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贺兰山脉南北长约600千米,东西宽约300千米,面积15万多平方千米;狭义贺兰山绵延250余千米,东西宽16—25千米,面积7100余平方千米。
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贺兰山脉南北长约600千米,东西宽约300千米,面积15万多平方千米;狭义贺兰山绵延250余千米,东西宽16—25千米,面积7100余平方千米。
贺兰山是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当中的重要一环,还划分了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是中国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也是沙漠区与非沙漠区的分界线。
“贺兰”一词来源于1700多年前的三国、西晋时期,因匈奴贺兰部在银川驻牧年代较长,所以银川西部山脉被命名为贺兰山。贺兰山在汉代还有卑移山之称,后汉晚期又有乞伏山的称号。到了隋代,贺兰山的名称最终确定下来。
25亿年前的古元古代,贺兰山地区是一片汪洋,接受了巨厚的沉积。18-19亿年前,地球内部热流涌动,阿拉善古陆与鄂尔多斯古陆剧烈相撞,贺兰海底沉积层断裂褶皱,隆起成山。但之后在14亿年前的元古宙中晚期,两古陆又急剧撕裂,形成地陷,贺兰山沉入海底。
从早寒武世中期开始至整个寒武纪时期,贺兰山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进、海退过程,直至奥陶世晚期。奥陶纪中叶海侵达到高潮形成次深海,奥陶纪晚期受构造运动影响,地壳隆起,海水退去,贺兰山进入风化剥蚀阶段。
晚石炭世贺兰裂谷再度裂陷,海水侵入贺兰山脉北段,形成滨海—沼泽—近海河流三角洲环境。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呈现为广阔的陆表海环境。二叠纪,贺兰山地区演变为河湖相沉积。海西运动使全区上升,贺兰山完全隆升为陆地。
三叠纪贺兰山脉盆地是半地堑式沉积盆地,中晚三叠世—中侏罗世,贺兰山地区大范围沉降,接受厚沉积。侏罗纪晚期,受燕山运动影响,贺兰山开始缓慢抬升。白垩纪早白垩世在庙山湖地区形成盆地,晚白垩世贺兰山脉一带大规模隆升,挤压褶皱并产生断裂。
到了新生代渐新世,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青藏高原隆升等影响,贺兰山浅部应力场由挤压转为伸展环境,银川盆地强烈断陷沉降,其西侧的贺兰山相对快速隆升。约3000万年前,在喜马拉雅运动作用下,贺兰山最终形成现今的规模和形态。
贺兰山脉地形总体上东低西高,分水岭偏于山林东侧,顶面较为平坦,两坡斜面不对称,西坡长而缓,东坡短而陡。
东西两麓山体自然纵坡均较大,山前自然纵坡大约在35%以上,西麓自然纵坡在40%以上,东麓地区是贺兰山沟道历次泥石流或山洪堆积扇形成的倾斜平原。
贺兰山为一地垒式山地,山地东西麓均有巨大的山前隐伏断裂,受断层作用影响,东侧以断层高临银川平原,山体巍峨,崖壁险峻。
贺兰山东麓有众多由洪水和泥石流堆积形成的洪积扇,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沟谷幽深,形成了独特的峡谷、沟谷地貌。
贺兰山脉本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山脉体系,其主要由北段、中段、南段三部分构成,各段特点如下:
- 北段:海拔不超过2000米,岩石较松软,物理风化极为强烈,大多形成浑圆的山体和球状风化的地貌形态。
- 中段:为贺兰山的主体,海拔大多高于3000米,是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地段,其最高峰敖包疙瘩就位于此,岩层巨厚而坚硬,山峰陡峭而山峦危耸,多岩石峭壁且峰谷并存的地貌形态。
- 南段:大多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呈现出相对平缓起伏的山坡,也有小型的山间洼地和山间平台,由于山坡风化较厚,在风化的山丘间形成许多积水的洼地。
贺兰山山体雄伟壮观,峰峦起伏,海拔较高,有许多险峻的山峰和深邃的峡谷;
- 敖包疙瘩:又称俄博疙瘩、马蹄岭,海拔3556米,位于贺兰山脉中部哈拉乌北沟底,是贺兰山主峰,也是贺兰山海拔最高的山峰。
- 沙锅洲:位于苏峪口,海拔约3556米,与敖包疙瘩高度相当,也是贺兰山的主峰之一,是宁夏首推的十大精品旅游景区之一。
- 哈拉乌山:位于贺兰山中部,属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森林茂密,生态环境优美,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 拜寺口双塔后山:该山峰周边有著名的拜寺口双塔,是西夏时期的建筑瑰宝。从这里可以俯瞰到双塔的全貌以及周边壮丽的山景。
贺兰山有着丰富的煤和非金属矿产资源。贺兰山中北段盛产“太西煤”,这是世界少有的优质无烟煤,贺兰山中出产的煤占到宁夏煤炭总量的87%。此外,还出产硅石、辉绿岩、粘土、铁矿等矿石。
贺兰山日照充足,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无霜期128-175天。独特的气候条件也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贺兰山东麓是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
贺兰山共有维管植物665种,具有经济价值、药用价值植物308种。2000米以上为天然森林区,有青海云杉、山杨、白桦、油松、蒙古扁桃等六百多种植物。沙草青、野大豆、蒙古扁桃、贺兰山丁香、四合木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贺兰山是世界上岩羊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有马鹿、獐子、青羊、石貂、蓝马鸡、王锦蛇、大鸨、鹅喉羚等一百八十余种动物,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豹,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马鹿、岩羊、蓝马鸡等。
贺兰山东麓端的水系属黄河水系,为黄河上游下段宁夏河黄河的左岸分区。东西两麓总沟道为98条,多为季节性河流,植被较好的沟道常年流水径深可达20mm,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沟道有32条。
旅游景点有著名的西夏王陵、拜寺口双塔、滚钟口、苏峪口森林公园、贺兰山岩画等都在贺兰山东麓。
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有2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岩画,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其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包括动物图像、人物岩画以及表现天体的图像等。
早在3万年前,贺兰山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贺兰山岩画是其重要的文化遗迹之一。贺兰山自古就是中原王朝进入游牧地区的天然阻隔,素有“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的说法,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贺兰山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唐代诗人韦蟾曾写道“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描绘了贺兰山一带的美丽风光和繁荣景象。这些文学作品丰富了贺兰山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关注和赞美。
贺兰山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历史上多个民族在此聚居、交流、融合。匈奴、鲜卑、党项、蒙古等民族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文化印记,共同促进了贺兰山地区人文历史的丰富和发展。
来源:地理历史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