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是风云际会的世纪,于书法亦然。沈曾植、吴昌硕、康有为、于右任、毛泽东、沈尹默、白蕉、林散之、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弘一、启功……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字。他们的艺术水准,自20世纪80年代书法复兴以来涌现的书法家,无人可以企及;较之明代以来的书法大家
注:本文选自孟会祥《书法直言》
图片来源 网络 侵删
孟会祥
20世纪是风云际会的世纪,于书法亦然。沈曾植、吴昌硕、康有为、于右任、毛泽东、沈尹默、白蕉、林散之、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弘一、启功……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字。他们的艺术水准,自20世纪80年代书法复兴以来涌现的书法家,无人可以企及;较之明代以来的书法大家,亦无多愧色。站在书法史的立场而论,我认为其中于右任作为碑学总结者,是足称开宗立派的大师,或许他人终莫能及。而其中,有三个人的光辉却未尽彰显,他们是毛泽东、鲁迅和徐悲鸿。
这三个人有很大的共同之处。在特殊的年代,多多少少,他们都曾被赋以神圣感而无可讨论。而毛泽东、鲁迅诗词又几乎是一个时代书法赖以寄生之所。毛泽东、鲁迅的书迹出版最多,妇孺皆知,反而影响了人们以书法的眼光去审视。另外,毛泽东、鲁迅、徐悲鸿皆不以书法家的身份为人所知,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徐悲鸿是杰出的画家。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书法几乎都成为绝响而后继乏人。学毛泽东体、鲁迅体书法者鲜能有所成就,最为明显。对这三个人的书法作些类比性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很有"书法社会学"意义的题目。我这里不拟探讨。而仅就鲁迅书法,列出些讨论的大致条目,以期抛砖引玉。
一、对鲁迅书法的评价
对鲁迅书法的评价,以郭沫若《<鲁迅诗稿>序》的评价最为知名:"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尽管郭氏的评价辞彩太浓,也基本上总结了鲁迅书法的成就。鲁迅书法确实自成风格,而其风格表现为古厚、自然、质朴,其审美意义,的确"直攀魏晋"。世人宝之,当然因为书法精美,也不无"因人而贵"的因素,后来则承载了更大的社会内涵,鲁迅手迹基本上为馆阁所有,而与通常意义的"雅玩"大不一样了。
鲁迅手迹被集字用于大量文艺单位名、文艺报刊名,固然有时代的原因。不可否认,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用鲁迅的字,就表明了一种态度。而近年来,仍然有不少新出现的单位用鲁迅手迹,这就说明鲁迅书法的价值,绝非"因人而贵"。平心而论,尽管集字者水平参差,而当代书法家题写的作品,往往比鲁迅的集字作品差之远甚。也就是说,时至今日,书法已经成为独立学科之后,也许我们仍然没有从纯粹的书法意义上认识鲁迅书法,或者说认识还不够充分。也许我们对鲁迅过于"熟悉",而"仆人眼里没有英雄",居然忘了他是一个杰出的书法家。
在现代较晚近的书法家中,我认为于右任是一代大师,沈尹默、白蕉、启功是帖派大家,林散之、沙孟海是碑派大家,鲁迅、马一浮、郭沫若、谢无量、弘一等学人,或出人碑帖,皆为大家。其中,尤以鲁迅、谢无量突出。谢无量以帖为主,以碑求趣,以天真胜人;鲁迅以碑为主,以学养气,以金石气息胜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的书法实践对于碑派是直指本心式的。有人曾对20世纪末某杂志举办的"20世纪书法家"评选中未列鲁迅而鸣不平,其实大可不必,一次评选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像谢无量书法,曾是那么寂然无闻,而鲁迅书法妇孺皆知,而正是这样的原因,可能在评选时反而遗忘鲁迅书法,而对谢无量书法格外关注。毕竟,鲁迅不是"专业书法家"。
