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亚西厂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作为国家二级企业,是乐山为数不多的省属国营企业之一。从1980年9月考入亚校,到1996年10月离开,我在亚西厂整整学习和工作了16年,度过了难以忘怀的青春年代。
亚西厂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作为国家二级企业,是乐山为数不多的省属国营企业之一。从1980年9月考入亚校,到1996年10月离开,我在亚西厂整整学习和工作了16年,度过了难以忘怀的青春年代。
亚西厂的全称是四川亚西机器厂,创建于1942年,其前身是私营工厂。1942年2月工程界名流张庆伯从武汉来到乐山,把牛华镇上的“联益”“同昌”“开记”等几个小机器作坊联合起来,亚西厂的雏形由此诞生。张庆伯任厂长,当时职工12人,主要生产制盐锅、打水机、切面机。
八十年代的亚西厂大门
1944年何泽生任厂长,职工20人,主要生产扎花机、制盐锅、切面机等。1947年,由“嘉裕股份有限公司”“强华铁”厂接办,更名为“新记亚西机器厂”,张南极任厂长,职工39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2台车床、1台牛头刨床、1台钻床,1座熔炉量约一吨的冲天炉,以及几台老虎钳,主要生产制盐锅、制绸机、切面机、扎花机、打水机、碎石机、造纸机,以及化钢、化铁等。解放前夕,由于战乱,产品无销路,几乎停业。
解放后,1950年10月至1951年1月,先后合并“乐场翻砂合作社”和“犍乐铁工厂”,成立了川南区私营厂——亚西机器厂,职工人数增至59人,成为川南地区私营企业中首届一指的小型机器制造厂。对内分设炼铁、炼焦、铸造、制图、设计、模工、车工、钳工、铆工、电机等十个部门。合并后的亚西厂克服技术、设备、资金等困难,先后研制生产了造纸机、水力机、真空泵、碎石机、煤粉机等新产品。
1952年,亚西厂与“北大机器厂”合并成为“四川省国营亚西铁工厂”,并由乐山地委派出军代表许大贵同志任厂长。职工为数250人,企业占地面积为763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68平方米,各种设备32台,技术人员5人,主要生产提运机、推卤机、鼓风机、铜网、烘缸手摇台钻、水泵、各种阀门、凡尔等产品。
1956年前后,“维新翻砂厂”“永兴锅炉厂”“和记机器厂”等私营企业由政府接管并入亚西铁工厂,扩建后正式命名为“四川省国营亚西机器厂”。
1952年国营后,亚西厂属四川省工业厅领导,1958年至1962年7月下放乐山专区领导,随后又收回四川省机械厅领导。1985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乐山市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省属市,同年4月亚西厂又划归乐山市计经委领导。
文革时期的厂宣传队
亚西厂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1966年,曾改名为“东方红机器厂”。1978年报经四川省机械厅批准,恢复“四川亚西机器厂”原名。
亚西厂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2年建厂到1973年以前,生产多品种、周期短的产品,主要包括制盐、造纸、冶金矿山设备、农具、水轮泵、水轮机、橡胶机械,以及一些非标准件,年产值约200万元。第二阶段,从1973年到九十年代,生产品种较少、周期较长的产品,主要生产橡胶塑料机械、水轮机、液氮生物容器、玻璃纸机、磷化工设备等,工厂一年一个样。截止1998年底,累计完成产值56644万元,销售收入累计完成57596万元,上缴国家利税4163万元,多个品种荣获国家、省、部级优秀产品称号,产品行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据《乐山市志》记载:1966年亚西机器厂根据机械工业部定点安排,开始试制橡胶加工机械设备。七十年代先后试制成功开放式炼胶机、精炼机、密炼机等13种橡胶通用加工机械,3种胶带和胶管制品加工机械,破碎机、粉碎机、脱硫罐等7种再生胶加工专用机械。
七十年代末,亚西机器厂根据省机械厅安排,先后开发生产开放式炼塑机、密闭式炼塑机、三辊压延机等三个中小系系列12个规格的塑料加工机械。八十年代中期,工厂投资300万元增加关键设备,推行新工艺新技术,使塑机生产能力达到1500吨,成为四川省橡胶塑料加工机械生产基地。
八十年代亚西厂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技术改造单位,先后进行了4次技术改造和扩建,年生产机械能力4000吨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12%。其中再生胶加工设备品种规格齐全,是国内唯一能提供成套再生胶设备的厂家,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80%以上。全部橡胶加工设备的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2种密闭式炼胶机、4种开放式炼胶机,达到国际八十年代先进水平,并有3种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八十年代中期,亚西厂生产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出口巴基斯坦、朝鲜、阿尔巴尼亚、印尼、非洲等地,年创汇约20万美元。
1984年至1992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亚西厂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以上级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工厂内部各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责任制,生产的产品80%是橡胶机械,同时还生产玻璃纸成型机、液氮生物容器、水轮机等产品。
