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公布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6 09:54 1

摘要:此类诈骗是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一种诈骗类型,主要以招募兼职刷单、网络色情诱导刷单等复合型诈骗居多。诈骗分子在骗取受害人信任后,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诱骗受害人做任务,再以“连单”“卡单”等借口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此类诈骗发案量和造成的损失数均居首位,受骗人群

近日,地区公安局聚焦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公布了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等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提醒群众提高警惕。

刷单返利类诈骗

此类诈骗是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一种诈骗类型,主要以招募兼职刷单、网络色情诱导刷单等复合型诈骗居多。诈骗分子在骗取受害人信任后,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诱骗受害人做任务,再以“连单”“卡单”等借口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此类诈骗发案量和造成的损失数均居首位,受骗人群多为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及无业人员。

▲典型案例一▼

2024年12月31日,库车市居民曾某(女,25岁)向58同城招聘网投送求职简历后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询问是否找到工作,如果还没有,可以带曾某赚钱。曾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载了对方提供的一款名为“天娱傅媒”的APP并注册,按照APP客服引导进行刷单。刚开始曾某每完成一个任务获得3-5元佣金,后对方以加大刷单本金可以赚更多的钱为由,诱导曾某加大投资力度。当曾某想要提现时,对方以操作失误,账户冻结为由,要求其继续加大刷单本金,至发现被骗时损失3.5万元。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渠道发布推广股票、外汇、期货、虚拟货币等投资理财信息,吸引目标人群加入群聊,通过聊天交流投资经验、拉入内部“投资”群聊、听取“投资专家”“导师”直播课件等多种方式获取受害人信任。在此基础上,诈骗分子打着有内幕消息、掌握漏洞、回报丰厚的幌子,诱导受害人在特定虚假网站、APP小额投资获利,随后诱导其不断加大投入。当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诈骗分子往往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提现,让其继续追加投资直至充值钱款全部被骗。还有部分诈骗分子通过网恋方式骗取受害人信任,再通过诱导虚假投资理财等进行诈骗。此类诈骗的受骗人群多为具有一定收入、资产的单身人士或热衷于投资、炒股的群体。

▲典型案例二▼

2025年1月13日,高某(女,60岁)在家中时收到微信群里发送的消息:“股票交流群,想进群的点击链接下载Yo信”。高某点击链接下载了Yo信聊天软件并添加了客服。听了一段时间的股票知识后,客服给高某推荐了“数字交易综合金融平台”,称按照老师要求购买股票,收益高风险低。高某点击“www.spins98.com”链接在浏览器上登录,联系客服后获取了充值账号,用手机银行向对方银行卡转账11万元发现被骗。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虚假广告,以及提供代写论文、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的广告。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便诱导其通过微信、QQ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进而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为由,要求私下转账。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再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其继续转账汇款,最后将其拉黑。

▲典型案例三▼

2025年1月24日,阿克苏市居民雷某(男,26岁)在家中玩手机时看到微信朋友圈中一条医药广告,就联系对方下载了其指定的APP,登录APP后联系客服购买了价值370元的产品,随后对方以境外发货解锁物流通道为由让雷某转账,雷某使用手机银行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18.1万元后发现被骗。

虚假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以提供虚假的、不存在的服务或夸大服务为幌子,利用受害者急需解决问题、贪图便宜或者信息不对称的心理,通过诱导支付费用、骗取敏感信息(如银行卡号、验证码、身份证号)或直接盗取财产等方式,实施诈骗受害人的行为。

▲典型案例四▼

2024年12月28日,阿克苏市居民麦某(女,35岁)在家中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称要退其之前报名的自考本科学费,麦某遂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保德协会”APP,客服让其购买基金清退学费,麦某向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转账1万元后,对方称其操作失误导致数据出错,让其再转账8.8万元修复数据,麦某向对方提供的收款码和网络链接转账8.8万元,对方还是以操作失误为由让其继续转账12万元,麦某感觉被骗报案,共计被骗9.8万元。

虚假贷款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站、电话、短信、社交平台等渠道发布“低息贷款”“快速到账”等信息,诱骗受害人前往咨询,后冒充银行、金融公司工作人员联系受害人,谎称可以“无抵押”“免征信”“快速放贷”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再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代办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诈骗分子还常以“刷流水验资”为由,诱骗受害人将其银行卡寄出,用于转移涉案资金。此类诈骗的受骗人群多为有迫切贷款需求、急需资金周转的人员。

▲典型案例五▼

2025年1月3日,阿瓦提县居民阿某(女,26岁)在刷抖音时看到一条网贷提醒,遂向网名叫“芳芳”的人咨询网上贷款事宜并相互加了微信,“芳芳”在微信给阿某发了一个链接,阿某通过链接下载了“还呗”“畅聊AW”APP。APP“业务经理”让阿某在“还呗”填写个人信息、银行卡号,阿某操作完发现“还呗”APP余额有2万元并进行提现,提现失败后与“畅聊AW”APP的“业务经理”联系,“业务经理”说她的银行卡号有误导致提现失败,需交一万元认证金后可以提现,为解冻账户,阿某向对方提供微信二维码转账8.3万元。

