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巅峰绝响!这首词一出即绝响,人间再无写雨抒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07 19:29 2

摘要:三月七日,他与友人同游沙湖,归途忽遇骤雨。同行者皆狼狈避雨,唯苏轼拄竹杖、穿芒鞋,于雨中徐行,泰然自若。

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晴、晦,皆是文人墨客的触媒。

雨落竹林,打叶声声,常惹人愁绪万千。

或如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悲苦;

或如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

或如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怀;

或如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的凄婉。

然而,总有人虽身处逆境,却以超然之姿,将风雨化为诗意。

那便是苏轼的这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谪居已近三年。

三月七日,他与友人同游沙湖,归途忽遇骤雨。同行者皆狼狈避雨,唯苏轼拄竹杖、穿芒鞋,于雨中徐行,泰然自若。

雨过天晴后,他挥毫写下此词,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襟怀,道尽半生坎坷与豁达。

词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初成,便成千古绝唱。

后人评其“于困顿中见超脱,于风雨中见光明”,堪称东坡词中至情至性之作。

全词上阕写雨中行,下阕写雨后思,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异曲同工。

开篇“莫听穿林打叶声”,一个“莫听”,便将外界的纷扰隔绝于耳。

雨声本是恼人之物,词人却以“何妨”二字,化被动为主动,将狼狈避雨转为“吟啸徐行”。

“竹杖芒鞋”本是寒士象征,苏轼却称其“轻胜马”,以草芥之身,藐视宦海浮沉。

“谁怕?”一句反问,既是自嘲,亦是自傲。

末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将半生贬谪、半世飘零,凝为一句潇洒宣言——纵使风雨满途,我自岿然不动。

下阕笔锋一转,写雨后情景。

“料峭春风”吹散酒意,寒意袭人,却见“山头斜照”相迎。

一冷一暖,暗喻人生起伏。

末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以佛家“无差别心”作结:

风雨与晴空,本是无常幻相;心中无挂碍,便无得失悲喜。

此词之妙,在于以寻常风雨,寓人生至理。

较之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绝,苏轼多了一份从容;

较之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苏轼多了一份通透。

东坡词素以豪放著称,此篇却以淡笔写浓情,于平实中见深邃。

1. 动静结合,画面如诗

“穿林打叶声”是动,“吟啸徐行”是静;

“料峭春风”是动,“山头斜照”是静。

一动一静间,勾勒出风雨骤来、云开日出的完整画卷。

2. 虚实相映,哲思绵长

“烟雨”是实景,亦是虚指人生坎坷;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眼前景,更是心中境。

词人借自然气象,抒写超脱生死、荣辱的禅悟,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遥相呼应。

3. 语言质朴,意蕴丰赡

全词无一生僻字,却字字珠玑。

“谁怕?”如口语般直白,却力透纸背;

“归去”二字,既指归家,亦指归心,暗合陶渊明“田园将芜胡不归”的隐逸之思。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苏轼:“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此词之“旷”,正在于将儒家的进取、道家的逍遥、佛家的空明融为一体,成就了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巅峰。

苏轼一生出入儒释道三家,其精神世界恰似三江汇流,在此词中体现得尤为鲜明。上阕"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豪迈,暗合孟子"贫贱不能移"的儒家风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又见庄子"逍遥游"的道家气象;而下阕"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空明,则深得慧能"本来无一物"的禅宗真谛。这种思想的圆融,使词作超越了单纯的即景抒情,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精神境界的立体呈现。

词中"回首"的动作极具象征意义。王夫之《姜斋诗话》曾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苏轼却打破此常规——风雨萧瑟处本应勾起愁绪,词人却以"归去"斩断执念。这种"即色悟空"的智慧,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教义不谋而合。明代李贽评此词:"东坡胸中有万斛泉源,随地涌出,此殆参透生死关语。"

较之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悲愤,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高,苏轼展现了中国士大夫精神的新高度:既不逃避现实,也不困于现实,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种境界,恰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此词自问世便成文化母题,不断被重释与重构。元代画家赵孟頫曾以"东坡笠屐图"再现雨中徐行场景,画中苏轼竹杖芒鞋的剪影,成为文人画的经典意象。清代郑板桥在罢官归乡时写下"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可谓对"一蓑烟雨"的隔代呼应。

进入现代,这首词更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将其译为:"Do not listen to the rain beating against the trees. Why don't you slowly walk and chant?"(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让西方读者领略到中国文人的风雨哲思。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惊叹:"东坡此词,已将人生况味说尽。"

在当代语境中,"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被赋予新的诠释。企业家褚时健曾手书此句自勉,将其理解为超越成败的商业智慧;航天员杨利伟在自传中引用"一蓑烟雨任平生",诠释航天人的无畏精神。这种古今对话,印证了叶嘉莹所言:"古典诗词中流淌着民族精神的DNA。"

九百年来,黄州那场偶然春雨,因苏轼的书写化作永恒的精神彩虹。当我们在人生困境中吟咏此词,不仅能触摸到"大江东去"的豪迈,更能体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智慧。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说:"东坡之妙,在能于涕笑之间见天地。"这首《定风波》,正是中国文人面对无常命运时最优雅的姿态——竹杖芒鞋,且歌且行,将满途风雨谱成生命的华章。

2023年故宫苏轼特展中,此词真迹前始终人头攒动。玻璃展柜里泛黄的笺纸上,墨迹如新雨初霁,映照着每个驻足者的脸庞。那一刻,我们忽然懂得:真正的经典从不会被雨打风吹去,它永远在等待与新的灵魂相遇,在某个风雨交加的时刻,给予我们徐行吟啸的勇气。

来源:詩詞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