内部流通的厂币
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是亚西厂历史上最辉煌的鼎盛时期,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加工制造企业,生产蒸蒸日上,产品供不应求。工厂通过验收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直属四川省机械工业厅领导,占地面积15.2万平方米,厂房面积10.8万平方米,原机械工业部定点橡胶塑料机械、玻璃纸成型机、液氮生物容器、水轮机等多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厂,拥有铸造、锻压、焊接、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等完备的加工设备800多台套,正式职工2600多人,固定资产8230万元。亚西厂地处五通桥区牛华镇,“每个月15号亚西厂发工资的时候,牛华溪街上卖的菜都要比平时贵一点”,这既是当地老百姓一句调侃的玩笑话,也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亚西厂未婚的俊男靓女,成为全镇年轻人谈恋爱的首选对象。
生产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生活的极大改善。免费福利分房这样的好事,对于今天被沉重的房贷压得喘不气的年轻人来说,犹如天方夜谭,难以想象。那段时期,亚西厂每年都要新建职工宿舍楼,按照职工的工龄和家庭人口打分排队,按分数由高到低免费分配住房。老职工搬入新居后,他们腾出之前的住房,又可以分配给稍微年轻一点的职工,依次递进。新结婚的青年职工,基本上都能分到一居室。即使刚刚毕业进厂的大学生、技校学生,也有单身宿舍可以安排入住。对于住房,每人心中都有一份可以预见的期盼。
1987年厂团代会合影
工厂建起了功能较为齐全的厂医院,免费为职工服务,即使生孩子也就40元左右(职工按10%交费)。浴室每天下午定时对职工、家属免费开放。职工的子女可以送到厂幼儿园上学,家长只需为孩子交少量的伙食费。职工食堂、招待所等为职工提供后勤服务。为了方便家住乐山和五通桥的职工上下班,工厂特地购买了两辆大客车每天早晚接送。每个周末,工厂还安排大客车专程到五通桥中学接放学的职工子女回家度周末,星期天下午再送回桥中……这些福利,让亚西人充满了优越感,也让全牛华溪的人羡慕不已。
在亚西厂最红火的八十年代,工会和党团组织,经常开展乒乓球、篮球、游泳、拨河、郊游、交谊舞、迎春长跑、冬泳活动,知识竞赛、歌手大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文娱活动。厂工会不定期组织职工参加五通桥龙舟会、小西湖之秋音乐会、乐山地区厂矿企业职工篮球联谊赛……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990年8月,我从总装车间调到厂宣传部工作。宣传部每天中午要有广播稿播出,每周要制作一期本厂电视新闻节目,每10天左右要出一期《工作简报》,我身兼采、编、播数职,工作虽然辛苦,但累并快乐着。因为这段经历,促使我的写作能力和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工厂图书室每天向职工开放,俱乐部定期放映电影。职工家庭有困难工会给予经济补助,职工生病住院要派人到医院看望慰问,职工住院的医疗费全部由工厂全部承担,职工病逝后工厂要派人派车全程协助料理后事。
1993年3月,我被调到厂工会任秘书,负责职代会日常工作,参与全厂文体活动的组织。此外,还负责一项非常特别的工作,就是代表厂工会看望生病住院的职工,负责全厂身故职工丧事的办理。看望生病住院职工,可以安排在工作时间,而丧事却没有白天晚上、节假日之分,总是随叫随到。记忆中每年最寒冷的“三九”期间,往往是体弱多病的老工人离世高峰期。每次接到通知,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家属商量后事办理相关事项,包括车辆安排、火化时间、追悼会议程、骨灰安葬等。因为工作性质,只要亚西厂有职工离世,我都要代表单位去默哀、鞠躬、送别,所以有人开玩笑称我是亚西厂的“总孝子”。
有一次,一位退休老工人在家中病逝。当我闻讯赶到,只见家中陈设简陋,家徒四壁,沉浸在悲伤中的老伴体弱多病,家里唯一的女儿哭得昏天黑地,不知所措。我一边安慰家属,一边落实车辆,最后亲自把遗体抬到车上。在殡仪馆,我主持了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在凝重肃穆的气氛中,目送逝者火化。当我将家属送回家时,逝者女儿突然向我下跪,长叩不起。那一刻,我享受着中国人最隆重的礼节,一时心中惊涛拍岸,湿润了眼眶,赶紧扶她起身。
低沉哀乐常回响,生离死别两茫茫;悲痛欲绝唤亲人,梦中醒来泪成行。个中滋味,只有失去亲人的当事人自己知道。几年时间下来,我到底主持过多少场追悼会,自己也记不清了。每次我都会怀着虔诚之心。在我心中,每一位远行者,都像我的长辈,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在生命的终点,我如一个奏响安魂曲的主教,让一个个逝者安息,魂归西天,送他们上路。至今想起,无怨无悔,聊以欣慰。
亚西厂令人羡慕的福利,还表现在亚西厂培训学校的招生上。为了给工厂培养技术人才,每年都要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技校生培养技术工人,针对在职职工招收电大、职大生培养专技术人才,源源不断为工厂注入新生力量。每年技校招生按比例招录,亚西厂子弟占70%,社会公招30%。当年能够考进亚西技校读书,便意味着毕业后就可以分配进亚西厂当工人端“铁饭碗”。因此,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我来说,1980年从桥中毕业考进亚校的愿望,远比高考强烈,最终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如愿以偿考取亚校电工班。
