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坐标中,德国纳粹与日本右翼是镌刻在耻辱柱上的“双生恶魔”。前者以种族灭绝的疯狂制造了奥斯维辛的人间地狱,后者以军国主义的残暴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的滔天罪行。二战落幕时,国际社会对两者的处置力度天差地别,最终铸就了两国历史认知的深刻分野;而近
在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坐标中,德国纳粹与日本右翼是镌刻在耻辱柱上的“双生恶魔”。前者以种族灭绝的疯狂制造了奥斯维辛的人间地狱,后者以军国主义的残暴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的滔天罪行。二战落幕时,国际社会对两者的处置力度天差地别,最终铸就了两国历史认知的深刻分野;而近年来,在霸权扩张搅动全球秩序的背景下,纳粹余孽在欧洲抬头、日本右翼在亚太嚣张,两股势力的复燃之势,正为人类和平敲响紧迫的警钟。
一、二战清算分野:彻底祛魅与遗毒留存的命运岔路
1945年,当轴心国的投降签字落笔,德国纳粹与日本右翼的战后处置,因国际格局博弈与清算彻底性的差异,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归宿。这种差异不仅决定了法西斯残余的存续,更塑造了今日德日两国对战争历史的认知根基。
(一)德国纳粹:从法理清算到文明重构,实现对法西斯的“连根拔起”
德国纳粹的溃败,伴随的是一场“无死角”的全维度清算,国际社会与德国自身以“零容忍”态度,从法律、政治、社会、文化层面彻底瓦解其生存土壤。
1.国际审判奠基:以“纽伦堡原则”锚定人类正义底线
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美、苏、英、法四国主导的纽伦堡审判,首次将“反和平罪”“战争罪”“反人类罪”纳入国际法体系,打破了“主权豁免”的历史桎梏。即使是国家行为,个体也需为战争罪行承担责任。法庭对22名纳粹核心战犯(包括希特勒副手赫斯、空军元帅戈林)展开审理,12人被判处绞刑,3人无期徒刑,4人有期徒刑,其余或因精神失常免于起诉,或在审判期间自杀。
更关键的是,审判通过海量档案(如纳粹“最终解决方案”指令)、幸存者证言(奥斯维辛集中营囚犯的亲身经历),系统性揭露了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建立死亡集中营等暴行,为全球历史认知立下不可动摇的铁证。此后,德国司法系统延续“追责无时限”原则:1963年法兰克福审判判处22名奥斯维辛看守刑罚;2018年,96岁的纳粹集中营看守被判处无期徒刑;2020年,德国法院仍在对纳粹时期的基层施暴者提起诉讼。这种“迟到但不缺席”的正义,让纳粹分子无处遁形。
2.政治切割:以制度刚性封禁法西斯生存空间
二战后,盟军对德国实施“非纳粹化”改造,将纳粹党员及支持者划分为“主犯、罪犯、从犯、同情者、无罪”五级,累计审查约1300万人,清理政府、军队、教育系统中的纳粹关联者45万人。1949年西德《基本法》(宪法)明确写入“反纳粹条款”:禁止任何“破坏自由民主秩序”的法西斯组织,取缔卐字旗、“SiegHeil”口号等纳粹符号,甚至严禁文艺作品未经批判地使用纳粹元素,违者最高可处5年监禁。
东德虽与西德意识形态对立,但在反纳粹立场上高度一致。通过建立集中营纪念馆、将反纳粹纳入义务教育,强调“纳粹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死敌”。这种“制度性禁绝”,让纳粹势力失去了政治生存的土壤。
3.文化反思:将“忏悔”融入民族基因的代际传承
德国的清算从未停留在法律层面,而是通过文化建构让反思成为全民共识:柏林建立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各地街头的受害者墓碑成为“永不愈合的历史伤疤”;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惊世一跪”,以个人姿态代表国家忏悔;默克尔任内多次走访受害国,强调“德国对纳粹罪行的责任永不过时”。
在教育领域,德国中小学将“纳粹大屠杀”作为历史课核心内容,要求学生参观集中营遗址、阅读幸存者回忆录,甚至组织与大屠杀幸存者面对面交流。这种“沉浸式教育”避免了历史记忆的代际断层。如今,德国对“否认大屠杀”的打击堪称全球最严:2023年,柏林警方查封售卖纳粹纪念品的网店,涉案人员被提起刑事诉讼;2024年,一名否认奥斯维辛暴行的右翼分子被判处18个月监禁。“不敢美化、不能否认”的约束,让纳粹思想在德国社会彻底失去生存空间。
