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粤北韶关乐昌市坪石镇转村,一块斑驳的界碑静立山野,碑面"楚粤分界"四字已漫漶不清。这座建于明清时期的界碑南接乳源溪水村,北邻湖南宜章罗家灌,见证着岭南岭北千百年来的文明碰撞。距离界碑不足五里处,一段青石板铺就的古道蜿蜒于五岭山脉之间,这便是秦汉时期贯通南北的
在粤北韶关乐昌市坪石镇转村,一块斑驳的界碑静立山野,碑面"楚粤分界"四字已漫漶不清。这座建于明清时期的界碑南接乳源溪水村,北邻湖南宜章罗家灌,见证着岭南岭北千百年来的文明碰撞。距离界碑不足五里处,一段青石板铺就的古道蜿蜒于五岭山脉之间,这便是秦汉时期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西京古道。又称骡马古道。北起于郴州市城区裕后街,南接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转围村、武阳司、梅花、云岩 、乳源等地。《郴州志》称:“骡马古道,即城区裕后街南关上至宜章九十里大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石板路面,宽2—3米。古为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
这条穿越时空的文明走廊最早可追溯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五十万秦军铁蹄踏破南岭天险,在原始山径上开辟出直抵粤北的军事通道。汉武帝元鼎年间,伏波将军路博德正是沿此道挥师南下,彻底平定南越政权。东汉建武年间,桂阳郡守卫飒主持的大规模改建工程,将古道拓宽至三米,青石铺路,驿亭相望,奠定了此后两千年"湘粤通衢"的格局。
作为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五岭山脉造就了独特的物流奇观。明清时期,湘南百姓餐桌上每一粒粤盐,岭南铁器作坊里每一块湘铁,都在这条古道上完成跨越水系的转换。郴州裕后街的码头,曾经上演着"千帆北来卸舟楫,万骡南去踏清霜"的盛景。商旅们在此完成水陆转运,骡马队驮着粤盐广货北上,又载着湘铁山货南行,蹄印深深烙入青石板,织就出绵延九十里的商贸长卷。
这条古道不仅承载着经济命脉,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唐宋贬官南迁的足迹、明清移民迁徙的身影、近代革命火种的传递,都在古道上留下印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随着粤汉铁路的汽笛声穿透山谷,千年古道渐归沉寂。如今残存的青石板上,那些深达寸许的骡马蹄印,如同刻在大地上的密码,诉说着"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传奇、"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文人佳话。
从军事要道到盐铁商路,从文化走廊到历史遗存,西京古道见证了中原文明与岭南文化的千年对话。当现代高速公路穿山而过,这些沉睡的古道遗址正以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