培训学校是亚西厂人才的摇篮,除培养出大量技术工人外,先后开办了两届电大班、三届职大班,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初级、中级技术人才,还先后开展了“八大员”培训、全面质量管理培训、退武转业军人培训等,使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为亚西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因为亚西职工整体素质高,企业转制时亚西职工因为有技术,走向社会后很快便实现了再就业。如今在牛华、五通、乐山、苏稽等地的机械加工生产企业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原亚西职工的身影,他们有知识、懂技术,成为企业中坚力量和中高层管理人员。
亚西厂的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也非常高。当时电脑尚未普及,会计处理都是手工帐,月底最大的事情是试算平衡,一笔帐出错会导致全部帐都要复查一遍。查错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娴熟的查帐技术,如尾数法、倍数法、九除法等,其次是珠算水平要求准且快。在这样的环境中练就了过硬的业务能力,很多人财务人员离开亚西厂后,成为新单位的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
由于是老企业,很多职工两代人甚至全家人都在亚西厂工作。在工厂内部,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互有关联、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夫妻、父子、兄妹、师徒、邻居、同事、同学、战友、老乡、联姻……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在这种特殊的生态中,大家彼此都知根知底,每个人几乎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不管是单位还是家里,只要发生了芝麻大点事,很快会被热心人传遍每一个角落,小道消息经常比厂大门旁水塔顶上的高音喇叭传得还要快。虽然大家的收入不高,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淳朴友好。孩子们可以凭借自己父母的名字在邻居家、在宿舍里畅通无阻,来去自如。邻里之间相互关爱,亲如一家,和睦温馨。这份情结,已深深印刻在了每个亚西人的心底,难以忘怀。这也许就是很多老亚西人久别重逢后,感觉特别亲切的缘故吧。
我于1980年9月考入亚西技校电工班学习,1982年毕业后参加工作,先后在低温车间、总装车间、厂宣传部、厂工会工作,在亚西厂工作了16年,度过了难以忘怀的青春年代,一段非常让人怀念的美好时光。原本以为,岁月静好,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下去,一直在亚西厂干到退休。然而,世事常难料,命运捉弄人。
199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亚西厂原有僵化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历史包袱沉重、机构设置臃肿、部门人浮于事、企业资不抵债等国有企业常见的弊端,严重制约了亚西厂的发展,危及企业的生存。亚西厂开始由盛而衰,生产经营每况愈下,职工的薪资水平同比其他单位明显偏低,每月工资不仅不能按时发放,而且每次只发一半,生活仅能解决基本温饱,一时前途渺茫,面对未来的不确定让人恐慌,全厂人心惶惶。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当一个人的生存出现危机时,如何活下去自然便成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面对风雨飘摇的亚西厂,不少人纷纷选择了另谋生计。我也随着这股潮流,于1996年10月离开亚西厂,进入一家合资企业工作,由此开启了打工生涯。
2001年10月,亚西厂申请破产实施改制,经过人民法院受理,进入破产程序。2002年11月,经法院依法拍卖,亚西厂被四川国众投资有限公司收购,转制为民营企业,更名为“四川亚西橡塑机器有限公司”。从此,国营四川亚西机器厂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曾经的辉煌成为历史。
少年时代加上参加工作的16年,我在亚西厂前后生活了30多年。在那里,我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青春年代,完成了恋爱结婚生子,那里有我的小伙伴、老邻居、老同学,以及同事和朋友。亚西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这份纯净深沉的亚西情结,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和消失,反而会像陈年老酒一样,愈发变得浓烈醇厚。
回首往事,如果没有当年的离开,我会一直在那个熟悉的环境里,循规蹈矩,每天过着单调重复、刻板机械的生活,一直干到退休,平淡无奇地度过余生,也就不会有后来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不能领略到更多美妙的人生风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要感谢亚西厂,让我的人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感恩生命中的所有遭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张树林)
来源:民生经济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