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言】一条湄江见证八十五载“求是”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21:34 2

摘要:“浙大女生穿泳装在湄江游泳,起初乡民难以接受。但闭塞的山乡最终被科学春风叩开。”在贵州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讲解员刘金亭向参观者介绍着那段历史。今年是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湄潭办学的85周年。

“浙大女生穿泳装在湄江游泳,起初乡民难以接受。但闭塞的山乡最终被科学春风叩开。”在贵州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讲解员刘金亭向参观者介绍着那段历史。今年是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湄潭办学的85周年。

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展出图片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民族危亡时刻,竺可桢校长带领浙大师生举校西迁,先后到建德、龙泉、吉安、泰和、宜州等地办学,这场历时两年多、跨越六省、行程2600公里的“文军长征”,最终在1940年落户遵义、湄潭、永兴。在湄潭,浙大师生度过了七年的安定办学时光。而曾在湄潭任教或学习的师生中,后来成为两院院士的多达50余位。

当时的湄潭条件艰苦,观念相对闭塞。浙大师生克服困难,坚持教学科研。农学院师生主动向当地百姓传授茶叶种植、水稻增产等农业技术,并开放实验室供百姓参观学习。浙大学生的着装也曾引发当地观念碰撞,但最终逐渐被接受。浙大严谨求实的学风对当地教育风气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展出图片

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陆昌友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浙大西迁历史。通过查阅《竺可桢日记》等大量原始档案,他梳理出竺可桢校长在遵义和湄潭的具体停留天数。同时,他推动修缮了多处浙大西迁旧址,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珍贵历史。

时光荏苒,烽火岁月早已远去,跨越八十五载的风雨沧桑,让浙江大学与湄潭等西迁办学地的情谊只增不减,地校心手相连,在教育、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为报答湄潭人民在西迁时期的深厚情谊,2012年,在广大海内外浙大校友倡议和捐资支持下,由浙江大学及其校友与湄潭县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公立小学“浙大小学”正式落成开学。学校占地77.8亩,设施完善。时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题写校训“求知知真,求是是真”,并兼任校长同时设立了“湄潭浙大小学郑强奖助学-奖教基金”。如今,该校已成为当地乃至全省规模较大、声誉良好的优质小学。

浙大小学校门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得到浙江大学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大力支持。”浙大小学党总支书记张勇介绍,浙江大学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支持湄潭教育发展。每年暑假,浙大小学的教师都要到浙江大学进行培训,所有费用均由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西迁感恩基金承担。就在7月,浙大小学55名教师前往浙大进行AI教学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浙大已为湄潭举办干部教师培训13期,培训580余人次,内容涵盖乡村振兴、人工智能等多领域。

浙大也为湄潭带来了高校“朋友圈”资源。除了浙江大学师生定期到校开展志愿服务,带来前沿课程,得益于浙江大学的桥梁纽带作用,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师生也经常前往湄潭进行暑期实践、支教活动。而作为区域教育亮点的浙大小学,也正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当地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浙大小学校园

2021年7月,在“西迁感恩基金”支持下,浙大小学16名教师开展了为期十天的“重走西迁路,感悟求是情”考察学习活动,亲身感受浙大西迁历史和精神。浙大小学教师卢敏感慨道:“作为湄潭人民,‘文军西征’的七年,是浙大师生与湄潭人民患难与共的七年,共度时艰的七年,相濡以沫的七年,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一段历史,波澜壮阔,永载史册;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未来。”

在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的留言板上,浙大1945届毕业生张焕菁的后代写道:“家父随浙大西迁,由此决定了他毕业后返回贵州服务终身,也影响了我们为贵州服务的人生。”这样的故事,正是浙大西迁精神跨越时空、代代相传的缩影。

“排万险而求真理,克万难而获真知”。八十五年过去,浙江大学与湄潭的情谊历久弥新。从战火纷飞年代的患难与共,到和平岁月里的教育反哺与合作,浙大西迁的历史及其蕴含的“求是”精神,仍在深刻影响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妮 陈久菊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