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1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会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委员会副主任陈池瑜受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邀请,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进行“20世
讲座现场
8月11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会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委员会副主任陈池瑜受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邀请,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进行“20世纪中国美术的大众化转向与成就”的专题讲座。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
讲座现场
讲座主要围绕20世纪中国美术如何从传统艺术走向大众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艺术成果展开深入探讨,此讲座也引发了学员们的热烈反响。
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内忧外患,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开始反思艺术的社会功能,随着“五四运动”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艺术领域也随之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新青年》的创立,蔡元培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鲁迅所推动的新兴木刻运动,年画与连环画的革新,以及林风眠、康有为、徐悲鸿、陈独秀、黄宾虹、齐白石等国画改良群体的出现等均强调艺术应服务于民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创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成为美术家的重要任务,现实主义创作成为党和国家指导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
陈池瑜在讲座中讲述了20世纪中国美术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就是美术大众化的转向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他表示,20世纪,中国社会实现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现代社会的重大转型。此时,倡导艺术的平民性、大众性,艺术从为封建帝王将相服务和为文人士大夫服务,变成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艺术要以人民为中心,艺术要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艺术要社会化,社会要艺术化。中国20世纪的大众艺术不同于西方的波普艺术等流行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学员提问与分享现场
最后,陈池瑜总结道:20世纪中国美术的大众化转向和成就,是一部艺术扎根人民的史诗,也是谱写未来中国美术创新发展的乐章。
摄影 | 刘科瑶制作 | 殷 铄、刘根源校对 | 安亚静初审 | 殷 铄复审 | 马子雷终审 | 陈 明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