虚假征信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冒充银行、金融机构客服人员,谎称受害人之前开通过微信、支付宝、京东等平台的百万保障、金条、白条等服务,或申请校园贷、助学贷等账号未及时注销,或信用卡、花呗、借呗等信用支付类工具存在不良记录,需要注销相关服务、账号或消除相关记录,否则会严重影响个人征信。随后,诈骗分子以消除不良征信记录、验证流水等为由,诱导受害人在网络贷款平台或互联网金融APP进行贷款,并转到其指定的账户,从而骗取钱财。

▲典型案例六▼

2025年1月11日,阿克苏市居民万某(女,52岁)在自己职工宿舍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抖音客服,万某因开通了直播权限,每月要扣800元费用,以可以帮助万某关闭功能为由,诱导万某下载会议软件并添加客服会议号,开启了屏幕共享。对方以无法自动解约需要银联认证为由,让其转账认证,万某使用手机银行向对方转账16万元。

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类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等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微信、QQ等与受害人取得联系,以受害人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快递藏毒、护照有问题等为由进行威胁、恐吓,要求配合调查并严格保密,同时向受害人出示逮捕证、通缉令、财产冻结书等虚假法律文书,以增加可信度。为阻断受害人与外界联系,诈骗分子通常要求其到宾馆等封闭空间配合工作,诱骗其将所有资金转移至所谓“安全账户”,从而实施诈骗。

▲典型案例七▼

2025年2月16日,阿克苏市某中学学生程某(女,16岁)在家中时接到“回声”(唱歌软件)发来的语音电话,对方自称是北京市公安局警察,程某的快手账号涉嫌诈骗,为证实清白,必须要查看家属银行卡的交易记录,如果查询没有问题后会向父母告知此事。程某因害怕,便按对方的要求先后使用爷爷程某某、奶奶李某某的手机下载了腾讯会议共享屏幕,并将爷爷程某某名下账户内的钱存入微信零钱中,再将扣款短信删除,导致被骗12万元。

网络婚恋、交友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在婚恋、交友网站上打造优秀人设,与受害人建立联系,用照片和预先设计好的虚假身份骗取受害人信任,长期经营与其建立的恋爱关系,随后以遭遇变故急需用钱、项目资金周转困难等为由向受害人索要钱财,并根据其财力情况不断变换理由提出转账要求,直至受害人发觉被骗。

▲典型案例八▼

2025年1月4日,阿克苏市居民任某(女,47岁)下载了“Soul”APP,系统匹配了一名好友(网名:宛成),在和对方聊天过程中感觉聊得来,就一直保持着联系,任某了解到对方叫李建国,自己注册了一家劳务公司,对接沈阳中铁九局承办铁路电缆工程,后两人确定了网恋关系。1月7日,对方给任某推荐了一款名叫“Nasdaq”(96354878.com)的投资平台,对方以获利高为由,让其联系平台客服充值,任某使用手机银行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11.04万元后发现被骗。

网络色情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以提供色情服务为诱饵,通过虚构身份、伪造场景、传播虚假信息等手段,诱导受害人支付“服务费”“保证金”等费用,或通过恶意软件窃取隐私信息实施敲诈勒索的新型网络诈骗行为。其本质是利用受害人的需求、猎奇心理或情感弱点,结合电信网络技术实施的侵财犯罪。

▲典型案例九▼

2025年1月8日,阿克苏市居民艾某(男,27岁)在家中刷快手时收到一个陌生人发来的二维码,艾某扫码加了微信群,后群里有人让其下载一款APP,并充值39元成为会员。客服让其按照指示操作并表示充值换成积分后可以提现并提供服务,艾某向APP充值5826元后发现无法提现,客服以操作失误导致账号冻结为由,要求艾某继续充值,艾某按照客服诱导先后充值5.07万元后发现被骗。

机票退改签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获取旅客航班和个人信息,冒充航空公司、票务平台或民航部门工作人员,以航班延误、取消或改签为由,诱导受害人进行转账、共享屏幕或泄露敏感信息,从而实施盗窃手机内钱财的犯罪。

▲典型案例十▼

2024年11月1日,阿克苏市民林某(男,45岁)接到一个自称是西部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你在2024年11月2日预定的从郑州至阿克苏的航班,因飞机机械故障,是否需要改签或者退票”,林某同意改签提前一个小时,对方称改签要给其退还300元费用,并提供了一个链接,林某下载了软件云服务,并加入会议联系在线客服,对方以需要认证为由,让其转账,林某使用手机银行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卡转账5万元后发现被骗,于2025年1月3日报案。(地区公安局供稿)

来源:阿克苏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