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筑|东坡乐事:在增江竹畔,憩于树下,眠于石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20:07 3

摘要:"东坡乐事"项目邀建筑师、艺术家驻足,从苏轼笔端拾起"松间煮茶""溪畔观鱼"的雅趣碎片,将宋人的闲情揉进山野肌理,用空间语言重写"文人日常"。

风语筑 | 东坡乐事:在增江竹畔,憩于树下,眠于石上###

以下文章来源于环两山建筑艺术计划 ,作者建筑艺术计划

惠州南昆山与罗浮山之间,一条218公里的"最美旅游公路"蜿蜒——一头连山水,一头系生活。

"东坡乐事"项目邀建筑师、艺术家驻足,从苏轼笔端拾起"松间煮茶""溪畔观鱼"的雅趣碎片,将宋人的闲情揉进山野肌理,用空间语言重写"文人日常"。

当千年风雅落进当下的山风晨雾,生活的审美,便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点位

名称

增江竹畔驿站

地址

增江竹畔驿站

项目

概要

增江竹畔驿站是建筑师徐浪携手艺术家彭晓悟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展示了一个日常又反差的幽默场景:学者手持书卷,本想在午后阅读学习,谁料因意来袭、索性倚在藤枕上沉沉睡去……从这一场景出发展开想象,午官为每一个睡意来袭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安置午后倦意的精神场所: 于树下,眠于石上。午倦官在多棵百年大树所构成的荫蔽之下,犹如由巨石所构成的来自东坡时代遗迹、将午后的倦意带回人类本能意识中安全的憩居地,为睡意找寻一处安心之所。

徐浪

合造社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2000年-2008年就读于重庆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日本“新建筑”概念建筑竞赛奖。2007-2009年联合创办嗯工作室(NOffice);同时期在《城市中国》杂志任主任编辑,从事研究和建筑设计工作。2012年工作于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任副总建筑师。2017年取得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同年创办合造社建筑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至今。

彭晓悟

独立艺术家、影像创作者、表演者,自由撰稿人。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现为里斯本大学博士候选人。 日常创作多从自身经历和情感出发, 联系社会现象及事件, 关注植物哲学、以及不同语境下人类内心表达与自然空间的结合。创作形式包括电影、影像、舞蹈、表演、装置、诗歌、行为艺术和肢体戏剧等。她的作品在北京、武汉、成都、伦敦、埃因霍温、等地展出。

“南方,热带雨林凭着过剩的生命力拒绝着个体的存有。那一团生命里,没有植物、动物或个人是独立存在、显眼夺目的。”

——段义孚《我是谁》

场地旁边的在植物中的一处水塔 合造社

南方热带雨林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展现了一种所有生命体交织的共生状态。这里的植物、微生物、动物等生命形态繁茂至极,它们快速出现、又快速消失的方式,轮替存在,生生不息。即便是无机物建造的建筑,也不可避免的被这繁茂的生命力包裹、共存、共生。这番景象,不免让人产生错觉:建筑也是某种形式的生命体么?

增江竹畔驿站的施工现场 合造社

增江竹畔驿站的场地正是处在这一片南方之地。大树下,建筑似乎平躺在土地上,沉沉睡去。这一意象刺激了建筑师创作的原初灵感:热带雨林中,巨石、大树、苔藓、人、以及所有生命的交织缠绕,在午后平静的栖息。

增江竹畔驿站模型 合造社

石阵的形象往往是庄严而肃穆的,仿佛象征外界能量的启示,让人不由得产生仪式般的幻觉,它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应当是静谧在某处旷野或山林。而现在,午后阳光,树影斑驳,微风习习,睡眠的呼吸声时不时在建筑的角落里起伏……宁静的日常画面就发生在这座混合着植物生命的石阵之中,人与自然共生、建筑与植株共在,这闹市一隅的日常景象又何尝不是一种神圣呢?

完工前的增江竹畔驿站 合造社

在项目创作的初期,建筑师徐浪和艺术家彭晓悟讨论到了一条关于生命和永恒话题的哲思:

所谓永恒,是生命的永恒,因为在生命之外,无时间可以去度量永恒。繁茂的植物,往往寿命短暂,但它们是依靠不断的繁殖和迭代实现生命的更迭往续。而被认为没有生命的建筑,它们的生命往往长到让人们误以为是永恒。这对关于生命和永恒的镜像关系造就了建筑与植物共生时的趣味与诗意。

场地旁边的南滩村的民房 合造社

彭晓悟最近的项目和研究关注于植物哲学,从俄罗斯哲学家迈克尔·马尔德(Micheal Marder)的书籍中,她汲取了大量关于“植物之思(Plant-thinking)”的知识,植物拥有“非认知、非理念、非想象“的思维模式,即“无脑之思(thinking without head)”,它们在与人类不同的时空关系中沉默地朝向他者而生,植物融于环境,又彼此影响,它们的感官智能拥有极其精密的信息交流系统,并且从不是以个体存在,而根脉相连着成为整体。马尔德说,当人类启动像植物一样的思考,就已经进入(encounter)了植物世界。或许那个无意识却拥有记忆和本能的“静默”世界,正是我们需要停下脚步、细细观察和反思的。

彭晓悟希望用植物来刻印这栋建筑,而这一“刻印”最终在建筑师徐浪对这栋建筑建造过程的巧思之中得以落地。建筑师团队将已经枯萎的秸秆作为混凝土的模板来建造墙体。已经失去生命的秸秆得以以另一种形式留存在建筑中,让其生命指向了永恒。

增江竹畔驿站的施工现场 工人在制作秸秆模板 合造社

另一个同样指向永恒的是建造过程中身体力行的劳作。秸秆嵌入混凝土,在混凝土初凝后,建造工人用手工拆除秸秆。和工业生产方式不一样,手工的“瑕疵”赋予了建筑一种生命劳作的痕迹;或许也是一种人为的情感。作为一种“手工”式的乐趣,把植物的生命力与建材的肌理融为一体,变成人类生活中的一处风景,一个栖息地,一个机会——奔波的人停下脚步,允许思考变慢,允许身体靠近材料,允许忙碌的午后拥有一个闲逸的、融于自然中的憩眠之时。

午倦宫的施工现场,工人将秸秆拆出混凝土墙体 合造社

午倦宫的施工现场 混凝土墙体在场地中的“石阵” 合造社

《题东坡乐事增江竹畔》

古木阴翳卧石庐,砼座长留一晌苏。

竹窗婆娑入微雨,茶烟缭绕忘尘途。

此所暂避人间暑,枕得清风意自殊。

—— 徐浪(建筑师)

执行单位: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策划统筹:吕婧宣

传播:柯奕祺、蔡雯婷、张晶轩、张晓沛

实施负责人:张靖伟

工程管理:邹可飞、严甲闰、江民顺

视觉统筹:jpgDesign

建筑设计:合造社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团队: 徐浪,乔侨,李健,石佳馥伊,谭宏宇

驻场建筑师: 李健,石佳馥伊

艺术家: 彭晓悟

施工单位: 重庆寅创智居建筑劳务

来源:同花顺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