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板,我……我这酒,您看能值个什么价钱?”阿娟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手心里攥着汗,紧张地看着面前这位穿着唐装、戴着金丝眼镜的烟酒店老板。
老板,我……我这酒,您看能值个什么价钱?”阿娟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手心里攥着汗,紧张地看着面前这位穿着唐装、戴着金丝眼镜的烟酒店老板。
她心里七上八下的,既期盼又害怕接下来听到的答案。
时光倒回19年前,那是1993年的杭州。
在那个经济浪潮初起、人心思变的年代,精明能干的绸缎厂会计阿娟,做下了一个旁人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
她瞒着她那老实巴交、凡事求稳妥的丈夫老张,将父母留给她的老房子偷偷卖掉,再加上自己多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的“小金库”,一共凑足了七十五万元的巨款。
随后,她通过远房表哥的门路,又辗转联系到酒厂的驻宁联络处,以每瓶七十五元的内部价格,孤注一掷地囤下了一整车、足足一万瓶的“飞天茅台”。
十九年光阴弹指而过,阿娟的儿子小宝争气,考上了美国名校的研究生,可一年高达七八十万人民币的学费和生活费。
阿娟从仓库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几瓶酒,找到了市中心这家门面古色古香、招牌上写着“高价回收老酒”的店铺。
她试探着问出自己预估的七百多元一瓶的价格时,那老板却放下酒瓶,露出一丝让人捉摸不透的笑容。
只听那商家缓缓说道:“你这批茅台根本不是740一瓶,它的真实价值让你疯狂。”
01
1993年的杭州,空气里都带着点人民币的躁动味儿。
改革开放的风吹得人心痒,都琢磨着怎么“下海”捞一笔。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李娟,街坊邻里都喊她阿娟。
三十出头的年纪,在国营绸缎厂当会计,烫着时髦卷发,柳叶眉大眼睛,一笑俩酒窝,一看就是个精明人。
阿娟的老公张强,大伙儿叫他老张,仪表厂的技术员,人老实,就是胆子小,花钱特抠门。
用阿娟的话讲,老张就是个“太平宰相”,钱攥手里最踏实,你要跟他说“投资”,他能给你上一宿的政治课,核心思想就一个:风险大,别瞎搞。
所以这夫妻俩,钱上头从来不是一条心。
阿娟觉得钱是“挣”出来也是“滚”出来的,死工资哪能出头?
老张就觉得老婆心太野。
“阿娟啊,厂里效益又不行了,奖金估计悬。儿子眼看要上学,到处都得花钱……”晚饭桌上,老张又开始了他的每日“财经播报”,眉头皱得像个老苦瓜。
阿娟一边给儿子夹菜,一边盘算自己的小九九。
她可不是坐以待毙的人。
这些年,她靠着脑子活络,手脚勤快,在老张眼皮底下,偷偷摸摸攒了笔“小金库”。
这钱,老张不知道,同事不知道,连亲妈都只隐约晓得她“手里活泛”。
怎么来的?厂里发的福利票,用不着的换成钱;娘家妈给的私房,她存着;帮邻居小厂代记几天账,人家给的红包,她也悄悄攒下。
积少成多,对当年普通人家,也算一笔“私房巨款”了。
阿娟没想着用这钱买衣裳赶时髦,她心里憋着股劲,总觉得这钱得用在刀刃上,得让它下个“金蛋”。
杭州那几年,天天有新鲜事,某某公司上市了,某某老板发了。
阿娟听着看着,心里那颗不安分的心,就盼着个机会。
02
机会这东西,说来就来。
93年夏天,杭州热得像蒸笼,阿娟厂里放高温假。
她去省城走亲戚,看望在糖酒公司当个小领导的远房表哥。
表哥管点烟酒采购,嘴巴大,爱吹,但也确实有些“内部消息”。
几杯黄酒下肚,表哥话匣子打开了:“阿娟啊,不是我吹,现在这世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我跟你说个好东西,你可别外传。”
他压低声音,“茅台!国酒茅台!”
“茅台?”阿娟心想,谁不知道,死贵,普通人家谁喝?
“你别不当回事!”表哥看她淡淡的,有点急,“这茅台,现在看着贵,以后更贵!我听上头意思,这玩意儿产量有限,又是‘国酒’,应酬、送礼、收藏都认它!不少有远见的人,都在悄悄囤货呢!”
“囤货?”阿娟来了精神。
怎么不能?跟黄金差不多,硬通货!我跟你说个内部价,‘飞天’大概70多一瓶。你信不信,过个十年八年,能翻好几番!”表哥说得唾沫横飞。
70多一瓶?阿娟心里一盘算,市面零售一百多呢。
要是真翻几番,利润可观!
