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OMB|宋传贵教授:从传统化疗到免疫联合,如何优化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诊疗策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9:01 2

摘要:2025年8月8日-10日,由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中国癌症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肿瘤精准诊疗暨第十一届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COMB)”,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三阴性乳腺癌(TNBC)作为乳腺癌中具有独特分子特征的亚型,其治疗策略随新型药物及治疗

前言

2025年8月8日-10日,由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中国癌症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肿瘤精准诊疗暨第十一届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COMB)”,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三阴性乳腺癌(TNBC)作为乳腺癌中具有独特分子特征的亚型,其治疗策略随新型药物及治疗方案的更新已从传统化疗时代迈入精准治疗新阶段。据此,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宋传贵教授系统分享TNBC治疗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医脉通:在本次会议上,您带来了“TNBC早期诊疗进展”主题报告。能否请您分享,目前这一领域的临床应用现状如何?有哪些主要进展值得关注?

宋传贵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TNBC作为乳腺癌分子分型中病理机制相对明确的亚型,传统治疗以基于蒽环类联合紫杉类的化疗为核心,现治疗策略较以往已呈现显著革新。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及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新药物的临床应用,早期TNBC的治疗模式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辅助治疗领域,研究发现在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基础上,联合铂类药物可提升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并改善长期预后。而考虑到铂类药物可能引发的三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其在辅助治疗阶段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争议。但综合PATTERN研究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2推荐将蒽环类药物和紫杉醇联合铂类治疗作为高危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案。总体而言,铂类药物在早期TNBC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对新辅助治疗具有战略意义,在辅助治疗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此外,基于KENOTE-522研究3结果,新辅助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可显著提升TNBC患者的pCR、无事件生存期(EFS)及总生存期(OS)。邵志敏教授在2024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的报告中提到,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同样可提升早期或局部进展期TNBC的pCR,并显示出中位OS(m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改善趋势4。今后免疫治疗的研究重点应从单纯追求pCR转向关注长期预后指标的全面改善。

针对新辅助或辅助治疗后的高危患者,现行指南基于CREATE-X研究5推荐卡培他滨作为标准强化方案。在精准治疗理念指导下,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个体特征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对于免疫治疗未达预期疗效并携带BRCA基因胚系突变的患者,除继续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外,专家共识建议可联合奥拉帕利进行强化治疗。同时,新型ADC类药物如戈沙妥珠单抗(SG)、芦康沙妥珠单抗(SKB264)和德曲妥珠单抗(T-DXd)也展现出良好治疗潜力。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议公布的ASCENT-04研究6证实,SG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在新辅助/辅助治疗后高危TNBC患者中疗效显著。随着乳腺癌分子分型的进一步细分、新靶点的发现及创新药物的出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ADC类等新药将更广泛应用于TNBC的辅助及新辅助治疗领域,共同构建更完善的早期综合治疗体系。

在TNBC治疗取得显著进展的背景下,具有精准预测价值的免疫治疗靶点及有效生物标志物探索和应用展现出潜在的临床前景。目前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预测体系尚未完善,特别是肿瘤突变负荷(TMB)、同源重组缺陷(HRD)及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等指标的预测价值仍需进一步验证。现有生物标志物仅能预测免疫治疗对pCR的提升效果,尚无法准确评估对整体临床获益的改善程度。基于当前发展趋势,未来TNBC有望实现疗效突破,通过特异性靶向治疗获得显著临床改善,这将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医脉通:目前,TNBC的治疗已经进入免疫联合治疗时代,能否请您谈谈,临床中如何精准识别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不同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应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选择适宜的免疫治疗方案?

宋传贵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精准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部分患者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开发具有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及建立可临床推广的检测体系至关重要。

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生物标志物包括PD-L1、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BRCA突变状态、HRD以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等,但其预测价值尚未达成明确共识。KEYNOTE-522研究3生物标志物分析显示,相较于HRD状态、TMB水平或炎症细胞基因组图谱等,特定标志物组合虽能预测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治疗的pCR及预后改善,但仍无法准确评估其临床获益程度。

未来研究重点不应局限于单一生物标志物,而应着眼于基于空间组学的多模态整合分析,特别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预测模型,从而为免疫治疗疗效评估提供更精准的预测体系。

在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中,临床需综合评估患者体能状态及肿瘤负荷以优化治疗强度。对于高肿瘤负荷患者,推荐采用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方案;而低肿瘤负荷或免疫微环境较好的患者,单药免疫治疗或为可行性选择。需特别关注的是,TNBC患者常伴随BRCA1/2胚系突变,依据KEYNOTE-522研究后续维持治疗阶段的数据,此类患者可采用奥拉帕利联合PARP抑制剂的协同治疗方案。同时,基因检测构成TNBC诊疗体系的重要环节,若检出BRCA1/2胚系突变,可基于分子特征精准实施免疫治疗联合PARP抑制剂的靶向调控策略。

医脉通:随着临床中对接受免疫治疗患者的全程管理及生活质量提升愈发重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深度融入临床实践。能否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应如何切实走好这条“全程管理”之路?

宋传贵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早期TNBC治疗涵盖术前新辅助、术中及术后辅助阶段,整体治疗周期较长且多数患者具有治愈潜力,因此实现全程规范管理至关重要,自初诊阶段即需制定全程管理方案。

当前,TNBC已进入免疫联合治疗时代。在追求治疗效果的同时,更需重视治疗耐受性及预防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特别是累及重要脏器的免疫性心肌炎等需紧急干预。临床安全性管理的核心在于建立不良事件的早期识别、精准诊断和及时干预的规范化流程。

乳腺癌治疗后管理阶段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包括定期随诊复查以早期发现复发转移病灶并实施干预,同时促进患者社会功能重建。在生活方式管理方面,医疗机构或社区应提供规范化的营养及运动指导和心理干预,以维持患者健康状态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需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建立病友互助组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帮助其缓解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增强长期治疗依从性。

乳腺癌综合治疗及全程管理需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MDT),整合乳腺外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病理科、影像诊断科、心理卫生科及护理团队等专业资源,该模式不仅能提升治疗效果及生存率,更能通过多维度的康复干预,促进患者在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恢复。

专家简介

- 宋传贵教授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乳腺肿瘤学科带头人/乳腺肿瘤诊治中心执行主任

福建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常委

参考文献:

[1] Yu KD, Ye FG, He M, et al. Effect of Adjuvant Paclitaxel and Carboplatin on Survival in Women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 Phase 3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Oncol. 2020;6(9):1390-1396. doi:10.1001/jamaoncol.2020.2965

[2]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5.

[3] Schmid P, et al. Neoadjuvant pembrolizumab or placebo plus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adjuvant pembrolizumab or placebo for high-risk early-stage TNBC: Overall survival results from the phase 3 KEYNOTE-522 study. ESMO Congress 2024, LBA4

[4] Shao ZM, et al. Neoadjuvant camr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chemo) for early or locally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3 trial. 2024 SABCS. Abstract GS3-06.

[5] Masuda N, Lee SJ, et al. Adjuvant Capecitabine for Breast Cancer after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N Engl J Med. 2017 Jun 1;376(22):2147-2159.

[6] Sara M. Tolaney, et al. Sacituzumab govitecan (SG) + pembrolizumab (pembro) vs chemotherapy (chemo) + pembro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PD-L1–positive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 Primary results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3 ASCENT-04/KEYNOTE-D19 study. 2025 ASCO LBA 109.

编辑:Luna

审校:宋传贵教授

排版:Luna

执行:Uni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