摘要: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机器人微专业课堂上,学生们正在进行机器人柔性控制实验。学科足够前沿、应用场景广泛,该微专业吸引了来自材料、计算机、机械工程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前来参与。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机器人微专业课堂上,学生们正在进行机器人柔性控制实验。学科足够前沿、应用场景广泛,该微专业吸引了来自材料、计算机、机械工程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前来参与。
主打“小而精”,虽然不授予学位,却因实用性赚足人气,这是记者对微专业的初印象。教育部日前发布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记者了解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已经率先开设一批微专业。
主打“小而精”,微专业在南京高校悄然现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程红是智能机器人微专业的首届学生,如今她已保研至华中科技大学,接下来将继续从事智能机器人的相关研究。“正是这段跨专业学习经历,让我确定了研究生就读方向。”在程红看来,微专业区别于传统专业,是某一特定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的补充,拓宽了他们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路径。
微专业是指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某些新兴的职业领域,以职业能力和素养为导向设置的专业,通过相对系统和迷你精干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开阔学生视野,快速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与传统专业相比,微专业具有小而精、跨学科、灵活实用的特点,是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补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孟克博士介绍,因为涵盖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传统专业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而微专业则只需要1—2年,学习方式多样,便于学生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简单而言,微专业突破传统学科专业限制,聚焦热门领域,提炼开设一组核心课程群,把跨学科的知识‘打包’成短平快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习到特定领域最精华的知识技能。”
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微专业已经在南京多所高校现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了空天动力、人工智能、无人机集群设计与工程、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碳金融和碳市场等22个微专业,已招生运行17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具体开办人工智能大模型、碳中和与碳计量、智慧安全等7个微专业;南京工业大学开设了工业智能、低碳建筑智能化、分子智能设计与计算模拟、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石化企业管理、智能交通与智慧公路等微专业。
不授予学位,却因实用性赚足人气
如果说传统专业是正餐的话,那高校推出的微专业更像是“营养餐”,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可持续的职业竞争力,成为“一专多能”的拔尖创新人才。虽被冠以“专业”之名,但不授予学位,只提供结业证书,却因为实用性赚足人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部分热门微专业的报名录取比达到2:1;南京工业大学工业智能微专业,首次校内招生计划30人,实际开课人数达105人,还吸引了校外203名同学在线修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大模型微专业的教学时间为2个学期,共修6门课程,包括三个大模块:前期基础模块、大模型专业课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在上学期,来自软件学院2022级软件工程(海康威视实验班)专业的学生刘琳主要学习了《大数据处理与挖掘》《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大模型导论、原理与发展》等专业必修课,了解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基本原理、模型构建与优化等理论知识。这学期,除了专业必修课,刘琳的课程表中又多了《大模型综合实践》实践必修课,进一步提升自己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实践应用能力。
虽然需要占用周末时间上课,但微专业的魅力依然让她乐此不疲。“除了实践课,微专业还引入华为企业课程,有华为企业导师亲临教授《昇腾实例分割综合案例实践》,带领大家学习基于昇腾AI处理器与华为自研AI计算框架,完成图像实例分割任务,并学习将其应用于自动驾驶、医疗影像等实际场景。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机会太宝贵了。”对于刘琳而言,微专业“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她学到实际应用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她斩获多项国际大奖,主持一项省级大创,研究基于图神经网络和事件知识图谱的数据库故障诊断。
在学校看来,微专业最大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搭建从学术到产业的直通桥梁。“学生在微专业中获得了与未来职业高度契合的实践技能。”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睿介绍,以分子智能设计与计算模拟微专业为例,学生不仅学习了前沿的分子智能设计和计算模拟技术,还在实践环节学习了真实的企业项目,“通过微专业,他们可以提前感受未来的职业全景,这种提前介入和精准赋能的模式是传统专业教学难以比拟的。”
持续深耕细作,推出更符合学生胃口的“营养餐”
教育部“双千”计划意味着微专业这道“营养餐”将越来越丰富。
虽然不需要层层申报审批,由高校自主决定,但微专业的开设是一个系统性、多维度的精心策划过程。如何保证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微专业建设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学校从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和师资建设三个核心维度来推进微专业设置。”刘睿介绍,微专业强调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不拘泥于已有的专业和课程,开展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比如在工业智能微专业中,我们会组建由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课程团队,课程不仅要覆盖理论基础,更要融入实际应用场景和前沿技术案例,确保课程的前瞻性和实践性。”
刘睿坦言,微专业建设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不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微专业,会进行课程优化升级或者停设。从最初的机器学习基础,到现在融入大语言模型、生成式AI等最新技术,课程内容始终保持前瞻性和实用性。
在孟克看来,开设微专业确实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如何确保课程内容持续更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仍是难题。学校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的优质教师资源有限,虽然已经通过校内师资整合和外部专家引入缓解了这一问题,但长期来看,如何吸引和培养更多高水平的跨学科教师仍是一个挑战。只有持续地深耕细作,才能不断推出更符合学生胃口的丰富“营养餐”。
“一些微专业已经陆续完成首轮实践,比如智能机器人微专业有的学生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邓晶表示,微专业必须是与时俱进的,目前学校已经着手融合现代数智技术赋能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响应教育部“双千”计划,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建基于AI赋能的教育场景,同时以项目式为抓手,不断赋予微专业新活力。
【记者手记】
微专业助力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获得丰富的跨学科视野和更为多样的技能,是不少大学生修读微专业后的共同体会。作为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新生事物,微专业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技能方面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是否真的能让企业招聘人员刮目相看?在“金三银四”求职季,记者尝试寻找答案。
丰凯利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招聘人员顾佳敏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更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面更宽、拥有真实项目实践经验的学生是更优选。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主任助理邹灵浩也同样表示,修读微专业的学生“一专多能”,拥有市场急需的专业技能,修读微专业是“锦上添花”的事儿。
微专业助力打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期待和需求。期待高校结合人才培养规律,让微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做出动态调整,成为主修专业的补充,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