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上市首日市场表现看,截至收盘,东阳光药股价涨4.17%,每股股价为59.9港元,市值达到345.42亿港元。盘中股价最高涨8%,总市值突破350亿港元。有分析认为,该公司在感染、慢病、肿瘤领域的创新能力,以及优质项目持续出海潜力,让其股价成长性突出,估值仍有
从长江之畔的药企起步,到登陆港股,东阳光药来到了高科技、研发创新之路的新起点
2025年8月7日,东阳光药以中国首例“H股吸收合并私有化+介绍上市”的创新模式身份,登陆港交所主板,股票代码“06887.HK”。
从上市首日市场表现看,截至收盘,东阳光药股价涨4.17%,每股股价为59.9港元,市值达到345.42亿港元。盘中股价最高涨8%,总市值突破350亿港元。有分析认为,该公司在感染、慢病、肿瘤领域的创新能力,以及优质项目持续出海潜力,让其股价成长性突出,估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东阳光药此次上市不涉及新股发行与募资,而是通过吸收合并港股上市子公司东阳光长江药业实现整体上市。东阳光药在完成私有化后,以创新药企的全新定位再度回归资本市场。
以介绍方式上市的企业将不涉及新股发行及募资,意味着其必须要有充沛现金流与稳健营收。招股书显示,2024年,东阳光药实现营业收入40.2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4.8亿元,流动资产总额达到49.8亿元。
东阳光药登陆港股,正值资本市场上创新药板块持续走高之时。截至7月29日,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较年初低点涨幅超 124%,上证科创板创新药指数涨幅超 80%,相关产业链涨幅超 30%,重仓创新药相关基金今年收益也翻了一番。
在资本东风的助力下,中国生物制药、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石药集团等药企总市值纷纷突破千亿港元大关,歌礼制药、科济药业等更是成为十倍股。东阳光药未来在港股的走势,取决于其创新的成色、产品销售和出海的成绩。
中国创新药的升级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国产创新药正处于产业红利释放的前夜,最终能穿越周期的,一定是那些真正具备硬科技实力、能持续创造临床价值的企业。
东阳光药董事长张英俊在上市仪式公开致辞中表示,本次一体化的成功,公司将加速整合优质资源,快速推动创新药管线的商业化和全球化,为可持续增长注入澎湃动能,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医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勤智资本表示,通过此次整合,东阳光药将成为一家研产及商品销一体化的综合性制药公司,进一步发挥规模经济及协同效应。东阳光长江药业的境内外销售渠道将得到有效利用,使东阳光药在研药物具备更强大的商业化路径。
(左:东阳光集团董事、总经理唐新发;右:东阳光药董事长张英俊)
No.1
聚沙成塔,二十余年聚焦创新
2001年,东阳光集团创始人张中能,通过东阳光集团投资设立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东阳光药的前身。自此,以电子新材料为主业的东阳光集团进入生物医药行业。
公开信息显示,东阳光药最初主要从事甲硝锉等药物的研发,并先后向欧洲EDQM、美国FDA等机构递交甲硝锉的注册文件。
2006年3月,继上海医药集团之后,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东阳光集团”)获得授权,成为国内最早拥有生产奥司他韦资质的两家公司。
2008年,东阳光药继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剂后,首创奥司他韦颗粒剂型(可威®),用于儿童流感的治疗与预防。2017年,可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公开资料显示,最近三年,磷酸奥司他韦是中国抗流感用量最大的药物,临床用量占比超90%。可威®在磷酸奥司他韦的市场份额中的占比超70%。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东阳光药的磷酸奥司他韦五年累计产量和出货量均为全球第一。可威®已成为国内防治流感用药的第一品牌,上市至今已有过亿人次获益。
除了磷酸奥司他韦,东阳光药在抗感染类药物中,还有多款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的候选药物。此外,肿瘤也是其重点战略布局的领域,目前聚焦血液肿瘤和高发胃肠道肿瘤等临床需求未满足的领域,布局了20多个创新管线。
公司官网显示,东阳光药专注于感染、慢病及肿瘤等治疗领域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截至2025年6月,公司在全球(包括中国、美国及欧洲)拥有150款获批药物,还有超过100款在研药物,包括在中国的49款1类创新药。
(东阳光药在研部分管线,图片来源:招股书)
公司已有3款1类创新药上市,在研1类创新药中,1款即将获批,10款处于临床II、III期阶段,多款管线具有“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潜力。在研原创新药伊非尼酮便是其中之一。
7月24日,ClinicalTrials.gov(临床试验注册与信息平台)公示了东阳光药在研原创新药伊非尼酮(HEC-585)的III期临床试验。
据了解,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肺间质纤维化疾病,以呼吸困难和肺功能进行性恶化为特征。IPF治疗药物市场目前仅有两款药物获批上市,分别为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全球市场规模超过40亿美元。目前有10余款针对IPF适应症的在研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只有3款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除东阳光药外,百时美施贵宝和勃林格殷格翰的候选药物处于关键临床阶段。