二、鲁迅的书法基础
具体入门学书,鲁迅学何字帖,现在很难说清。以清末教学推理,当学欧、颜。这当然是鲁迅书法的起点,即需掌握相应的操控毛笔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足为奇。
鲁迅曾抄写其祖父周福清的诗稿,受其影响是必然的事情。
鲁迅七岁上私塾,十二岁入三味书屋受业于寿镜吾,寿氏书画修养不俗,鲁迅必然受其影响。鲁迅十六岁开始记日记,书法略有欧体意味。
有趣的是,鲁迅有广泛的兴趣,其少年时期的兴趣,铸就了他的艺术家潜质。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是:抄书的兴趣;美术的兴趣。
抄书、校书的兴趣,养成了朴学家传统﹣﹣留心碑版。鲁迅曾抄《康熙字典》、《唐诗叩弹集》、《花镜》、《茶经》、《二酋堂丛书》等。"披览古说,或见讹,则取证类书,偶会逸文,辄就写出。"这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同时也是文人书法家的基础。鲁迅少年时期积攒压岁钱买了《金石录》,常常带在身上阅读。
对绘画、篆刻的兴趣,大概是从对大自然的兴趣衍生而来。鲁迅爱读《山海经》,影描过《荡寇志》、《西游记》等书中的插画,在书桌上刻过"早"字,在南京上学时还刻过"戛剑生"、"戎马书生"、"文章误我"等数方印章。
鲁迅手抄《曹全碑》
三、鲁迅书法的综合性
正因为鲁迅的学习经历,决定了鲁迅后期的书法成就。鲁迅少年时期的兴趣和学习经历,与其说是一个经学家、一个学者的开端,还不如说是一个艺术家的开端。
就艺术的基础来说,作为一个书法家,他也不像一般人一样苦临碑帖,而是注重了艺术敏感性的培养﹣﹣读书带来的书卷气、美术带来的形式感正是书法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特征。而在这两个方向上,后来鲁迅显然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一)学术﹣﹣乾嘉后劲
碑派书法家大多为小学家和金石学家。把书法笼统地归为"造型艺术"是不理解中国艺术的表现。书法需要养,其中,最需要学问来养,学问可以变化气质。鲁迅"几乎读过十三经",他是章太炎弟子,可谓乾嘉学派后劲。1912年至1926年,鲁迅在民国当局的教育部任职,其间大量抄写古书、古碑。尽管抄碑重在考据之学,不期然却受到了书法熏陶。
鲁迅先生无意做书法家,不重临习,其兴趣在汉魏六朝以上,从没有见过鲁迅临习后来书法家作品。在不期然中,他实践了碑派书法家的理想。碑派书法家的理想在六朝以上,不取唐以下,康有为甚至在《广艺舟双楫》中专著"卑唐"一章,然而既是专门书法家,恐怕很难不学唐以后书法,这也是难以做到"古雅"的原因之一。然而鲁迅做到了。说句不合时宜的话,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以学问著述为立身之本的鲁迅,可能的确不屑于书法小道,他不可能日日临池,以董、张、邢、米,翁、刘、成、铁为务。正因为此,鲁迅书法不沾纤毫甜媚俗气。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说:"三岁稚子,必具天真;积学大儒,必具神秀。"鲁迅就做到了积学大儒的神秀骨清。
(二)艺术﹣﹣内外素养
抄碑是鲁迅书法活动的重要内容。有人统计:"约收有造像、墓志、碑、砖、瓦、镜、钱等拓片5000张以上,经过整理并编成书目的计有:《汉画像目录》、《六朝造像目录》、《唐造像目录》、《六朝墓名目录》等多种。"鲁迅于1915年春,连续摹写二十二天,完成了罗振玉编的《秦汉瓦当文字》。同时,鲁迅辑校古书多部。鲁迅对古碑的摹写功夫,一般书法家是不具备的。
对汉画像的收藏和研究是鲁迅艺术活动的另一重要内容。鲁迅研究汉画像,因有其研究古代社会风俗及中国艺术精神的原因,但也透露出鲁迅崇尚质朴的审美趋向。