(二)日本右翼:从审判妥协到势力复苏,军国主义遗毒未被肃清
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右翼势力的战后处置,因美国单独占领的战略私利,呈现“形式审判、实质纵容”的畸形格局,最终导致军国主义思想未被根除,成为今日东亚历史争议的根源。
1.东京审判:正义的“未完成式”与核心责任的豁免
1946年5月至1948年11月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从一开始就带有妥协性:审判仅针对28名甲级战犯(如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7人被绞刑、16人无期徒刑,而战时涉嫌战争罪行的50万日军人员中,仅约5700人(多为乙级、丙级战犯)被审判,且多数被轻判或赦免。
更致命的是,美国为维持对日统治,力保天皇裕仁免于起诉。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图腾”,裕仁是对外侵略的最高决策者,但其战争责任被刻意淡化成“被动参与者”,这一决定让日本失去了对侵略历史“根源性反思”的契机。此外,美国为获取日本731部队的细菌战数据,刻意隐瞒其人体实验的关键证据,与战犯达成“以数据换豁免”的交易,为日后日本右翼否认暴行留下“借口”。
2.美国纵容:右翼势力的“复活通道”与军事化铺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将日本定位为“冷战前沿基地”,对日政策从“改造”转向“扶持”:1950年至1952年,推动日本释放约10万名战犯及右翼分子,其中甲级战犯嫌疑人岸信介(战后任日本首相)、贺屋兴宣(任通商产业大臣)重返政坛,成为推动“重武装化”的核心力量;日本战时的“黑龙会”“大日本生产党”等右翼组织,仅改头换面便以“民间团体”名义存续,甚至获得政客资助。1951年成立的“菊水会”,成员多为前战犯,宗旨是“恢复天皇权威、推翻和平宪法”,日本政府对此始终默许。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更是打破“日本非军事化”承诺,推动其组建“警察预备队”(后改为自卫队),允许前军人重返自卫队任职。截至1954年,日本自卫队军官中前战犯占比超30%,为军国主义思想渗透军事力量埋下隐患。
3.历史修正:从“淡化”到“否认”的系统性扭曲
清算的不彻底,让日本右翼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抬头,通过“修教科书”“拜靖国神社”“否认暴行”系统性扭曲历史:1982年,日本文部省将“侵略中国”改为“进出中国”;2001年,右翼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删除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暴行内容;2024年,日本高中教科书进一步抹去“慰安妇”相关表述。
政客参拜靖国神社(供奉14名甲级战犯)更是常态化:1985年中曾根康弘以首相身份参拜,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岸田文雄等后续首相或公开参拜,或在“8・15”战败日以“私人身份”供奉祭品,将战犯美化为“为国牺牲者”。更严重的是,日本至今未出台类似德国的“反右翼法”。2023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弟弟岸信夫公开称“南京大屠杀人数存疑”,仅遭舆论批评而无法律追责;右翼团体在街头举行“否认侵略”集会,警方仅维持秩序而不干预,这种“放任”让历史修正主义逐渐渗透社会。
二、当代危险信号:纳粹余孽抬头与日本右翼嚣张的共振
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剧烈变动,霸权主义扩张搅动国际秩序,曾被压制的纳粹余孽与日本右翼势力,在多重因素催化下呈现“复燃”之势。前者在欧洲隐性渗透,后者在亚太显性扩张,两者虽地域不同、形式有别,却共同构成对人类和平的严峻挑战。
(一)德国纳粹余孽:历史修正主义的现代沉渣泛起
尽管德国对纳粹的清算堪称“标杆”,但近年来受难民危机、经济衰退、民粹主义升温等影响,纳粹主义的“幽灵”开始在欧洲社会边缘游荡。
