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了,当年为了徐静蕾和前妻离婚的王朔,如今终于后悔莫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18:30 1

摘要:前段时间,王朔接受采访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蔓延,这也是他18年来首次以视频形式与读者见面。

撰文 | 沐然

编辑 | 1号唠嗑员

前段时间,王朔接受采访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蔓延,这也是他18年来首次以视频形式与读者见面。

年轻时,他言辞犀利,锋芒毕露,炮轰起人来毫不留情,犀利的观点让大众瞠目结舌。

久而久之,他被称为娱乐圈的“京圈流氓”,人们爱他才华的同时,也对他乖张、不受约束的行为抱有不满与批评。

如今,已经年过六旬的王朔离群索居、与猫为伴,言语间满是无可奈何的调侃意味。

提到女儿,竟让他不要死在屋里,影响房子卖出去。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不可一世的文学大腕混到如此地步,如果稍微花点时间走近他的故事,便会明白这一切都有迹可循。

1958年,王朔出生在辽宁省岫岩县的一个高干家庭。

爸爸是军人,工作繁忙,很少在家。

母亲是军医,按说可以抽出时间陪陪王朔,可她是个工作狂,似乎工作才是她的全部。

每晚王朔困得睁不开眼时,她的妈妈才下班,第二天一早醒来,早已不见妈妈的身影。

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家长的陪伴,王朔心里满是羡慕。

他一方面希望父母能陪伴自己,哪怕是短短的时间;

一方面在心里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父母不爱自己,才不愿意陪伴自己呢?

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王朔能见到自己父母的时间更少了。

幼儿园是全托的,只有周六周日的时候,王朔才被接回家。

他变得孤僻起来,在幼儿园不合群,常常自己一个人待着。

忙碌的父母没有发现异常,王朔只能在爱的荒芜中野蛮生长,把对爱的渴望深深地隐藏起来。

明明想得到父母的疼爱,却以叛逆的性格和他们相处。

王朔长得非常像母亲,只要听到别人说他像自己的母亲,那种心里的厌烦就不自觉地生出来。

爱而不得,继而生恨,没错,他在心里恨自己的母亲。

初中时,王朔旷课,母亲知道后一顿数落,气得让他滚。

王朔对母亲大吼:“你现在知道管我了,以前你到哪儿去了,该滚的是你。”

说完一把推开母亲,头也不回得跑了,尽管知道母亲会担心他,他还是故意一夜不回家。

看到父母焦急地找他时,他非但没有悔意,反而有一种报复成功的得意感。

王朔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曾说过这样的话:

“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为止。”

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发现王朔“学坏”,便采用暴力压制,以至于王朔很长时间都害怕见到自己的父亲。

王朔的《致女儿书》里,他毫不掩饰自己对父母的复杂感情:“我不记得我爱过我的父母,小的时候我怕他们,大一点我开始烦他们,再后来就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就是躲着他们。”

也许正是这种情感忽视的成长环境,让王朔在书籍里接触到主流教育之外的思想与故事,暂时脱离现实,同时在文字里获得慰藉,为日后形成独立的创作视角埋下伏笔。

1976年,王朔高中毕业参军进入北海舰队。

别的兵大多想家,经常打电话倾诉思乡之情。

王朔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偶尔和母亲互通电话,随便几句便挂断,他觉得实在没什么好说的。

四年后,王朔被分到粮站工作,没多久,他就炒了单位的鱿鱼。

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不服气的王朔据理力争,扬言自己的事从来不需要她操心。

之后的王朔,倒腾过服装,做过医药公司的业务员,一没赚到什么钱,二不喜欢手头的工作,索性就不去了。

他白天游逛,到朋友那蹭饭吃,晚上则伏案写作,把心底那些汹涌的思想一点点注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

一年后,王朔的《空中小姐》在《当代》发表,在文坛上掀起不小的浪潮,王朔也算挤进了作家之列。

1984年的一天,王朔在马未都、王中军的怂恿下,借口寻找创作灵感,混进了北京舞蹈学院的交谊舞会。

也就是在这个舞会上,王朔遇见了中国舞系的沈旭佳,她的美丽与气质让王朔为之倾倒。

于是,王朔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展露才华,他和沈旭佳从家常聊到人生,从人生聊到爱情,从爱情又能聊到历史。

沈旭佳一脸崇拜,仿佛面前这个男人无所不知。

那时,王朔靠写作还没赚到几个钱,最怕吃完就结账的饭馆。

如果兜里钱不够岂不尴尬,好在沈旭佳爱才胜在爱财,即使生活拮据,她也坚定选择守在王朔身边。

1985年,两人合作创作的中篇小说《浮出海面》在《当代》杂志第六期发表。

王朔坦言这篇小说是最过瘾最满意的,满篇都是他的感情生活。

接着王朔趁势追击,发表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文章以流氓罪犯为主角,加上内容极具颠覆性,迅速招致大量批判文章,呈现出争议与热度并存的局面。

自此王朔名气越来越大,腰包也逐渐鼓起来。

1987年,王朔和沈旭佳迈入婚姻的殿堂,身处美满幸福的家庭,也没耽误写作。

之后又出新作《顽主》,打入中国顶尖作家之列。

次年,女儿王咪出生。

这一时期绝对称得上王朔的高光时刻,他的文学影响力也正以另一种形式在大众视野里强势蔓延。

如果你打开电视,大多在播放由王朔的小说改编的节目,他的作品一时间代表着精品和流量。

三、

1989年,王朔和马未都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创作室,引起非常大的轰动,连《人民日报》也刊登了他们组建公司的消息。

