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的起义军首领,自称鲁王,结果被李世民消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9:13 2

摘要:隋朝末年,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百姓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当时,天下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徐圆朗,则是这三大

隋朝末年,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百姓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当时,天下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徐圆朗,则是这三大势力之外的起义军首领。

具体来说,徐圆朗(?―623年),字号不详,兖州(今山东济宁兖州区)人。隋炀帝杨广在位后期,徐圆朗聚众为盗,据守兖州。因为本来就是兖州人士,所以,徐圆朗很快就聚集了一支兵马。与此同时,隋朝各地的起义不断,这促使朝廷很难集中兵力来对付徐圆朗。

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三十日,徐圆朗攻陷东平,他分兵攻占土地,从琅邪以西,北到东平的地域都为徐圆朗所有,拥有精兵两万余人。诚然,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可小觑的势力了。但是,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同年,徐圆朗率部加入瓦岗军,依附魏公李密,一同围攻洛阳。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九月,王世充趁瓦岗军新胜疲惫,率精兵夜袭邙山。李密未采纳裴仁基分兵围困洛阳、以逸待劳的良策,仓促应战且未设防御工事。因此,在这场战役中,李密大败,仓皇降唐,徐圆朗被迫投降王世充。

武德二年(619年)七月,徐圆朗脱离王世充,以数州之地投降唐朝。从这一角度来看,徐圆朗可谓是反复无常之辈。当然,唐高祖李渊还是不计前嫌,任命徐圆朗为兖州总管,封爵鲁国公。

同年十月,唐朝滑州刺史王轨的奴仆杀死王轨,携带王轨的首级向窦建德投降,窦建德下令斩杀那位奴仆,将王轨的首级送回滑州。滑州百姓深受感动,当天就请求投降。于是附近的州县以及徐圆朗等人都望风归附窦建德。对此,在笔者看来,在乱世中,墙头草是很难有好的下场的,比如三国时期的吕布、孟达等人,都是不得善终的结局。不过,徐圆朗显然没有吸取前人的教训。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围攻洛阳,王世充向窦建德求助。窦建德准备南下援救。徐圆朗闻讯后,跟随窦建德进攻虎牢关。不久之后,虎牢大战,窦建德被生擒,王世充投降。

值得注意的是,徐圆朗为保存实力,再次降唐,唐高祖不计前嫌,仍封他为兖州总管、鲁郡公。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窦建德旧部刘黑闼等人在漳南起兵反唐。同年八月,徐圆朗扣留唐将盛彦师,割据兖州,起兵响应刘黑闼。不久之后,徐圆朗自称鲁王,并发兵围攻虞城(今河南省东部),以此牵制唐军。而这,可谓是彻底得罪了唐朝。于是,唐朝将领任瑰据城守之,双方临城对峙。

武德5年(622年),李世民平刘黑闼进攻曹州,派遣淮安王李神通及李世勣出兵。虽然李世民没有直接出手,但是,他派出的精兵强将却是徐圆朗无法抵挡的。不久之后,徐元朗多次出战都大败而回,城内百姓争着出城投降,徐元朗走投无路,带着几名骑兵连夜弃城而逃,途中为村民所杀。

由此,对于徐圆朗来说,如果没有自称鲁王并多次背叛唐朝,或许还能多蹦跶几年,但是,因为自不量力,徐圆朗这位起义军首领只能草草收场了。

来源:情怀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