1.极端右翼的“合法化”试探与民意渗透
德国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AfD)近年来支持率持续攀升: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该党在萨克森、图林根等州得票率突破20%,成为部分地区的第二大政党。其核心成员频繁发表“淡化纳粹罪行”言论:有人称“纳粹集中营是历史宣传工具”,有人公开质疑“600万犹太人被屠杀”的史实,甚至呼吁“重新评估纳粹时期的经济政策”。
尽管德国法律严禁纳粹主义,但这些言论通过社交媒体传播,逐渐模糊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2023年德国NHK民调显示,18-25岁青年中,34%“不清楚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具体暴行”,12%认为“对纳粹的批判过于极端”;2024年一项调查显示,近20%的德国青少年认为“纳粹时期有值得肯定的政策”。历史记忆的淡化,为极端思想提供了滋生土壤。
2.纳粹符号的“隐性复苏”与暴力倾向抬头
近年来,德国多地出现纳粹元素死灰复燃的迹象:2022年慕尼黑啤酒节期间,有人佩戴仿制党卫军徽章被警方查获;2023年柏林跨年活动中,极端分子高呼“希特勒万岁”口号;2024年,德国警方破获一起极右翼团伙“图谋袭击移民安置点”的案件,查获突击步枪、手榴弹及大量纳粹书籍,证实其“效仿纳粹种族主义”的极端主张。
更令人警惕的是,极右翼团体开始通过“网络暗网”传播纳粹宣传品,组织秘密集会,并与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的极端势力勾连。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多国极右翼政党组成“反移民、反欧盟”联盟,其纲领中隐含的种族主义倾向,与纳粹思想有着潜在的精神关联。
3.霸权裹挟下的“历史工具化”倾向
在配合美国“对抗俄罗斯”的战略中,部分欧洲国家出现“历史叙事错位”的危险苗头:有人将俄罗斯比作“二战时的纳粹德国”,却对本国极右翼势力的抬头视而不见;德国政府在加大对乌援助的同时,对“德国选择党”的约束力度有所松动。2024年,德国联邦议院甚至允许“德国选择党”成员参与国防委员会会议,变相承认其政治合法性。这种“双重标准”不仅削弱了德国“反纳粹标杆”的国际形象,更给纳粹余孽提供了“借势抬头”的空间。
(二)日本右翼:绑定霸权扩张的“军国主义回潮”
相较于德国纳粹余孽的“隐性渗透”,日本右翼势力在配合美国亚太战略的背景下,呈现“显性扩张”态势。从否认历史到修宪扩军,从围堵中国到搅动地区局势,每一步都带着鲜明的“军国主义复活”色彩。
1.历史否认的“官方化”与“常态化”
日本右翼对侵略历史的否认,已从民间言论升级为官方行动:2023年,日本文部省审定的高中教科书删除“慰安妇”“强征劳工”表述,将“侵略华北”改为“进出华北”;2024年“8・15”战败日,首相岸田文雄以“内阁总理大臣”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玉串料”(祭祀费),这是自2013年安倍晋三以来,日本首相首次以官方身份供奉,彻底背弃了东京审判的正义原则。
在国际场合,日本右翼政客更是公然“洗白”侵略历史:外相林芳正称“南京大屠杀是个别事件”,防卫大臣浜田靖一宣称“731部队是盟军编造的谎言”,甚至有议员在国会质询中提出“应重新评估二战历史定位”。这种“官方背书”的历史否认,严重伤害了中国、韩国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
2.修宪扩军的“加速化”与“进攻化”
日本右翼以“配合美国亚太战略”为借口,加速推动“军事正常化”:2023年,日本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首次将中国定位为“最大战略挑战”,明确提出“拥有反击能力”(即“先发制人”打击能力);2024年,日本防卫预算突破GDP的2%,达到6.8万亿日元(约合3400亿元人民币),创战后新高。采购美国“战斧”巡航导弹(射程超1600公里)、F-35B隐形战机,在冲绳增设“反舰导弹基地”,与美国频繁举行“利剑”“东方之盾”等联合军演,模拟“台海冲突”“岛屿防卫”场景。
