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邮箱被哈佛、卡梅、新国立、西北大学的offer挤爆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6 10:26 1

摘要:“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一直是康石石个人信奉的一句话,也是指引康石石个人实践的一句话。特此为中国艺术留学生开放周三“艺术升学知识共享”栏目,每周三将邀请一位艺术&设计领域业内人士或学生进行个人分享,集合大家的艺术设计认知与艺术留学、竞赛获奖经验,为艺术生提供更

写在前面的话

“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一直是康石石个人信奉的一句话,也是指引康石石个人实践的一句话。特此为中国艺术留学生开放周三“艺术升学知识共享”栏目,每周三将邀请一位艺术&设计领域业内人士或学生进行个人分享,集合大家的艺术设计认知与艺术留学、竞赛获奖经验,为艺术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机会。

分享你的艺术留学体验,请联系文末二维码

本期分享人:H同学

H·ART 24届学员

美国艺术本科 工业设计专业

GPA:接近满分

OFFER

(截止发稿前)

获 哈佛大学Design Engineering MDE

西北大学 Engineering Design Innovation M.S.

卡耐基梅隆大学 Integrated Innovation for Products & Services MIIPS

新加坡国立大学 Integrated Design MDes offer

获奖经历

(截止发稿前)

获 红点奖概念奖 2张

在申学校时,努力有时候好像没那么重要,5万人申哈佛,其中努力的人太多了,想接到offer,运气更重要。

而作为被眷顾的人之一,我在看完哈佛发来的邮件后,兴奋、紧张、狂喜都没有,反而很平静,平静到让我沉下心来思考,哈佛究竟适不适合我。

就像康老师所说的,大家不能只按照世界排名去选择最终留学的院校,而是应该结合校风、研究方向、自身追求来考虑,所以关于最后去哪儿这个问题,我还没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哈佛吗?或许吧,尽管现在我还在等宾大的offer。

不知道各位看没看过那种校园采访,就是主持人在某所名校中随机挑选学生,采访他们被录取的原因,其他名校的学生都能回答得头头是道,一到哈佛,八成都是“I don't know”、“I think I'm just luckeier”,少数给出答案的人展示的也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所以吧,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太能借鉴,但让我讲的话,我想正是因为哈佛喜欢这些野蛮生长、与众不同的学生。

申哈佛就是和它讲你的人生故事,将GPA、作品集、PS、SAT这些材料串联起来,展示你人生的起承转合,故事够不够精彩、情节够不够跌宕,全看讲故事的人的水平。

所以今天我也只是和大家讲故事,哪里值得参考、借鉴、避雷,全由各位定夺。

生活碎片

之前一直在加拿大读高中,上课就是普通的走班制,自打起了学设计的念头,我就准备去美国体验Studio了,一来能与其他人头脑风暴,二来能产出几个可落地的项目。

参加几场夏校后,我成功坐到了一所不错的艺术类院校的教室里,能接触不少资源,也能把设计基础打牢。现在快毕业了,回看这几年,我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换来的是基本全满的GPA、连续多年担任学生代表。

做项目ing…

在本科阶段,我一个人能掰成三瓣用,课内课外的生活都填得很满。

担任学生代表时,有机会接洽到一些业内顶尖人物,我就会主动邀请他们来学校开展讲座、举办workshop之类的,我选择的主题也都是能真正帮到同学的,比如找工作、指导项目、和人建立社交balabala,一场活动下来,基本上座无虚席。

当然,不像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幕后要对接很多设计师、还要考察场地、计算成本、设计宣发物料等等等等,既要保证成绩不掉队,又要把活动办得出彩。

在校外,我还会教社区里的小孩子做STEAM项目,让他们提前了解网络机器人,设计思维要从娃娃抓起。

就在这些点点滴滴的事、形形色色的人身上,我看到也积累了很多闪闪发光的品质,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这些珍贵的东西也是鼓舞我不断往前的动力。