除了伊非尼酮外,东阳光药肿瘤新药克立福替尼也于近日进入III期临床。该药物是其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高选择性FLT3口服小分子抑制剂,拟定适应症为FLT3-ITD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该药通过干扰FLT3-ITD突变驱动的细胞无限增殖及抗凋亡机制,达到有效治疗AML的目的。
与此同时,其联合化疗针对初治AML患者的Ib/II期临床也正同步开展,展现出全面覆盖不同治疗阶段的潜力。根据 Frost & Sullivan 报告显示,中国AML药物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增长至约45亿元。
上述重磅药物的研发,源自东阳光药坚持了20多年的创新发展战略。至今,东阳光药已拥有覆盖化学药及生物药完整生命周期的研发平台,也拥有AIDD、小核酸、ADC、PROTAC、特异性抗体、溶瘤病毒及CAR-T等先进的技术,目前已经建立了多个AI驱动模型,以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14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中国公布的专利数量及授权专利公告数量统计,东阳光药在中国制药公司中排名第一。
在AI赋能研发效率提升上,东阳光药以开放姿态拥抱前沿技术:与华为云开展AI药物研发合作,与深势科技共建AI医药研发实验室,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新药研发全环节,自主建立四大模型精准预测化合物特性,显著提升研发效率。目前,其首款AI开发的治疗MASH新药HEC169584已进入临床。
(东阳光医药垂直领域AI专家模型,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No.2
双引擎出海,国际化战略提速
“出海”是中国制药行业关键词,其中尤以海外BD最受关注。截至2025年8月份初,多个总交易额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海外授权合作签订。
所谓“授权合作”,即中国药企将候选药物的部分权利(如全球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授权给美国药企。中国药企通常仍然保留药物的专利权归属,并无需建设自主全球商业化能力。美国药企拥有在协议范围内的独占许可权,有权在相关市场开展后续开发与销售,而中国企业则可获得里程碑付款(临床、注册、销售等),并按药物在美国或全球的销售额获得一定比例(如5%~15%)。
以丰富的产品线和研发管线,凭借超强的全球商业能力取胜的跨国药企,近些年随着手中的原研药专利陆续到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有潜力的创新药项目。中国成为他们扫货的主阵地。
2024年,中国药企的授权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占到全球创新药授权的28%。到2025年,截至5月份,跨国药企手中首付款5000万美元以上的BD交易,超过40%来自中国生物科技企业。
2024以前,中国创新药企出海,主要以规模较小的生物制药公司为主。来到2025年,小型生物制药公司继续加大出海力度,传统药企开始强势入局,三生制药、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等传统制药企业海外BD再掀创新巨浪。
2024年11月,东阳光药与英国Apollo公司签署授权协议,授予其创新药HEC88473在大中华以外地区的独家开发与商业化权益,交易金额近10亿美元。
HEC88473(APL-18881)是东阳光药自主研发的一种双特异性Fc融合蛋白,可同时激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此次交易进一步推动了我们的战略,在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适应症中,我们将持续建立大型且多元化临床项目组合,东阳光药目前已完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FGF21和GLP-1双激动剂在多个疾病领域具有临床潜力。”Apollo首席执行官Richard Mason如此评价这笔交易。
在研原创新药伊非尼酮是东阳光药下一个潜在BD重磅品种。
创新药的海外BD中,往往处于同类首创、全球研发进度排名前3/前5,或是与同类药物具有差异性的候选药物,实现BD的机会更大。作为该领域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国产创新药,伊非尼酮的临床结果显示出同类最佳潜力,目前已在美国完成I期临床并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还可以拓展更多其他纤维化相关疾病。
(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经过20多年的战略布局,东阳光药已构建起完整的、具备国际一流标准的研发、生产、注册与商业化全链条能力,并在全球多个关键国家和地区搭建起国际化生态体系:建立了一支40多人的专业海外注册及知识产权团队,项目立项阶段就瞄准“国内外双市场”;多个工厂通过美国及欧洲多地GMP认证,多次以“零缺陷”通过美国FDA审查,充足的产能为海外市场稳定供应提供保障。
依托全链条能力与创新成果,除了海外BD,东阳光药的“造船出海”也斩获颇丰:仅在欧美地区就有68种药品获批;4个创新药开展海外临床,2个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
研发、BD能力双重在线,东阳光药的出海逻辑越来越顺畅。放眼整个行业,经过过去十年的一系列监管改革,中国制药行业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创新药获批上市的数量屡创新高,为解决临床急需提供更多药物与疗法的同时,也创造了成规模的商业价值,资本市场也给与了正向的回报。
对于此次东阳光药创新药企的全新定位再度回归资本市场及未来发展,东阳光集团董事长张寓帅充满信心:“港交所上市是新起点。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高科技、研发创新之路,用更多好药回报患者,用更具成长性的业绩回报投资者。”
来源:财经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