此后,王朔策划的《渴望》红遍大江南北,《编辑部的故事》开播即封神,成为公认的经典之作。

小说集《过把瘾就死》市场号召力更是让人震惊,一经上架,30万册很快销售一空。

出版社趁着这股风,直接编辑出版《王朔文集》,那时王朔才34岁,开创青年作家出文集的先河。

那时,王朔站在名利的巅峰上,看谁不顺眼就怼谁,言辞激烈,一点不懂收敛。

一句“我是流氓我怕谁”成了王朔作品“痞子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被无数青年人视为口头禅和精神符号。

有人调侃他 “炸毛”;有人赞他直爽;

家人忧心舆论风波,劝他收敛;

被怼的同行、谨慎的合作方,则纷纷与他保持距离。

俗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王朔也不例外。

当初心目中的女神已经成为灶下婢,激情早已被名利磨灭得所剩无几。

徐静蕾的出现让王朔神魂颠倒,竟然扬言死后的财产都得归徐静蕾。

徐静蕾曾公然挑衅沈旭佳,直言“我已经在你家大摇大摆出出入入了,你就把他让给我吧”。

沈旭佳本来还想着王朔终会回归家庭,自己先忍耐一下。

最终失望至极,忍痛和王朔离婚,带着年幼的女儿远走美国。

机场分别时,女儿伤心含泪望着父亲,也没换来王朔的挽留。

彼时,王朔沉迷在于徐静蕾的野性中,丝毫没有愧疚和悔过之意,他觉得自己和徐静蕾就是一类人,任性随意、叛逆不羁。

他把一腔热血用在力捧徐静蕾上,好友赵宝刚导演拍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时,他一句话直接让徐静蕾出演女一号。

别人奋斗半辈子才有的资源,徐静蕾轻而易举就得到了。

不仅如此,徐静蕾胃口大开,想当导演,王朔也费心支持。

他立马寻来了姜文,还有京圈大咖叶大鹰,给徐静蕾张罗了一部电影《我和爸爸》。

演员以及后台参与人员,无一不是王朔的人脉,最终徐静蕾成了出品人、制片人、导演和女主。

因为有王朔,徐静蕾一登台就获奖无数,风头无限。

10年,徐静蕾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给了王朔,王朔把最好的资源给了徐静蕾。

原以为两人能走到最后,最终他们却在彼此的人生里,成了特殊的“旧人”。

四、

90年代末,文化环境发生变化,部分作品因不符合当时主流价值观被调整。

王朔本人也选择赴美避居,减少公众曝光。

回国之后,王朔的名气不复从前,小说创作开始处于停滞状态。

他与冯小刚合作参与电影《非诚勿扰2》和《私人订制》的剧本创作。

尽管电影反响不错,但对于王朔却是用妥协换来的热闹,填不满他对小说创作的空落。

反而让他清楚,自己离曾经的辉煌越来越远。

事业上陷入低谷或许还可以释怀,让王硕不能承受的是,2001年他的父亲和兄长相继离世。

据说,有段时间,他想过复婚,却被前妻果断拒绝。

成年后的女儿更是痛斥“做你的女儿真倒霉”,王朔感到心痛万分。

后来王朔谈及这件事时,曾感到后悔地对记者说:“我对不起女儿,更对不起沈旭佳,我是她倆的奴隶!人生这场戏,被我演砸了!”

他将自己的愧疚和忏悔写进《致女儿书》里,字字泣血,也弥补不了曾经的父爱缺失。

王朔和母亲住一起,唯一的亲人本该珍惜,他们的关系却是异常尖锐。

常常争吵过之后,王朔又生气又难过,又心疼又无奈。

实在没有办法,这个人前看似刚强的王朔竟然选择求助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

录制现场,王朔将自己的真实内心表露出来,动情处竟然控制不住留下了眼泪。

母亲看到把自己软弱一面呈现出来的儿子,才意识到曾经对王朔伤害有多深。

好在终于把积压的情绪抒发出来,母子俩都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2013年9月,王朔唯一的女儿王咪出嫁,新郎为著名画家朱新建之子朱砂。

冯小刚、陈丹青等名人前来捧场,却不见王朔。

陈丹青猜测王朔不到场的原因,说王朔表面刚硬,内心却很脆弱,来了肯定会控制不住情感哭得稀里哗啦。

也有不少人认为,回想当初王朔的所作所为,如今哪好意思出现在这样的现场。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王朔即使不怎么露面,也会在某一个地方过得如年轻般恣意潇洒。

可是,一个视频的出现让大家明白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今年6月,王朔参与了一次视频访谈,他住在徐静蕾买的房子里面,头发花白,满脸皱纹。

房子年久失修,一下雨还会漏水,以前的王朔很喜欢雨天,如今迫于现实也不喜欢了。

他直言自己刷短视频一天可以达到10小时,偶尔刷到自己会觉得恶心,赶紧刷过去。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老年人喜欢在墙根晒太阳,现在自己却是异常怕冷,觉得身体有好多病。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王朔调侃式的说女儿不让自己死在屋里,怕影响卖房子,虽然好似是玩笑话,却难掩无奈悲凉。

让人不得不感慨,曾经的王朔名利双收,情场如意,如今却孤单一人度过余生。

以文字为刃、敢与世界对谈的 “朔爷”,终究在岁月里褪去了锋芒,活成了自己曾经或许不会理解的模样。

来源:1号唠嗑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