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听到“癌”就觉得天塌了。但有些癌,确实是“伪装成老虎的猫”。它们长得像癌,名字也吓人,但几乎不扩散、不致命,甚至不治疗也能“带病长寿”。
“医生,我是不是活不过这个月了?”门诊里,一个不到四十岁的男人,脸色惨白,手握体检报告,眼神里全是恐惧。报告上写着:甲状腺乳头状癌。
我放下听诊器,拍拍他肩膀:“你这个癌,真不算‘癌’,别说这个月,你这病十年后都很可能什么事没有。”
很多人听到“癌”就觉得天塌了。但有些癌,确实是“伪装成老虎的猫”。它们长得像癌,名字也吓人,但几乎不扩散、不致命,甚至不治疗也能“带病长寿”。
今天我们得聊聊这4类常被误会的癌症,它们的生存率高达99.9%,真正让人恐慌的,不是病本身,而是误诊、误治、误解。这不是让你掉以轻心,而是别再被“癌”这个字吓得失去判断力。
第一类:甲状腺乳头状癌
如果癌症开大会选“最容易被过度治疗奖”,甲状腺乳头状癌一定是热门选手。
这种癌症的十年生存率接近100%。有研究显示,某些小于1厘米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即使不手术,定期观察,也几乎不会发展。日本一项追踪10年以上的研究发现,这类癌症的自然进展极其缓慢,只有不到1%的病灶在10年内出现明显增长或转移。
临床上,这类癌多是做B超时“顺带发现”。病人无症状、不不适,结果一刀下去,切了半个甲状腺,术后终身吃药,生活质量打折,结果发现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么激进。
甲状腺是人体的“内分泌发电站”,切掉一半,身体激素平衡容易出问题。这种癌更像“慢性良性瘤”,不是不治之症,而是“被叫错名字的疾病”。
建议:如果甲状腺乳头状癌小于1厘米、无淋巴转移,可考虑“积极观察”,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定期复查、动态监控。这比一刀切来得理性,也安全得多。
第二类:前列腺癌(低危型)
“医生,我爸查出前列腺癌了,是不是要放疗化疗?”很多中老年男性一听“前列腺癌”三字,脑子直接跳到“骨转移、疼痛、瘫痪”。但你知道吗,前列腺癌其实是“最佛系的癌”之一。
美国哈佛大学长期研究指出,超过一半的80岁以上男性,在死前体内都“静悄悄”藏着前列腺癌,但他们最终死因不是它。
尤其是低分级、低风险的前列腺癌,发展速度慢得像乌龟爬楼梯,很多患者临终都没出现症状。PSA升高不等于癌,前列腺穿刺发现癌也不等于非治不可。
前列腺癌的分级靠“Gleason评分”,低于6分的被认为是低危癌,可以“主动监测”而非马上治疗。监测期间包括定期PSA、影像学复查,真正进展再干预也不晚。
PSA是前列腺特异抗原,就像“前列腺的报警器”,它升高可能是癌,也可能是发炎、增生,别一看升高就慌。
建议:老年男性如被诊断为低分级前列腺癌,建议到泌尿专科进一步判断风险分层,别急着放疗切除,先看看它“凶不凶”。
第三类:原位乳腺癌(DCIS)
这是一种被严重高估风险的“癌”,全称是“导管原位癌”,听着吓人,实际它连“癌的资格”都不一定够。DCIS是乳腺导管内的异型细胞,没突破基底膜、没侵入周围组织、没转移能力,医学上更倾向于把它看作癌前病变。
美国肿瘤学会统计,DCIS患者的20年生存率接近10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患者即使不全切乳腺,也能安然无恙。
但现实中,很多医院一查出DCIS,立刻安排切乳手术,甚至部分医生建议全切预防。结果是,病人心理创伤巨大,身体也遭罪,而真正有进展风险的只有极少数。导管原位癌就像是“关在牢里的罪犯”,他可能有前科,但还没犯事,你直接判了死刑,未免太过激。
建议:对低级别、局限性DCIS患者,国际指南鼓励选择“保乳+定期随访”,尤其是老年女性,完全可以“不动刀”,只盯着它看。
第四类:肾癌中的肾透明细胞癌(小肿块型)
很多人做腹部CT时发现“肾上有个结节”,医生一查,肾透明细胞癌,立马安排手术。病人一听“癌”,不敢多问,直接签字。
但你得知道,小于4厘米的肾透明细胞癌,多数是“懒癌”,生长极慢,甚至不一定要切。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曾对这类患者进行10年追踪,发现这些小肿瘤的年增长率只有0.3厘米左右,进展极其缓慢,部分患者终其一生都未出现转移。
透明细胞癌名字看着吓人,其实这类癌的“凶悍指数”跟大小密切相关。4厘米以下的基本“温顺如猫”,而不是“虎视眈眈”。
建议:如果发现肾癌小于4厘米、无症状、无转移,患者年龄偏大,可考虑“主动监测”而非一刀切。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手术风险远高于肿瘤风险。
有些癌,治了反而有害——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医学有个词叫过度诊断,意思是:你查出了一个“没必要查”的病,治疗了一个“不会害你的癌”,结果反而带来了焦虑、伤害和副作用。
医学越进步,筛查越广泛,过度诊断也越多。这不是医生不专业,而是现代医疗在“早发现”与“不过度治疗”之间,还没有找到绝对平衡。
别误会,这不是让你看到“癌”就掉以轻心,而是要学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正可怕的癌,是那种隐匿性高、进展快、早期无症状的,比如胰腺癌、肝癌。但我们今天说的这四类,大多数是“你发现了,它其实已经‘想退休’了”的那种。
别让“癌”这个字,剥夺你理性判断的能力。有的癌,不需要你“搏命治疗”,只需要你“平静看待”。
如果你或者家人查出了上述这四类癌症,请别急着崩溃。找个靠谱的专科医生,做足评估,别被名字吓跑了判断力,也别被“治癌焦虑”裹挟着走向“治疗陷阱”。
真正的医学,不只是治病,更是给人留下选择的余地。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陈志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观察与手术治疗策略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22,49(12):634-638.
[2]王建国.前列腺癌主动监测策略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1,42(9):678-682.
[3]李慧.导管原位癌的风险评估与个体化治疗[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23,17(1):45-49.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