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球目光聚焦国际大事时,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却在一场关于白宫石材裂缝的“破案大戏”中扮演起了侦探角色,这场看似滑稽的表演背后,隐藏着他对权力美学的执着追求。
①特朗普的石头记
当全球目光聚焦国际大事时,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却在一场关于白宫石材裂缝的“破案大戏”中扮演起了侦探角色,这场看似滑稽的表演背后,隐藏着他对权力美学的执着追求。
2025年8月30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公布了一段40秒的监控视频,郑重宣布自己已经成功破解了白宫玫瑰园石灰岩上的“严重裂缝”之谜。
这位自称“建筑商”的总统以戏剧化语言讲述了他如何偶然发现长达23米的裂缝、如何调取监控追查责任人。最终真相大白:分包商工人使用破损且严重倾斜的钢制推车导致石材受损。
②案件细节,裂缝引发的风波
特朗普对这条长达25码(约23米)的裂缝描述为“又深又脏”。他在社交平台上用夸张语气写道:“我当时大喊‘这是谁干的,我现在就要找出来’”,并承认自己“说话的语气很不客气”。
通过查看白宫监控视频,特朗普发现事故原因是两名工人推着载有灌木的黄色推车在新石材地面上作业时,转弯时推车倾斜陷住后被工人拉出,导致“推车与柔软美丽的石材发生剧烈摩擦”。
特朗普宣布的处理方案非常“特朗普”:更换石材、向承包商追偿,并且“再也不让那个承包商在白宫工作了”。他还不忘炫耀白宫的监控设备:“看我们的监控设备多棒?我们直接抓住他们了”。
③权力美学,特朗普的执著追求
这位以房地产商身份起家的总统对白宫改造工程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表面功夫非常重要——这是特朗普对自己作为“建筑商”的身份认同。
白宫的改造计划规模庞大且极具特朗普特色。除了玫瑰园的改革外,还包括对椭圆形办公室的镀金改造以及在东翼增建9万平方英尺(约8361平方米)宴会厅等计划。
特朗普的审美与以前的美国总统大不一样。他喜欢“极繁主义”,到处堆黄金元素——墙壁、天花板、壁炉架都镀了金,满眼是“土豪金”的感觉。与之前白宫的庄重风格差别很大。
④风格转变,从庄重到土豪金
特朗普将白宫玫瑰园彻底改头换面。之前是绿油油的草地,2020年梅拉尼娅当第一夫人时,还专门给草坪加了石灰石边框。特朗普直接把草地刨了,换成混凝土和石瓦,改成了户外露台。
他对此的解释非常实用主义:“草地不实用,办大型活动时容易湿,穿高跟鞋的人走在上面不方便”。为了这个露台,他甚至把白宫南门那棵有两百年树龄的“安德鲁・杰克逊木兰花”给移走了,换成了一棵小小的同源树苗。
特朗普的办公室旗帜布置也发生了变化。拜登在任时,椭圆办公室里只挂了美国国旗和印着总统印章的旗帜,简洁又符合传统。特朗普却非要多挂几面,加了陆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军的旗帜,把办公室堆得满满当当。
⑤政治秀场,全球危机中的微观执念
当世界聚焦天津会谈、俄乌冲突与加沙人道主义危机时,特朗普却专注于一块石头的裂缝。这种关注点的巨大落差凸显了特朗普执政风格的独特之处。
《纽约时报》前几天爆料,称六月份特朗普和莫迪通电话时,居然暗示印度应该学巴基斯坦,提名他拿诺贝尔和平奖。结果莫迪一点不接茬,坚持说印巴停火和你没关系。
另一件事是日本贸易代表突然取消访美,据说是因为特朗普打算在总统令里直接要求日本“必须买美国大米”,日方急了,直呼这是“干涉内政”。
⑥政治象征,裂缝背后的深意
特朗普对白宫改造的执着,本质上是一场持续半个世纪的个人品牌营销。早在首次竞选总统时,他就提出改造白宫宴会厅的构想,这一计划在2025年以“传世工程”名义落地。
这种改造哲学在政治学中可被解读为 “象征性权力”的具象化。政治仪式通过象征符号建构权力合法性。特朗普深谙此道:白宫东翼新增的镀金文物、巨幅历史肖像墙、刻有“TRUMP”字样的金色镇纸,无一不在制造视觉冲击。
在石材裂缝事件中,他刻意强调“发现裂缝时的愤怒”、“调取监控的果断”、“追究责任的决心”,这些细节经过社交媒体放大,构成完整的权力叙事链——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被包装成总统高效执政的证明。
⑦民众反应,分裂的评价视角
特朗普的这出“石头记”在美国民众中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支持者赞叹他明察秋毫,注重细节,展现了领袖风范;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不务正业。
这种认知鸿沟在石材事件中再次显现:当特朗普将裂缝归咎于“戴墨镜的老板”和“破损推车”时,部分民众赞叹其“明察秋毫”,另一些人则调侃“总统在找石材的茬”。
这种分裂印证了美国政治极化的现状——公众陷入“信息茧房”,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完全取决于政治立场。
白宫玫瑰园的石材裂缝已经确定要更换,承包商将被追偿,但美国社会的深层裂痕——种族矛盾、贫富差距、政治极化——却远非监控摄像头所能捕捉和修复。
特朗普在石材裂缝前怒吼“谁干的”之时,不知是否听到美国政治地基传来的断裂声?那里需要的不是一块新石材,而是一次彻底的结构性修复。
来源:看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