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十载长河流转,四十载栉风沐雨!从“一五”普法播撒法治种子到“八五”普法规划深耕法治沃土,普法的舟楫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法治的巨轮于岁月征程上行稳致远!回望淮安四十年普法之路,从探索到深耕,从实践到突破,普法责任制落地生根,依法治理纵深推进,普法格局实现了从
四十载长河流转,四十载栉风沐雨!从“一五”普法播撒法治种子到“八五”普法规划深耕法治沃土,普法的舟楫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法治的巨轮于岁月征程上行稳致远!
回望淮安四十年普法之路,从探索到深耕,从实践到突破,普法责任制落地生根,依法治理纵深推进,普法格局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建”的历史性跨越,公民法治素养在春风化雨般的浸润中显著提升!
为全景展现这段砥砺奋进的法治征程,我们推出“淮安普法四十年成果”系列线上展播。
当法治基因融入千年文脉,普法便有了生命的温度。淮安区大地上,法治的种子在一场场法治讲座中生根,在一幅幅农民画笔下绽放,在一首首南闸民歌曲调里悠扬飞翔。
婉转的歌声穿过漕运镇稻田,在里运河畔久久回荡:“遗产继承有法依,电信诈骗要警惕……”国家级非遗南闸民歌传承人金矿带着他的表演队伍,正将民法典知识唱进乡亲们的心田。
在博里镇田园诗画苑,一幅色彩浓烈的画作刚刚完成——画中司法工作人员正举办宪法法治讲座,学法期盼映在听众的脸上。“咱农民懂画笔,更要懂法律,画出学法用法场景。”创作者王大叔放下画笔笑道。200余幅这样的法治主题作品,让法律有了乡土的气息。
精准滴灌 让重点对象学法走深走实
五年来,淮安区聚焦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职工等重点群体,构建全生命周期法治教育体系,让普法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守护童年,法育未来。在车桥镇爱心暑托班,孩子们化身“小法官”,通过《哪吒》动画剧情改编课,讨论“哪吒闹海破坏龙宫设施需承担什么责任”“敖丙的龙鳞被毁如何维权”等法律问题。在新安小学,反校园欺凌飞行棋、防骗大搜查、趣味法治拼图等游戏,将贴近学生实际的60多个法律知识点巧妙融入,令同学们意犹未尽。这样的创新课程已在全区遍地开花,累计培育出“春雨家园”“法治心安”“律动翔宇与法‘童’行”等多个校园普法品牌,通过模拟法庭、主题班会、法治游戏、法治文化作品创作等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法治种子。
头雁引领,示范推进。淮安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法律纳入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邀请法学专家开展专题辅导。推行“任前考法+年度述法+履职评议”机制,将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履职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四年来组织新提拔领导干部法律考试42场,通过率100%。常态化开展党内法规学习,每年底召开国家机关履职评议报告会,22家部门晾晒成绩单。
法链融合,护航发展。淮安区打造“精准滴灌”式普法服务平台,开展重大项目“手拉手”法律帮扶、重点企业“点单式”法律服务、中小微企业“五个一”服务活动、“产业链+法律服务”,共组织民营企业“法律托管”“律助营商”服务团队上门综合法律服务120余次,解决需求83件。在电商园成立快递物流行业调解分中心,制定《园区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清单》,提供19项高品质法律服务,律师团提出法律建议30余条,切实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根系治理 让法治力量扎根基层土壤
“以前电动车乱停乱放、飞线充电让人头疼,现在通过民主协商,小区有了充电棚,安全又方便!”淮城街道恩来社区的陈阿姨向社区“法律明白人”感慨道。
针对基层治理新挑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关心关注的法律问题,淮安区创新构建“1+1+N”协商机制:1个党组织牵头,1名法律顾问全程参与,N个利益相关方共同议事。截至2025年,全区已搭建社区议事厅、村民议事会等337个协商载体,形成“议近不议远、议小不议大、议实不议虚”的议事原则,推出“支书答理”“逢四说事”“橄榄议事”等微治理品牌,基层依法治理有活力更接地气。四年来累计解决民生实事164件,化解矛盾纠纷1738件。
同时,扎根基层的“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队伍不断壮大。2022年,司法局开设培训大讲堂,邀请市法学专家为400余名村居“法律明白人”代表赋能充电。而今全区已培育“法律明白人”2596名,实现每个网格两名“法律明白人”全覆盖,村居小巷法律政策的宣传,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定期说法、调解纠纷,这些肥沃“法治根系”成为基层治理的关键力量。
非遗赋新 让绵绵法韵流淌千年文脉
在淮安区,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普法创新的灵魂载体,让古老技艺鸣奏法治新声。
南闸民歌工作室创作出20余首法治民歌作品。发源于唐代的曲调,如今成为传递法治精神的独特载体。“每次巡演,老人们跟着调子哼唱,法律知识就在歌声中入心。”工作室负责人金矿说。五年来,这些融合了赡养、继承、防诈等法律知识的民歌已在基层巡演30场。
在博里镇,在河下古镇非遗法治文化创作基地(法治农民画),法治农民画协会的画家们用浓墨重彩描绘法治图景。一幅幅作品再现“法律六进”“司法为民”等场景,印制的2000余册法治农民画册成为群众争相传阅的“法律宝典”。2023年入选省级非遗的博里农民画,如今已成为淮安法治文化的金色名片。
车桥镇的青少年法治剪纸课堂里,孩子们巧手翻飞。“尊法学法”“法护平安”等主题剪纸在指尖诞生。五年来,百余名青少年创作法治剪纸作品百余件,将法律守护美好生活的理念融入非遗传承。
多维传播 让法治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年来,淮安区精心织就“线上+线下”立体普法网络,让法治宣传如春风化雨,无处不在。
线下法治文化阵地星罗棋布:宪法宣传教育馆与法治农民画长廊、崔河村法治铜雕交相辉映;运河沿线村居建成水韵法治长廊、宪法卷轴、法治文化小区等10余个特色阵地;普法电子大屏伫立在主要交通道口,成为户外普法新课堂。
线上空间同样精彩纷呈:《聚光灯普法剧场》系列短剧、《民法典:生活的另一种解法》系列短视频、原创反诈系列短剧等受到群众喜爱;300余个法润民生微信群如神经网络般延伸至每个村居。线上普法让群众在指尖漫游法治长廊。
主题宣传活动贯穿全年:连续六年开展“法治文艺进基层”活动,创作农村普法节目10余个;“宪法在我心中”“千年运河德法相伴”等作品征集活动累计收到投稿100余件,《送法入企解难题护航营商促发展》等3幅法治农民画入选江苏省法治文化非遗作品云展播,《民歌声声法韵悠悠》被司法部微信公众号推送。《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打造“海棠护航法润童心”青少年普法品牌》《淮安市淮安区“五聚焦”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普法宣传活动》被司法部案例库收录。
当千年运河遇见现代法治,条文律令已化作田埂间的民歌曲调、画布上的浓墨重彩、议事厅中的民主协商。淮安区用实践证明:最好的普法从不是刻板地说教,而是让法律长出文化的根脉,流淌在百姓生活日常。
此刻,法治淮安区的故事仍在续写——在每一场法治讲座释义法条时,在每一次民主协商的对话里,在每一颗被法治“小种子”唤醒的童心中……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