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小构简笔精悍 文约意赅去冗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6 11:31 2

摘要:去年转业到地方上班不久,直接领导用鼓励的口吻交待一篇文稿写作任务:你以前是在大机关搞材料的,这个材料对你来说小意思。按照单位大领导“文出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的要求,火力全开干起来。交完稿直接领导眉头一皱,说是太长了,有点“浮肿”“虚胖”。在经历挫败感后

去年转业到地方上班不久,直接领导用鼓励的口吻交待一篇文稿写作任务:你以前是在大机关搞材料的,这个材料对你来说小意思。按照单位大领导“文出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的要求,火力全开干起来。交完稿直接领导眉头一皱,说是太长了,有点“浮肿”“虚胖”。在经历挫败感后,认真的给文稿搞起了“瘦身”,并对整个起草过程复盘,结合平时写作的体会,梳理了精简文稿的十个方面。

一、题目开口小一点:找准焦点,一针见血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吸引读者的第一道关卡。一个开口较小的题目,能够更精准地聚焦核心话题,让读者一目了然。例如,将“探讨现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影响”改为“科技赋能:社会发展的五大新动力”,后者更具体,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的题目不仅便于读者快速理解文章主旨,也有助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保持焦点,避免跑题。

二、结构越简单越好:一条主线,直达终点

简单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迅速抓住文章的骨架。采用“总-分-总”“问题-分析-解决”等经典结构,可以让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避免过多的转折和复杂的段落安排,让读者能够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在构思文章时,可以先列出大纲,确保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就能更有条理,避免冗余和离题。

三、有所写,有所不写:学会取舍,突出重点

文章的篇幅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作者在写作时必须学会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内容作为重点,浓墨重彩地书写;而对于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或读者已经熟知的内容,则可以一笔带过或干脆省略。这样不仅能保证文章的紧凑性,还能让读者更加专注于文章的核心观点。

四、切忌穿长靴、戴高帽:去掉冗余,直奔主题

“穿长靴、戴高帽”是写作中常见的毛病之一,指的是文章开头和结尾堆砌大量无用的华丽辞藻,而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却被淹没其中。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写作时应始终以内容为王,将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读者。开头直接点明主题,吸引读者;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关注度。

五、多用动词、名词:简洁明了,直击人心

动词和名词是文章的骨架,它们能够直接传递信息,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章内容。而过多的修饰词则会让文章显得冗长累赘,影响阅读体验。因此,在写作时应尽量减少修饰词的运用,让动词和名词成为文章的主角。例如,“他迅速地跑向终点”可以简化为“他冲向终点”,这样不仅更简洁,而且更有力量感。

六、句式要简短明快:短句为主,节奏感足

简短明快的句式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轻松愉快。长句容易让读者产生疲劳感,而短句则能让读者更加专注于文章内容。在写作时应尽量使用主谓宾、主系表等简单句式,避免使用过多的从句和复杂句式。同时,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让文章更加流畅。

七、适当使用缩略语:节省字数,提升效率

在保证读者能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使用缩略语可以节省篇幅空间,让文章更加简洁。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可以缩写为“WTO”,“国际互联网”可以缩写为“互联网”。但需要注意的是,缩略语的使用应适度,避免过多过滥,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八、不要堆砌数据和事例:精选素材,深入剖析

数据和事例是支撑文章观点的重要材料,但过多的数据和事例会让文章显得冗长。在写作时应精选数据和事例,选择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例子来支撑观点。同时,注意数据和事例的呈现方式,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述,避免过多的细节描述和背景介绍。

九、慎用排比:简化修辞,言之有物

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但过多的排比会让文章显得冗长且缺乏新意。在写作时应慎用排比,只在必要时使用。同时,注意排比的使用要符合语境和文章风格,避免生搬硬套。

十、删掉空话、套话和废话:精简到底,直言不讳

空话、套话和废话不仅占用了文章的字数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会让读者感到厌烦。写文章时一定要直言不讳把你想说的话简洁明了地说出来,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句话就可以简化为“时代在进步我们需学习”。删掉空话、套话和废话不仅能让你的文章更加精炼还能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你的观点。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言之有物的短文写作已经成为了一种刚需。无论是新闻报道、社交媒体还是广告宣传,都需要用尽可能短的语言传递最多的信息。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简洁明快的文字传递力量与价值,为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增添一份别样的风采!

文/稻田

来源:红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