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朱老师,谁来唤醒教师的二次成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22:00 1

摘要: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致力于为中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师范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中国教师的专业研修和生命成长创造出一种新模式。

以下文章来源于校长内参 ,作者吴建昌

校长内参.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致力于为中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师范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中国教师的专业研修和生命成长创造出一种新模式。

375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到金牌园中学调研,正赶上学校为全校教师派发福利,“福利”是由春娟校长亲自选定的十几本教育方面的书籍。阅读既是自我行为,也是组织行为,如果通过一种机制来促进教师的阅读,则善莫大焉。这样的福利才是真福利,才是大福利,我特别赞赏。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金牌园中学的“福利”也算上我一份。这十几本书均出自教育大家之手,光看书名,就心生欢喜;光看作者,就心生崇敬。在假期里,我先把朱永新的《未来因你而来——我与新教育人的故事》读完了,全书有太多令我动容的地方,这里我挑选出三个故事和大家分享,愿我们都能从中受到启发。

01

“没有什么理想,

更没有什么思想”

第一个是庄惠芬老师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她还是江苏省武进县的一所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教龄7年的普普通通的数学老师。1999年,朱先生到该校作题为“我的教育理想”的专题报告。说者有心,听者更有心。听罢报告后,她提笔给朱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谈到,她被报告中所描绘的“理想的教师”所震撼,也谈了她的困惑,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抱负,没有什么理想,更没有什么思想,没有留下什么深的脚印”的普普通通教师如何在教育方面有所建树?况且她还是个中师的毕业生。

在朱先生的帮助和引导下,庄惠芬开始走上了专业发展的道路。她如饥似渴地阅读教育名著和数学名著,如《给教师的建议》《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数学文化》《数学哲学》等,同时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带的班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活跃,15人参加江苏省少年传播数学文化竞赛获得了一等奖,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她有近50篇论文在《小学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有50多篇文章在全国、省、市获奖,被评选为江苏省优秀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出版了《魅力数学课堂》《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等专著。2008年,庄惠芬评上了特级教师;2014年教师节前夕,她获得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殊荣。2011年,武进区教育局决定让她筹建一所新学校。2013年,她正式就任星河实验学校校长。

在新的学校里,她的空间和舞台更大了。仅仅在家校社合作共育方面,她就进行了很多有特色的创造。2013年12月,她成立了一个组织——FSC联合会,联合会的成员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开拓出了100多个可以让学生做野外课程的地方。在学校内部,他们创设了“儿童创想城”,城市有市长、交通管理员、城管、教师等各类模拟岗位,让学生去做角色体验、岗位认知,实现自主的成长。学校开一间家长时间银行。家长做义工,岗位体验的时间可以兑换成“星河币”或者家长夜校、课后服务名额等。在学生入读星河实验小学的六年,家长要做60个小时的义工。学生毕业有小学毕业证书,家长也要完成48个学时的学习,有一张“满天星”家长学校的毕业证书。几年的时间,就把学校做得风生水起,很快就成长为一所名校。

庄老师无疑是一名成功者,但我之所以把这则故事放在首位,其成功不是我要重点关注的地方。这则故事引起我深深共鸣之处在于,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抱负,没有什么理想,更没有什么思想,没有留下什么深的脚印”的普普通通教师如何在教育方面有所建树?她当时的无助多么具有普遍性。

庄老师当然是幸运的,她的成功源于两个因素,一是具备勇于突破职业麻木的自我认知;二是幸好遇到了朱先生。我们目前一定会有许许多多个“庄老师”正在经历同样的心理困惑,正在苦苦寻觅而找不到出路。此时此刻,谁会成为他们人生二次成长二次飞跃的“朱先生”?“朱先生”也许是我们的每一位校长,是我们每一位“青蓝计划”中的老教师,是我们每一所学校建立起来的培养年轻教师成长的工作机制。

近年来,我们新进了优秀师资,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都给我们的学校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能发挥出“朱先生”的作用的话,则很容易出现教师的职业麻木职业平庸甚至职业堕落问题。我们的每一名校长要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主动迎接年轻老师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神,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力量,给他们人生指引,成为他们成长途中的贵人。

02

“孩子,我看着你长大”

第二个是吴樱花老师的故事。

吴老师是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初中部的一名班主任,她的可贵之处在于为班级学生建立档案,以通信的方式为学生成长写评语,并集结成册《孩子,我看着你长大》。书中转载了部分评语,确实是用心之作,读来很是感动。

吴老师的故事让我想起两个人来,一个是红梅小学的王雪老师,她也是常年坚持为学生写日记,每天一千字,把学生每天的表现变成文字。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才会这样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再多的付出也是心甘情愿,所以王雪老师会始终深受家长和学生的爱戴。

另一个是我在三十里堡街道工作时认识的中医大夫薄文斌,科班毕业,医术精湛。他原先工作的单位是金州区第三人民医院,该院也在三十里堡,由于这个原因,就了解了一些他的情况。他的最大长处也同样是为每一个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建立档案,每次的病情诊断、开具的药方、疗效愈后情况都一一系统化建档,这样就紧紧地拴住了患者的心,形成了非常稳定的患者源。后来辞职自办了一家中医诊所,依靠的仍然是高超的医术和对患者建档所形成的口碑。

当下有很多老师包括班主任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即使想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朋友,却因缺乏有效的手段,效果未必理想。每个老师的具体情况不同,未必都具备长期写信长期建档的条件,但只要有心用心,就一定会找到最适应学生最受学生欢迎的形式。我们常说当下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要一校一策、一班一策甚至一生一策,这一定不是个空泛的概念,需要很好的落地落实。

03

“我居然没有认真地

记过教育日记”

第三个是张菊荣老师的故事。

张老师目前在吴江实验小学集团工作。他在与朱先生的一封通信中,有段深刻的感悟:

“在过去这么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已经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光,最让我痛心的是我居然没有认真地记过教育日记,我居然一直不知道我的学生,我的每本作业,我每一次与学生的谈话,我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与冲突,都应该是我的教育研究的一笔巨大财富!如果时光能倒流,我想我一定会成为一个更快乐的教者,一个更幸福的研究者与思考者。”

于是,他开始了每天的“日知录”的写作。

他的痛心之处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痛心之处呢?反思一下,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系统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我们又有多长时间没有写过一篇文章,甚至写几段话都费劲?

《未来以你而来——我与新教育人的故事》中多次出现朱永新先生的强烈呼吁——我们的每一名教育人都要阅读和写作,这是我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书中所刻画的人物基本上都有教育论著公开出版,有的还是几十本。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校长带头,并鼓励更多的老师拿起笔。如果将来所交流的读书心得是我们自己的老师撰写的书籍的话,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每一名教师都需要二次成长,甚至N次。每一次成长迭代,都离不开教师的自我更新自我反思,离不开校长的拨穗拔节。

来源:新网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