鲁迅对木刻版画有精深研究。他是中国现代木刻的倡导者,厥功甚伟,世所熟知,不赘列举。对木刻版画的提倡,表现出鲁迅对"力"之美的崇尚。"有精力弥满的作家和观者,才会生出'力'的艺术来。'放笔直干'的图画,恐怕难以生存于颓唐、小巧的社会里。"鲁迅这里不仅是评论社会,也是评论艺术,而且相互表里,不分彼此。
另外,鲁迅对书画艺术从来钟爱,少年时就经常到画店观看,在北京时多次与陈师曾一起到琉璃厂,自然受到书画艺术的熏陶。
当我们梳理鲁迅书法艺术成就的支撑点时,不难发现他与其他书法家或者说专门的书法家迥异。一般书法家重在碑帖之内,其支撑是纵向的,即以时间顺序学习历代经典书法作品;而鲁迅则是横向的。鲁迅从少年时期就有多方面的艺术爱好,终其一生,研究不辍,而且在他涉及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他对书法的学习是直指本心式的。
一般论成功书家的条件,如"坚质浩气,高韵深性","品高学富艺乃精",鲁迅都是具备的。而天分、学养、功夫三者之中,鲁迅的天分、学养自不待言,只有功夫,与普通书家迥异,是个个例。这一点,他与谢无量也有极相似之处。谢氏学帖,难以指出其学过哪些帖,且于碑多所取资;鲁迅学碑,既似遍学碑版,又似无所专一,当然他对帖也多有体察。而这一特例,并不来自于偶然的幸运,而是来源于广泛的综合,是综合素养融会无际的结果。鲁迅书法成就之所以高不可及,就是因为其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在这些综合因素中,每一项达到他的程度,都足为名家,都万分不易,所以再出现这样的书法家,几乎是不可能的。
鲁迅 《自题小像》183×45.5cm1931年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四、鲁迅书法的审美意义
对于伟大的鲁迅,当我们纯粹以书法家来认识和评价他时,仍然觉得太肤浅、太简单,而简直是有点大不敬了。我虽然以书法为糊口之术,而毕竟认为技,道不可颠倒,书法属于技,虽然技可以进乎道,然而在大道之中,书法属于支脉。
然而,毕竟鲁迅书法也是研究鲁迅的对象之一。
我这里要提出的是两个层次的结论,不拟细加举证,至于论据和对观点的修正,以俟专家进一步推敲。
其一,鲁迅书法的审美理想在汉魏六朝间,不在唐以下。鲁迅研究的古代典籍如《嵇康集》,鲁迅研究的汉画像等,多属此类。其特征是质朴浑厚,而富于神话般的浪漫气息。
其二,鲁迅书法的审美特征可以简、古、率、雅、遒五字概之。
简——鲁迅书法不尚繁复,笔笔间断,只以意连,其笔致也不尚复杂,而一例苍浑朴茂。
古——鲁迅书法直入汉魏,不羼杂唐以后笔法,不夹缠近世妥帖平稳体态,略有章草意。
率——鲁迅书法笔法、章法皆率意而不安排,甚或不以常规为意,一派大家气象。
雅——鲁迅书法删尽俗情,了无火气,略不经意中流露学问文章之气,富于感染力。
遒——鲁迅书法精力弥满,不露锋芒,含蓄凝练,坚实绵密,正与汉画像、六朝造像相通。
综观鲁迅书法成就,在20世纪,鲁迅为第一流书家,允称碑学后劲。至于他书法中蕴含的精神魅力,那就更是高不可及了。鲁迅的书法之路是个特例,这个特例至少给当代的书法家两点有益的启示。首先,书法家要成为有思想、有作为的人;其二,书法家需要综合的文化艺术素养。
鲁迅 《赠坪井先生答客诮》轴113.7×32.3cm 1932年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1931年,鲁迅作《赠邬其山》
1932年,鲁迅作《自嘲》
鲁迅作《题彷徨》
鲁迅《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鲁迅《悼杨铨》
1933年,鲁迅赠瞿秋白诗联
鲁迅手稿欣赏
作者:孟会祥
孟会祥1965年3月生,河南省襄城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批评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导报》总编辑,曾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书论会等,著有“竹堂文丛”十五种等。
来源:愙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