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两所私立学校,孕育了扬州这所百年高等学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8:36 2

摘要:9月6日,是“苏超”第十一轮扬州主场迎战南通的日子,也是扬州大学迎新生的日子。对于扬州大学的师生而言,这场比赛值得一看,因为他们所在的百年扬大,正是由南通的两所私立学校整体搬迁、发展、整合而来,而这两所南通私立学校的创办者,正是近代中国的实业家、教育家、南通海

9月6日,是“苏超”第十一轮扬州主场迎战南通的日子,也是扬州大学迎新生的日子。对于扬州大学的师生而言,这场比赛值得一看,因为他们所在的百年扬大,正是由南通的两所私立学校整体搬迁、发展、整合而来,而这两所南通私立学校的创办者,正是近代中国的实业家、教育家、南通海门人张謇。

扬州大学校园内的张謇像。 来源:扬州大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列强的侵略和清朝腐朽的统治,让国家积贫积弱。中日甲午战争的炮响,让41岁考中状元的张謇清醒了理想,他放弃入仕为官,转身回到家乡南通,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秉持“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1902年,张謇在家乡南通相继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这两所学校就是扬州大学办学历史的源头。

通州师范学校的创办并非一帆风顺。张謇向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申请兴办官立师范学校时,遭到守旧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读书不必向他人讨求方法。但张謇并未放弃,回到通州后,他与三哥张詧及其他同事商议,坚定地认为“兴学之本,惟有师范”。

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来源:南通文旅

为筹集办学资金,张謇拿出自己在大生纱厂担任总理六年未支取的薪酬共两万多两银子,加上纱厂股东资助,在通州城东南荒废的千佛寺旧址兴造校舍。1903年4月27日,通州师范学校开学授课,张謇称之为“普及国民教育造端第一日”。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先河,成为中国师范教育的三大源头之一。从这一天起,张謇也从实业家成为教育家,他“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强盛国家”的理想,正式投入了实践。

同年,张謇还创办了通海农学堂。当时的中国,农业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列强,农民生活困苦。张謇意识到,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发展农业教育,培养农业人才。通海农学堂校址选在通海垦区,这里有着广阔的土地,为农业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学堂开设了农艺、畜牧、蚕桑等专业课程,聘请国内外专家任教,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国近代农业建设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张謇创办的通海农学堂。来源:南通文旅

1906年,为整合教育资源,张謇将通海农学堂迁至通州,附设于通州师范学校内,形成了师范与农科协同办学的独特模式。此后,通海农学堂不断发展,1919年升级为私立南通农科大学,1930年又与纺织、医学等学科整合,组建成为南通学院。

时光流转,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欣欣向荣。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大调整。国家决定,将私立南通学院的农科整体西迁至扬州,与其他院校的相关农科资源整合,组建苏北农学院,苏北农学院后又发展成江苏农学院;原通州师范学校的文史专修科等师范类科系,则参与到苏北师范专科学校的组建中,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后又逐步发展为了扬州师范学院。设在扬州的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师范学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都是江苏乃至全国农科类和师范类的一流高等学府,不仅顶尖教授、学者云集,而且为江苏、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全国闻名的专业人才和干部人才。

20世纪80年代的扬州师范学院。来源:扬州大学

张謇早年在南通播下的教育种子,在扬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1992年,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六所院校合并,正式组建扬州大学。扬州大学就此成为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之一,被誉为我国高等教育“合并办学的成功范例”。而在扬州大学近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师范类和农科类学科,一直都是扬州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继续为全国培养输送着大批人才。

江苏农学院。来源:扬州大学

经过这么多年数代人的接力耕耘,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已经完整地融入扬州大学的学科体系与校史传承之中。 张謇也因此被扬州大学尊为重要创校人与办学奠基人。

扬州大学“坚苦自立”校训碑。来源:扬州大学

如今,在扬州大学校园内,留存着许多与张謇相关的印记。

走进原江苏农学院即今天的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西侧花园内伫立着2004年落成的张謇雕像。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东门内横卧的石碑上,则深刻着“坚苦自立”的四字校训,这也是张謇当年在通州师范学校开学时所立的校训。而这四个字字字千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扬大师生抱定宗旨、矢志不移、自尊自信、自强不息,成为扬州大学的人文底蕴所在。

来源:南通蔡正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