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拜城藏“气象大脑”,提前3天预警,守紧20多万百姓钱袋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7:48 2

摘要:这就是新疆首个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智能预警终端!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拜城县的专属“气象大脑”,可以洞察风云、预判未来的“数字护盾”。

在新疆西南边陲,有一方被天山环抱的宝地,那就是拜城县。

这里除了享誉南疆的“煤都”和“天然气之乡”,更因其肥沃的土地,被誉为“塞外粮仓”。

只可惜,这片看似富饶的土地,也常年与自然灾害“打交道”!

冰雹、暴雨、大风,这些极端天气说来就来,常常让当地居民措手不及,一年到头,光是预警就有两百多次。

长期以来,如何在这片多灾之地安居乐业,成了拜城百姓心头悬着的一块巨石。

如果你是一名辛勤耕耘的农民,眼看着地里的庄稼就要成熟,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却可能让你颗粒无收。

如果你是水库的管理人员,汛期来临,每一次暴雨都像一颗炸弹悬在头顶,生怕水库溃堤,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这种“靠天吃饭”的无奈,在拜城这片土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过去,人们面对老天爷的任性,往往只能被动承受,损失惨重。

但就在今年7月,逆天改命的“神器”悄然在拜城上岗了。

这就是新疆首个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智能预警终端!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拜城县的专属“气象大脑”,可以洞察风云、预判未来的“数字护盾”。

这个由阿克苏地区气象局自主研发的“天气盒子”升级而来,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让拜城在防灾减灾这条路上,彻底来了个大变活人,实现了质的飞跃。

不过,说到这个“气象大脑”的本事,就不得不提克孜尔水库。

这座横卧在渭干河上的大坝,是下游数万百姓的生命线,承担着灌溉、防洪、发电等多项重任。但在拜城这样极端天气频发的区域,水库安全一直是悬在管理者头上的一把剑。

每逢汛期,水库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就跟上了弦的机器,时刻紧盯天气,生怕一个不小心,洪水就冲垮了堤坝。

于是今年6月,水库管理中心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给水库安装了这套智能预警终端。

好在事实证明,这个决定简直是“神来之笔”!仅仅一个多月后,一场真正的“大考”来了。

那天拜城县气象局局长的电话,第一时间打到了水库管理中心的杨科长手机上:

“水库区域已经开始降雨,千万小心,做好防范!”杨科长心里一凛,其实,早在三天前,气象局就已经把一份精准的降雨预报送到了水库。

接到预报后,水库的工作人员就没敢放松,他们通过智能预警终端,实时监测着雨情。当天,当终端上的降雨数据不断跳动时,他们立刻将这些数据输入洪水预报系统进行精准测算。

“上游洪峰即将到达!”当预测结果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时,水库方面毫不犹豫,果断采取了提前泄洪的措施。

果然,没过多久,汹涌的洪水裹挟着泥沙,如同猛兽般扑向水库。然而,由于提前预判、果断处置,这场来势汹汹的降雨,最终并没有对水库造成任何威胁,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克孜尔水库管理中心主任对此赞不绝口,语气中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新科技的由衷敬佩!

对此,袁局长也补充道,这套智能预警终端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让气象服务从过去的“我告诉你可能下雨,你自己看着办”的被动模式,变成了“我精准预报,并协助你提前应对”的主动出击。

尤其是在应对工矿企业、重大危险源的突发天气事件时,相关部门可以迅速获取气象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有了这个“得力助手”,拜城县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变得更加从容不迫,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拜城县的农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年均200多次的低温、大风、暴雨、冰雹预警,让这里的农民们苦不堪言。

这些极端天气就像“拦路虎”,常常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突然发难,让农民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这些灾害,成了摆在拜城农业发展面前的一道“坎”。

今年6月1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天气袭击了拜城。但这次却不一样了!拜城县气象局提前整整2个小时,就准确预报了老虎台乡、温巴什乡、铁热克镇等乡镇将有冰雹来袭。

气象预报员万尼亚尔艾力,通过智能预警终端的“气象预警”模块,将预警信息精准地推送给了对应的基层网格员。

所以,当冰雹预警信息一经发出,网格员们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没有丝毫耽搁,挨家挨户地通知村民们:“快!冰雹要来了,赶紧把能遮的都遮起来!”

与此同时,县人影办也迅速启动防雹减灾应急预案,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开展了防雹作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场原本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冰雹灾害,最终影响被降到了最低,成功避免了近20万元的经济损失!

老虎台乡书记邓鑫,谈起此事时仍心有余悸,但更多的是庆幸:“以前收到天气提示,我们还得打电话到处打听具体情况,心里总是没底,手足无措。现在有了这个智能预警终端,我们可以实时看到天气变化和预警信息,提前做足准备,心里踏实多了!这次多亏了预警及时,我们才能迅速行动起来,把损失降到最低,这可是实实在在帮农民保住了钱袋子啊!”

拜城县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狄主任也深有体会,他表示,智能预警终端的投入使用,就像一场“及时雨”,完美弥补了全县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不足的短板,彻底打通了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

这套系统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起了一张覆盖全县14个乡(镇)、15个县直单位及产业园的智能预警网络,确保了灾害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每一个角落。

目前,县气象局积极与多部门沟通协调,签订了数据共享协议,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这意味着,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各个部门之间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打出了一套高效顺畅的“组合拳”。

在强大的合力面前,任何自然灾害都显得不那么可怕了,它们能够紧密配合,共同守护拜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未来,有了这套先进的系统,拜城人民面对极端天气时,多了一份心中有数的底气,少了一份提心吊胆的担忧。

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拜城县的未来将更加美好,人民的生活也将更加幸福安康。

来源:奇闻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