“表哥,这事……靠谱不?”
“我骗你干啥?我这位置,消息能不灵?看你是表妹才透底。你要有魄力,搞个成百上千瓶,以后准发!”
从表哥家出来,阿娟满脑子“茅台”、“升值”。
接下来的几天,她像着了魔,到处打听茅台的消息。
越打听,心里越火热。
市面上茅台确实紧俏,价格也在涨,而且都说越陈越香,越陈越值钱。
阿娟的“小金库”有十来万,买百十来瓶掀不起大浪。
她想起表哥说的“成百上千瓶”,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要干,就干票大的!
钱从哪儿来?她想到了父母留给她结婚前的一套老房子,地段不错。
要是卖了……这念头让她打了个哆嗦。
卖房子?老张知道了非把她生吞活剥了不可!
但那股“酱香”带来的冲动,点燃了她压抑已久的渴望。
她太想改变现状,证明自己了。
她偷偷打听房价,她那套老房,出手估计能卖个五六十万!
加上“小金库”,差不多63万!
在1993年,这是天文数字!
用这笔钱囤茅台,是场豪赌。
赢了,可能真能“发大财”;输了,可能一无所有。
阿娟失眠了好几天,脑子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最终,火焰压倒了海水。
她咬牙:赌一把!
人生能有几回搏!
03
下了决心,阿娟行动力爆表,她瞒着老公花63万囤茅台。
第一步,卖房。
她不敢找大中介,怕传到老张耳朵里,托了个以前的旧同事私下放风,价格稍低点求速卖。
一个月不到,房子顺利出手,58万到手,打进她偷偷开的新存折。
拿到钱时,她手心全是汗。
接下来是进货。
63万,按70多一瓶,能买近万瓶!
表哥那儿肯定没这么多。
她软磨硬泡,从表哥嘴里套出他们公司部分茅台是从贵州茅台酒厂驻华东的南京联络处拿的。
阿娟当机立断,买了火车票去南京,借口是厂里派去学习考察。
到了南京,她凭着股闯劲和一张巧嘴摸到联络处。
接待的王科长,四十来岁,官腔十足,对她一个女人开口就要上万瓶“飞天”充满怀疑。
阿娟不慌不忙,先搬出表哥套近乎,又半真半假说代表杭州几家大单位来集中采购,还特意打扮得像“公家人”,备了盖着模糊公章的“介绍信”。
王科长疑心去了几分,但还是拿乔说量大要汇报。
阿娟懂规矩,第二天拎着沉甸甸的“土特产”——两条好烟和用报纸包得厚厚的“心意”再访王科长。
这次王科长热情多了,一番“深入交流”,拍板说能想办法,但价格要稍高点。
最后谈妥63块一瓶,1万瓶,正好63万。
阿娟把所有钱取出换成现金,好几大麻袋,雇人一起交给了联络处。
签合同付钱,王科长答应半月内货运到杭州。
然后是仓储。
1万瓶茅台可不是小数目。
她在郊区一个不起眼的旧仓库区,租了个偏僻的小独立仓库,预付一年租金,换了大锁。
半个月后,接到提货电话。
阿娟雇了大卡车和临时工,天没亮就去提货。
整整一万瓶“飞天茅台”,木箱装着堆成小山。
运到秘密仓库,看着满屋子宝贝,她累得虚脱,心里却无比激动满足。
盖好油布,锁上大门,这仓库成了她最大的秘密。
她隔三差五找借口去看看,检查有无漏雨老鼠。
老张对这一切毫不知情,还以为老婆就是开了个小服装摊补贴家用,时不时教育她别被人骗。
阿娟听了五味杂陈,既愧疚又得意。
04
日子像钱塘江潮水,一晃十九年就过去了。
这十九年,阿娟和老张的生活跟多数普通家庭一样,儿子小宝从小学读到了大学。
阿娟也从少妇熬成中年,绸缎厂黄了后,她自己开了个小杂货铺,起早贪黑维持生计,也方便掩护她时不时“巡视”秘密仓库。
老张还是老样子,仪表厂倒闭后内退在家,每天除了操心儿子的学业工作,就是唉声叹气,抱怨物价涨,养老金不够花。
“阿娟啊,你看这肉,都快三十一斤了!想当年……”老张又开始“忆苦思甜”。
阿娟听着就心虚。
好几次家里手紧,儿子要学费,老人生病,她都动过念头去仓库拿几瓶酒换钱。
可每次到仓库门口,闻到那越来越醇厚的酱香味,又犹豫了。
她总觉得,还没到“开坛”的时候。
表哥说“十年八年翻几番”,现在快二十年了,应该更值钱。
她也偷偷打听过茅台价格,确实涨了不少,但没到让她觉得可以“功成身退”的地步。
这一万瓶酒,是她的底气和秘密武器,不到万不得已不想动。
有一年夏天杭州连日暴雨,仓库区有淹水风险,阿娟吓得魂飞魄散,冒雨跑去,幸好仓库地势高,酒箱垫了砖头盖了油布,安然无恙。
她才松口气,浑身湿透也顾不上。
老张偶尔纳闷:“阿娟,你那破仓库里到底放了啥宝贝?隔三差五去看。”
阿娟就打哈哈:“哪有金子?我要有金子还开这小破店?不值钱的旧货,舍不得扔罢了。”
这19年,阿娟守着这个秘密,像守着“甜蜜的负担”。
既盼着宝贝“重见天日”,又怕打破平静,尤其怕老张知道真相的反应。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仓库里的“酒”是她心底最深的念想。
05
平静日子往往经不起风浪。
2012年春天,儿子小宝大学毕业,争气地拿到美国读研的录取通知书,全家都高兴。
那张学费生活费预估单,像盆冷水把阿娟浇个透心凉:一年至少五六万人民币。
“这…这可咋办?”老张急得团团转,“我就说,出国留洋,那是咱们这种普通人家该想的吗?”
