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性节点,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在东北苍茫的山川与原野间悄然展开。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的侄外孙李兴熔、王新莉夫妇,在母亲李玉及周保中将军之女周伟女士的嘱托下,从云南大理到辽宁丹东,开启家族重托启程沿着漫长的国境线,途经长白山密林、
——重走抗联路,赓续英雄魂李兴熔夫妇四十日边境行纪(收官)
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性节点,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在东北苍茫的山川与原野间悄然展开。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的侄外孙李兴熔、王新莉夫妇,在母亲李玉及周保中将军之女周伟女士的嘱托下,从云南大理到辽宁丹东,开启家族重托启程沿着漫长的国境线,途经长白山密林、兴安岭林海,最终抵达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历时四十天,重走了当年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英雄之路,完成了家族绵延数代的夙愿。
这是一次身体力行的致敬,更是一场精神的朝圣。他们的足迹深深印刻在那片被先烈鲜血浸染的土地上,鸭绿江畔的起步仿佛与历史回响共呜,长白山的密林间似乎依然回荡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兴安岭的寂静山道上仿佛掠过当年抗联将士疾行的身影,直至呼伦贝尔草原的辽阔天地,英雄之气仍浩然长存。
沿途所至,夫妇二人受到了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与深情接待。人们被这份跨越八十多年、不忘历史的赤诚所感动,争相诉说那些口耳相传的抗联故事。更令人动容的是,李兴熔与王新莉婉拒了一切形式的馈赠与招待,他们坚持此行只为追寻与缅怀,不为增添任何负担。他们的谦逊与真诚,为老区人民留下了极为深刻而高尚的印象,彰显了革命后代朴素而纯粹的情怀。
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后人李兴熔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抗联遗址遗迹地留影。(李欣义拍摄)
李兴熔夫妇
图左三、左四周保中将军后人李兴熔夫妇在周保中日记研究会同志陪同下前往第二路军总部遗址纪念碑留影。
然而,在所有的行程中,唯有一份珍贵的礼物被他们郑重接受并作出了特殊安排,在周保中将军曾长期战斗指挥的核心根据地,兰棒山脚下,他们从“周保中日记研究会”一位画家手中,接过了一幅描绘将军戎马生涯与深山老林风光交融的画作。这幅以“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部遗址兰棒山”为原型作品意境深远,既是对周保中将军辉煌一生的艺术礼赞,也巧妙连接了其故乡云南大理与其战斗半生的东北黑土地的完美结合。
图片左周保中将军纪念馆苏馆长,图片右李兴熔。
夫妇二人并未将其私藏,而是决定将这幅意义非凡的画作带至云南大理,经李兴熔精心装裱,正式捐赠给大理周保中将军纪念馆永久珍藏。这一举动,不仅完成了文化瑰宝的回归与传承,更在物理与精神双重意义上,贯通了从东北白山黑水到西南苍山洱海的红色血脉,使将军的伟岸精神在其出生地与战斗地同时熠熠生辉。
大理周保中将军纪念馆馆长苏逸娟,向李兴熔颁发捐赠“第二路军总部遗址兰棒山根据地”国画证书。
捐赠国画会场一角
李兴熔、王新莉夫妇的四十日征程,远非一次普通的旅行。它是对历史的深刻回望,是对先烈的诚挚告慰,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公开课。他们用脚步丈量了民族的抗争史,用心灵感知了先辈的牺牲与奉献,并将这份沉甸甸的红色记忆,化为具体的行动,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
他们的壮举昭示世人:英雄虽已远去,但精神永存于山河大地,薪火相传于子孙后代。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这种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更是一位白子将军的永恒守望。
图片前排左二纪念馆苏馆长和(左四)周保中将军侄女李玉家族成员四代人留影
大理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周保中将军纪念馆的白族照壁上。馆前,四代人肃立——从耄耋老人到垂髫孩童,他们都是周保中将军的族亲。苏馆长郑重接过那幅精心绘制的兰棒山全景图,画中东北的雪原与苍山的云海在这一刻奇妙交融。捐赠仪式没有繁复的程式,却自有一种穿透时间的庄严。
将军生于苍山洱海间,白族少年的眼眸曾倒映过三月的樱花。若在和平年代,他或许会成为大理的一位学者或匠人,在风花雪月中度过一生。但1931年的炮火改写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也包括这个南国青年的前路。他北上了,义无反顾地投向那片对他而言只存在于地图上的苦寒之地。
云南大理周保中纪念馆苏逸娟馆长陪同周保中将军的亲侄女李玉一行
东北的严寒是热带肌体无法想象的残酷。零下四十度的林海雪原中,这个云南汉子学会了用乌拉草裹脚御寒,学会了在齐腰深的积雪中日夜行军。语言、饮食、气候,一切都是陌生的,唯有一颗抗日救国的赤心,在这片黑土地上燃烧得如此炽热。他率领部队穿梭于白山黑水间,创造性地运用游击战术,成为日寇闻风丧胆并悬赏“一两骨一两金、一两肉一两银”。
兰棒山战役是将军军事生涯的浓重一笔。那幅刚刚被捐赠的全景图细致勾勒出战场的险峻——群山连绵,森林密布,正是这样的地形让将军能够以少胜多,打出令人惊叹的漂亮仗。站在画前,仿佛能听见当年的枪炮声与呐喊声,看见将军运筹帷幄时的坚毅面容。
大理周保中将军纪念馆组织召开将军家族成员座谈会。
座谈中,一位年过八旬的族亲轻声回忆。却道出了英雄最为人性的温度,在东北的漫漫寒夜里,将军是否也曾想起故乡的滋味?是否在梦中回到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这些未曾宣之于口的乡愁,化作了他保卫每一寸中国土地的更大决心。
而族亲们哪里知道周保中在1936年11月10日以格律形式写就了他是多么的思念故乡;
“生世若许慢悠悠,几人搏得真自由。劝君别提往年事,昨日少年今白头!好花繁盛二三月,叶落枯枝八九秋。美酒佳肴难得醉,除尽倭奴方解愁。玉洱银苍竣万里,白山黑水任奔流。何时尽驱倭寇去,鼓棹仗剑渡瀛洲。”
如今,将军魂归故里。他的事迹通过这座纪念馆,通过一幅幅图片和实物,感动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人们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抗日名将的辉煌战绩,更是一个白族儿子如何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的壮美历程。
将军后人(铜像左右两人)在七台河周保中日记研究会同志陪同下留影纪念
李兴熔夫妇在东北七台河抗联博物馆
走出纪念馆,回望那座融合白族与汉族建筑风格的馆舍,忽然明白这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将军的一生连起了中国的最西南与最东北,他的精神属于整个中华民族。苍山不语,洱海无波,但将军的故事将继续被传颂,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云南大理周保中将军纪念馆
图片提供:
1、云南大理湾桥镇上湾桥村周保中将军纪念馆。
2、李兴熔 王新莉
作者:周秀成 山里人
编辑:王春彬 黄胜雷
责编:丁元明 冯 欢
监制:周保中日记研究会
七台河市作家协会
七台河市抗联研究所
来源:白山黑水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