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编剧第一人桥本忍:师从严师伊丹万作,因结核病弃戎从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20:04 1

摘要:桥本忍,这位从军人到编剧的传奇人物,不仅是山田洋次口中的“结构鬼才”,更是用一生实践“框架思维”的叙事建筑师。他用剧本解构人性,重塑电影,为日本电影通往世界铺就康庄大道,其影响力甚至远超想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被死神宣判后,他竟在病榻上改写了命运,更颠覆了世界电影!

桥本忍,这位从军人到编剧的传奇人物,不仅是山田洋次口中的“结构鬼才”,更是用一生实践“框架思维”的叙事建筑师。他用剧本解构人性,重塑电影,为日本电影通往世界铺就康庄大道,其影响力甚至远超想象。

1918 年桥本忍出生在日本兵库县神崎郡鹤居村,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孩子,日后会与电影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

桥本忍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小饭馆,同时还是个戏剧演出商,这使得年幼的他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时常泡在后台,看着演员们在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那些鲜活的表演、曲折的剧情,就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小时候的桥本忍,与别的孩子有些不同,当别的孩子听着摇篮曲安然入睡时,他却着迷于奶奶讲述的 “生野骚动” 的故事。

那一个个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带着他走进了一个别样的世界,让他对故事里的起承转合、人物的喜怒哀乐有了最懵懂却又深刻的感知,也在无形之中,为他日后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1934 年,小学毕业的桥本忍进入了国铁,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旅程。

经过铁道教习所的学习后,他被分配到中国战线的山阳线与播但线担任车站勤务。那时的他,或许还未曾想过,自己的人生轨迹即将迎来一场巨大的转折。

直到 1939 年,应征入伍的桥本忍,在即将被分配到中国战线之前,命运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 肺结核发病了。

他被诊断为栗粒性结核,按照当时的情况,这几乎等同于被宣判了 “死刑”,军队免除了他的永久服役,他只能无奈地进入伤残军人疗养所。

最初的检查结果是那么令人绝望,X 光 显示他似乎只剩下两三年的时光了,那是一段黑暗且煎熬的日子,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他。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就在他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一项新的层析 X 射线照片技术带来了转机。

结果显示,他的结核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病灶并未扩大到身体内部,就这样,他幸运地从死神手里捡回了一条命。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原本所属的连队,几乎在战争中全军覆没,生死之间的巨大反差,让桥本忍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正是在疗养所那段漫长又难熬的时光里,他心中那颗关于电影创作的种子,开始慢慢发芽。
师从严师开启编剧路

在伤残军人疗养所的日子里,桥本忍的身体虽然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但他的思绪却一刻也没停止过对未来的思索。

他总是想那些曾经听过的故事、看过的戏剧在心底不断翻涌,促使他拿起了笔,开始尝试着去书写剧本。

他把自己脑海中构思的一个个故事雏形,转化成文字,写满了一页又一页的纸张,尽管那时的文笔还略显稚拙,但字里行间却满是他对创作的热情与渴望。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桥本忍将自己写好的习作寄给了当时同样身患结核、正在京都疗养的伊丹万作。

伊丹万作在日本编剧界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当时最好的编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对剧本创作有着独到且深刻的见解。

当伊丹万作拿到桥本忍的习作时,便从那看似青涩的文笔中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年轻人身上潜藏的才华。

于是,伊丹万作开始了对桥本忍的悉心指导,他对待桥本忍的剧本可谓是一丝不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会认真审阅,提出严厉却又切中要害的评论。

在伊丹万作的眼中,创作是一件严谨且神圣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希望桥本忍能够明白,好的剧本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诞生的。

就这样,在疗养所的那段时光里,桥本忍与伊丹万作通过书信往来,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师徒情谊,桥本忍也成为了伊丹万作唯一的剧作家弟子。

然而,好景不长,1946 年,伊丹万作因病离世,这对于桥本忍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伊丹万作留下的创作理念和那句 “试试改编原作” 的遗言,继续在桥本忍的心中燃烧,激励着他在剧作生涯中不断前行。

此后,桥本忍牢记恩师的遗言,开始尝试对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

他选中了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在改编的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对人性的理解,将小说中的故事进行了重新演绎,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经过一番精心打磨,这个改编后的剧本终于完成了。

可剧本完成了,如何让它被更多人看到呢?这时,伊丹万作的遗孀伸出了援手,她深知桥本忍的才华和对创作的执着,便将桥本忍介绍给了佐伯清。

而佐伯清与黑泽明有着不错的交情,黑泽明向来尊敬伊丹万作,听闻是伊丹万作弟子的习作,便怀着好奇与期待阅读了桥本忍改编的这个剧本。

没想到,黑泽明一下子就被剧本中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所吸引,当即决定将其搬上银幕,而这个剧本,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罗生门》。

《罗生门》的诞生,让他的名字开始在电影界崭露头角,为他后续的辉煌创作生涯拉开了序幕。

《罗生门》部桥本忍首部搬上大银幕的剧本作品,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经黑泽明的精妙执导,在 1951 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夺得了金狮奖。

自此之后,桥本忍与黑泽明开启了一段佳话般的合作,他们携手打造的《七武士》《生之欲》等八部作品,部部堪称经典。

桥本忍尤其善于以日本武士作为切入点,在他的笔下,武士不再只是简单的武力象征,而是有着复杂情感、面临着艰难抉择与内心挣扎的真实个体。

观众透过银幕,仿佛能跟随这些武士一同经历那些爱恨情仇,深刻感受到人性在不同情境下的绽放与扭曲。

而除了与黑泽明的合作,桥本忍的才华在众多知名导演的作品中也熠熠生辉。

小林正树的《切腹》、山本萨夫的《白色巨塔》、冈本喜八的《日本最长的一天》等佳作背后,都有着他倾洒的心血。

他总能巧妙地运用文字,为影片构建出独特的故事架构,像《零的焦点》《埋伏》等作品里大胆且精妙的闪回场面,让整个剧本极具电影化的特质,打破常规叙事,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观影体验。

尤其是《生之欲》中主人公死后守灵夜晚场面以及回忆场面那精彩绝伦的闪回,更是将影片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烘托到了极致,让观众在观影结束后,久久沉浸在那细腻深沉的情感之中,难以自拔。

凭借着这些出色的作品,桥本忍当之无愧地被视作日本战后第一编剧,他用自己的才华,为日本电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日本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1973 年,桥本忍怀揣着对电影创作更高的追求与期待,创立了 “桥本制作” 公司,他希望借此为电影创作带来新的活力与可能。

而公司的第一部作品《砂之器》,更是凝聚了他诸多心血,这部由他和山田洋次共同编剧的佳作,一经推出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双丰收。

桥本忍始终把写剧本比作农耕,在他看来,创作就需要像农民对待庄稼那般,秉持着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他精心呵护着每一个故事的 “种子”,用自己的一生在电影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断耕耘。
虽然桥本忍已离去,但他留下的宝贵财富,如创作精神、经典之作,将永远熠熠生辉,持续鼓舞着后来者在电影艺术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不断探索。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