阿娟听着心烦,更多是焦虑。
小杂货铺生意平平,家里积蓄就十来万,差太远了。
“他爸,少说两句!”阿娟皱眉,“儿子有出息是好事!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你能有啥办法?”老张不信。
阿娟一夜没合眼,儿子是她的骄傲,砸锅卖铁也得供。
银行贷款?家里没啥抵押,利息也高。
思来想去,只有那个郊区旧仓库和那万瓶茅台了。
也许,真到它们“见光”的时候了。
第二天,阿娟借口去仓库整理旧货,骑着电瓶车慢慢往郊区去,心怦怦跳,既期待又不安。
19年了,这些酒到底值多少?
当年63一瓶。
她盘算着,就算一瓶卖个三四百,一万瓶也是三四百万!
儿子留学够了,还能剩一大笔。
到了仓库,打开锁,浓郁醇厚的酒香扑面而来,比当年更醉人。
揭开油布,看着码放整齐的木箱,箱上“贵州茅台酒”字样已发黄。
她小心撬开一箱,拿出瓶“飞天茅台”,红飘带,乳白瓷瓶,经典的模样,多了岁月沉淀。
这不仅是酒,是她19年的秘密,是当年的孤注一掷,是未来的赌注。
她决定先拿几瓶探行情。
市中心有几家专门回收老酒的店。
她用布袋装了四瓶,心想现在一瓶茅台,新闻里提过,怎么也得七八百吧?
要是运气好,卖到740块,一万瓶就是七百四十万!
这数字让她心跳加速。
06
阿娟找了家开在市中心繁华地段的烟酒回收店,门面不大,装修得古色古香,招牌“陈年老酒,高价回收”。
19年后回收问价,她以前路过多次,今天终于鼓足勇气进去。
店里,一个戴金丝边眼镜,穿唐装的中年男人正坐太师椅上品茶。
看阿娟进来,他放下茶杯,不咸不淡地问:“老板娘,有啥好东西啊?”
阿娟有点紧张,把布袋子放柜台上,小心拿出两瓶茅台。
“老板,你看看,这是我家里存了些年的茅台,想问问现在能值多少钱。”她留了两瓶在袋里,想先探探口风。
那唐装男人一看到酒瓶,眼神立马亮了一下。
他没急着接,起身走到柜台边,拿起一瓶仔细端详。
他看得特别慢,一会儿看瓶盖封口,一会儿对着光看酒色,还凑到鼻子底下闻了闻。
阿娟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就怕酒放这么多年出问题,或者被说是假酒。
“这酒……是哪一年的?”唐装男人头也不抬地问。
“应该是93年的。”阿娟老实回答,“我记得是那年买的。”
唐装男人点点头,又拿起另一瓶看了看,脸上表情没什么变化,看不出喜怒。
阿娟心里更没底了,她试探着问:“老板,这个……现在大概能卖多少钱一瓶啊?我听说,市面上好像能卖到七百多?”
她心里想着自己盘算的740块。
唐装男人放下酒瓶,抬眼看了看阿娟,嘴角微微一撇,露出一丝让人捉摸不透的笑容。
他慢悠悠地又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才说:“老板娘,你这批茅台,如果真是93年产的,而且保存得这么好,品相也没问题的话……”
他故意顿了顿,吊足了阿娟的胃口。
阿娟紧张地咽了口唾沫,屏住了呼吸。
只听那商家缓缓说道:“你这批茅台根本不是740一瓶,它的真实价值让你疯狂。”
来源: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