后来发现,当学生代表组织活动、教小孩子做艺术启蒙,这些在哈佛眼里有另一个名字,叫leadership,进哈佛的同学基本都要展示这部分经历。

很多人都觉得项目一定要做得高大上,能开拓出前人没发现的新功能,最好靠一个项目拿10个奖之类的。这话对也不对。

我的作品集项目中有2个拿了红点奖,剩下几个项目都是与企业或者工程师合作的,都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提出了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红点奖作为备受业内认可的奖项,虽然学生只能参加概念奖,但是评委足够权威、奖项含金量也够。

而与企业、工程师合作的项目,这种真实的实践经历更能证明综合能力;所以除了得奖作品外,哈佛也喜欢能落地、更实用的项目。

同时,最好要体现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展示独特的视角,而是不是一定要出新的东西、是不是一定要高大上,我的回答是不一定,如果你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把项目优化迭代,也能同样出彩。

我在H·ART做的拿红点奖的项目,是一个关于CPR(心肺复苏术)的医疗系统,结合了可穿戴设备。在开始想选题的时候,可能大部分人都会去选择普及CPR,但在Nico老师的建议下,意识到这个方向过时了,选择一个更unique的角度其实更好。

头脑风暴一段时间,我们得出一个新结论:CPR的困境在于很多人就算看见了也不敢操作、不会操作,所以我们做了一个产品,能够帮助使用者按指示操作,提升救人的成功率。

一点项目过程展示

另一个红点奖是我自己solo出来的可持续环保项目,通过不断迭代与优化,希望我的设计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一点改变。

从两次拿红点奖的经历来看,我发现从开题到产出,你的项目应该是理智的,在H·ART上课时,老师会提醒你调研最忌讳停留于表面,所以花费很长时间做好调研是必经之路。

当你找到痛点时,项目往什么方向走,产品加入哪些功能顺理成章就出来了。这一点也和哈佛官网上写的“希望解决一些社会变革的问题”不谋而合

机翻-仅供参考

其实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当时不够自信,对名校有滤镜,在那些沉甸甸的头衔面前,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想让自己再多出几个有价值的项目。恰逢一个同学在H·ART上课,说上课体验很好,老师也很专业,我就来了。

在H·ART呆了快两年,只能说报机构,真的很有必要。

和其他机构相比,H·ART是导师团制的,能接触到不同专业、性格的老师,在做作品集的过程中,能够给我更加全面、多维度的指导,而且抓得非常细,从选题、调研到具体展开、落地,一套下来,软件操作能力突飞猛进。

最值的是,除了作品集本身,在H·ART学到的东西也能解决我在学校项目上遇到的问题,包括在这里建立起来的设计思维估计也会对我有很深远的影响,帮我奠定了未来学习、工作的基础和起点。

继续学习

比起老师,Nico老师似乎更像是我设计过程中的伙伴,我们俩上课的画风并不是他一直输出知识点,更多的是我们两个一来一回的讨论。

他也是名校工业设计出身,我经常把我正在做的学校项目拿过来给他看,都说打蛇打七寸,Nico老师每次都能抓到我在做的项目的“七寸”,从选题到落地都能提供更成熟、更新颖的想法,而且他的眼光也很毒辣,很多观点一针见血。当我钻牛角尖时,他也会用那种美式直接表达的方式,劝我改变思路,节省了很多时间。

我看过其他同学在H·ART的学习体验,发现老师都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和基础,去匹配合适的教学方案,而不是模板化的教学。也正因如此,我看到今年有很多同学都申请到了“痛恨”流水线申请材料的藤校大U,期待继续跟各位做同学啦。

我的故事就讲到这吧,想跟大家说:成长的过程应该是先做自己,然后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校。

最后,还要感谢潇潇老师、summer老师和每一位辅导过我的老师们,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就业等相关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

来源:康石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