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精神引领的创新人才培育范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20:37 2

摘要:从瓦特改良蒸汽机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图灵提出“图灵机”概念开启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创新的本质始终是思想火花与精神力量的深度碰撞。中国要建成科技强国,必须构建以精神引领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育范式,让创新人才在精神灯塔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从瓦特改良蒸汽机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图灵提出“图灵机”概念开启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创新的本质始终是思想火花与精神力量的深度碰撞。中国要建成科技强国,必须构建以精神引领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育范式,让创新人才在精神灯塔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01

精神引领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密码

精神火种是科技突破的原始动力。纵览人类科技史,重大原始创新无不源于精神火种的点燃。17世纪,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抛下的铁球,不仅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教条,更在科学界播撒了“追求真理、质疑权威”的精神火种。这种科学精神,经过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传承,最终催生了现代科学体系。《自然》杂志2023年一项研究显示,全球顶尖科研团队中,92%的负责人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过科学家精神故事的深刻影响。诺贝尔奖得主中,70%以上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强烈的科学兴趣。历史反复证明,科技创新从来不是技术参数的简单叠加,而是精神力量与物质条件的辩证统一。

精神传承是我国科技奋斗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民族的科技奋斗史上,精神引领始终是人才成长的“导航仪”。钱学森以“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导弹”为信念,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屠呦呦以“将中医药献给世界”为使命担当,历经近二百次失败后提取出青蒿素;黄旭华践行“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誓言,隐姓埋名三十载铸就大国重器……这些精神印记,已融入中国创新人才的血脉基因。正如嫦娥五号团队青年科研人才所言,“当我们在实验室看到五星红旗投影时,突然理解了老一辈科学家把论文写在星河里的浪漫”。

精神赋能是破解创新困局的关键钥匙。在创新人才培育过程中,精神引领具有多重战略价值。首先,它有助于创新人才找到对抗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锚点。深圳零一学院的实践表明,接受科学精神浸润的学生团队,在解决困难问题时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其研发的“AI+阿尔茨海默病早筛系统”经过87次迭代仍持续优化。其次,精神引领有助于提供能力引擎。以色列理工学院研究表明,接受系统科学精神培育的学生,跨学科创新项目成功率比普通学生高47%。再次,精神引领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视野,破解“读死书”“死读书”的困局。

02

精神缺失制约我国创新人才培育

当前,我国创新人才培育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显著进展,但精神引领缺失问题仍亟待破解。

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功利化倾向消解探索乐趣。基础教育阶段,“唯分数论”痼疾未彻底消除,以创新素养为核心的多维评价体系还未建立,高分低能、创新力不强现象比较普遍。根据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论坛(2024)的《小学科学课困境与对策调研报告》,全国36个城市的调研显示,58%的小学科学教师认为“实验课耗时且难评估”,61%的学校将实验课改为视频演示。这种功利化倾向消解了科学探索的乐趣。国际对比更凸显我国创新人才精神培育的结构性缺失,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2023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报告,中国学生在科学知识测试中位列全球第3,但在“科学探究能力”维度排名第21,低于新加坡、德国等国家;芬兰学生参与“现象式学习”的比例达91%,我国仅23%的课堂开展探究式教学。

人才评价制度僵化,不利于青年人才坚持科研初心。一些高校和科技单位还没有破除“四唯”的评价导向,不少青年人才缺乏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等精神。科技部关于青年科技人才的调研显示,67%的青年学者将“职称评审压力”列为科研首要顾虑,仅19%的人认为“解决‘卡脖子’技术”是主要驱动力。更值得警惕的是,科技部《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4》指出,41%的青年人才存在“短平快”科研倾向,原因在于评价体系对精神价值的忽视。

产学研队伍断层,跟班式培养抑制创新潜能。在科研项目推进过程中, “导师主导—学生执行” 这一模式普遍存在,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项目的有序进行,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科研思路往往趋于同质化,青年作为科研创新的有生力量,其创新潜能未能得到充分激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创新作用的发挥与多元化发展。更值得警惕的是,在科技伦理层面,部分青年研究者对学术规范存在模糊认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2016—2020年查处的科研不端案件情况的通报表明,在查处的学术不端行为中,40岁以下参与者占比51%,其中因“缺乏科研伦理教育”导致的违规占37%。

03

构建全链条精神培育体系

培育创新人才,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推进,把精神培育贯穿到人才成长全周期。

基础教育要厚植精神培育的沃土。深化教育改革,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强科学教育的政策措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提升教师科学素质和精神引领能力,破除“唯分数论”,推动各类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创新课程模式,实施科学精神启蒙计划,开发建设科学家精神数据库、中国科技史校本课程,梳理科学家和重大科学工程的创新基因,将其融入各学科课程。强化实践育人,遴选一批有潜质学生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探索前沿课题。

高等教育要打造精神传承高地。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需要发挥思政引领的作用,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新时代,要强化高校思政引领力,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实施“大先生”传帮带工程,通过“手把手”指导实现精神传承。构建实践平台,参照上海“双导师制”模式,为每所重点高校配备院士战略导师和工程师实践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产业前沿课题。清华大学“知行计划”让学生在雄安新区建设现场接受导师指导,其科研成果转化率比传统培养模式高32%,印证了实践育人的精神浸润效果。

社会协同层面要营造创新文化场域。首先要建设创新文化的物理空间,提升城市科技场馆科普功能,规划建设中国科技精神博物馆,在县乡图书馆设立科普专区,依托这些空间普及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其次要拓展创新文化的数字空间,加大创新文化的媒体传播,如开发“科学元城市”元宇宙平台,开发“科技强国”主题游戏,打造“创新中国”纪录片矩阵等,让创新品格成为时代风尚。

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科学精神培育。教育、科技、人才等管理部门和科协组织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及青少年的政治引领、精神培育。如组织开展多层次科学家讲故事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新型青少年科技赛事,开展科创基地实践体验等学习交流活动,建设成体系的青少年科研训练、成长成才的平台。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核心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科研伦理建设,引导青年人才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构建精神引领的创新人才培育范式,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抉择,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面向未来,唯有将精神培育融入人才成长全链条,才能让更多创新人才涌现,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篇章。

来源:月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