当前,日本自卫队规模已达25万人,装备水平远超“自卫”需求。其海上自卫队拥有4艘“准航母”(可搭载F-35B战机),航空自卫队配备全球最先进的隐形战机,陆上自卫队在琉球群岛部署“水陆机动团”(类似海军陆战队),这种军事化步伐与二战前日本军部“逐步突破军事限制”的路径惊人相似。前首相安倍晋三曾直言“要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让日本成为能战之国”,而岸田政府更是推动《防卫力整备计划》,计划未来5年将防卫预算提升至GDP的2.5%,彻底突破“专守防卫”原则。
3.配合霸权的“协同化”与“对抗化”
为换取美国对其“军事松绑”的支持,日本右翼积极充当美国“印太战略”的“马前卒”:在台海问题上,日美发表“联合声明”,首次将“台海安全”纳入日美同盟范畴,日本计划在琉球群岛部署“岸基反舰导弹”,试图“封锁中国海军进出太平洋的通道”;在南海问题上,日本以“自由航行”为名,派遣军舰与美国、菲律宾联合巡航,甚至向菲律宾提供巡逻艇,插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争端;在历史问题上,日本拉拢韩国右翼政权,推动“美日韩军事同盟”机制化。2024年,美日韩在朝鲜半岛周边举行“联合反潜演习”,三国领导人会谈中明确将“应对中国挑战”列为核心议题。
这种“绑定霸权、对抗邻国”的策略,不仅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更让日本在历史修正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通过制造“外部威胁”,日本右翼转移国内经济困境(如老龄化、少子化、经济停滞)的矛盾,同时为进一步扩军、修宪寻找借口,形成“对抗—扩军—再对抗”的危险循环。
三、危险背后的根源:霸权纵容、记忆淡化与正义松懈
纳粹余孽抬头与日本右翼嚣张,看似是两个地区的孤立现象,实则是全球秩序失衡下“霸权私利凌驾历史正义”“历史记忆出现代际断层”“正义力量未能形成合力”的共同结果。
1.霸权主义的纵容:极端势力复活的“温床”
无论是德国极右翼的“合法化”,还是日本右翼的“军事化”,背后都有美国霸权的影子:为拉拢德国对抗俄罗斯,美国对德国“选择党”的极端言论“视而不见”,甚至通过媒体美化其“反移民”主张;为让日本成为“印太战略”的核心支点,美国默许日本修改和平宪法、扩大防卫权限,对其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历史的行为“不置一词”。2024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日本时,仅强调“美日同盟的重要性”,对日本教科书删除“慰安妇”内容的争议避而不谈。
这种“为地缘私利牺牲历史正义”的做法,与二战后美国纵容日本右翼的逻辑如出一辙。历史早已证明:任何对极端势力的妥协,都是对和平的背叛。二战前,英法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最终引发世界大战;如今,美国对德日极端势力的纵容,同样可能埋下冲突的种子。
2.历史记忆的淡化:极端思想滋生的“土壤”
随着二战亲历者的相继离世,全球范围内出现“历史记忆代际断层”:德国年轻人对纳粹暴行的认知越来越模糊,日本青少年对侵略历史的了解越来越片面,甚至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倾向。2024年日本民调显示,45%的18-29岁青年“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32%认为“日本在二战中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
极端势力恰恰利用了这种“记忆流失”:日本右翼通过修改教科书、操控社交媒体,将侵略历史“美化”为“解放亚洲”,将战犯“包装”为“民族英雄”;德国极右翼则通过短视频平台,将纳粹主义“伪装”为“反对移民的民粹思想”,一步步扭曲年轻一代的认知。当历史记忆被淡化,极端思想便有了渗透的空间。
中国举行的九三阅兵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让我们告诉世界历史真相,让人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不能让悲剧重演。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重铸历史的辉煌。
来源:寅虎侃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