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50岁的隋学义是台头镇道口一村人,从小就对骏马充满了好奇和喜爱。“在过去,马车是农村重要的运输工具,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逐渐普及,马车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马文化也面临着被遗忘的困境。”作为爱马人,隋学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
寿光马友会成员合影(前排左五为隋学义)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 通讯员 刘忠)今年50岁的隋学义是台头镇道口一村人,从小就对骏马充满了好奇和喜爱。“在过去,马车是农村重要的运输工具,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逐渐普及,马车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马文化也面临着被遗忘的困境。”作为爱马人,隋学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做点事情来改善这一现状。
于是,4年前,隋学义发起成立了“寿光马友会”。“起初,响应的人并不多,大家多是持观望态度。”隋学义没有放弃,他四处奔走、做视频宣传,在全国“招兵买马”并联系各地的马友,向他们讲述自己的想法和愿景。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的热情和执着打动,加入到“寿光马友会”。
从“一个人坚持”到“一群人坚守”
记者来道口一村采访时正值午后,隋学义从马厩旁抓起一把草料,细细揉搓着。“小时候村里很多人家养马,我父亲说‘马是半个家当’,后来条件好了,机械化代替了牲畜,拖拉机多了,马厩便拆改成车库,‘老把式’们走的走、老的老……”隋学义说,他从小喜欢马,即使如今不再需要马干农活,他也一直养着马。
马友相聚 亲切交谈
农历二月初二,在化龙镇北柴村有一个与马有关的聚会,叫“马友会”。过去,北柴的马友会是交易牲畜和木材的聚会,各地的来客会来交易,有的甚至提前半个月来北柴住下。会期最长时,能开到5天。随着现代机械化的发展,牲畜交易变少,马友会的规模也越来越小。4年前的二月初二,隋学义又翻出了父亲留下的马车,边擦拭车上的积灰边琢磨:不能让老一辈的马文化就这么断了。于是,他挨个电话联系旧识,硬是靠十几个人凑起了“寿光马友会”队伍。“我至今记得当时的热闹场景,各地马友齐聚一堂,马的嘶鸣声与大家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让人激动不已。”隋学义说。
如此爱马,身边的人问隋学义图什么,他说:“我就想着,等孩子们长大了,还能听见马叫,看见马车怎么跑。”马文化的传播,也从“一个人坚持”,发展到“一群人坚守”。
从“牲畜交易”到“传承马文化”
这4年,隋学义经常通过视频分享马友们的日常,“寿光马友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马友参与。
“大家聚在一起畅谈,共同传承、发扬马和马车文化。”隋学义说,现在“寿光马友会”有50多人,有寿光当地的,有烟台、东营的,还有内蒙古、河北等地的。每年二月初二,是马友们最期待的日子。这一天,大家相聚在北柴村,交流养马经验,分享与马有关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马友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吸引了众多马友,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烟台马友在进行马鞭表演
隋学义说,聚会的次数多了,马友们也越来越熟络,平时,大家会在微信群里交流养马的日常,而在马友会时,大家又会纷纷展示自己的“绝活”:甩鞭表演如同战场上的冲锋号角,一位马友站定,手中长鞭一挥,鞭梢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精准地落在指定位置,动作干净利落;训马环节更是精彩,马友们通过简单的指令和动作,引导马匹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或是原地转圈,或是高高跃起……这些精彩表演的背后,是马友们日复一日与马相处的默契,是他们对马深刻的了解和尊重。
隋学义在整理自己的马车
马文化,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人与马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对广大马友们来说,北柴马友会已从“牲畜交易”发展为如今的“传承马文化”。从“乡村集会”到“地域文化”,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聚会,而是一次对马文化的传承弘扬之旅。在这里,马友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马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来自烟台的马友路感慨道:“参加马友会,让我重新找回了小时候对马的那种热爱。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交流、一起玩耍,感觉特别好,同时,我们衷心希望‘寿光马友会’越办越好。”
对于“寿光马友会”的发展,隋学义有着自己的规划。他表示,希望能够举办马术比赛、马文化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爱上马文化。同时,筹建一个马文化传承基地,为马友们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也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接触马文化的机会。
来源:寿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