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薪六千,搁哪个城市都不算少了,但放进工厂的招聘启事里,现在的年轻人连看都懒得多看一眼。
月薪六千,搁哪个城市都不算少了,但放进工厂的招聘启事里,现在的年轻人连看都懒得多看一眼。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多得是,找工作挤破头,另一边,工厂里却空着上千万个岗位,急得老板直跳脚。
到底是年轻人不愿意吃苦,还是现在的老板们思想太落后,给的条件不够吸引人?
这事儿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的责任,而是整个经济、社会观念和个人想法一起变动的结果,是一场谁都躲不开的改变。
想知道年轻人为啥不爱进厂,就得先搞明白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他们的父母那辈,成长在物质精神啥都缺的年代,有份工作能养家糊口就谢天谢地了,稳定才是最重要。
所以,就算工作环境再枯燥、再压抑,为了那个“铁饭碗”也能忍。
但如今的年轻人却完全不同,他们生在中国经济起飞的时代,从小物质就不算匮乏。
对年轻人来说,工作早就不是为了“活下去”,而是为了“活得好”,为了自己能有发展。
他们找工作,心里有杆秤,第一位考虑的是这份工作有没有前途,能不能学到新东西,自己感不感兴趣。
你让他去流水线上,每天就干一个动作,拧螺丝或者贴铭牌,一天八小时,一年到头,除了手速变快了,啥技能也没长进。
这种把自己变成一个随时能被换掉的“零件”的感觉,让他们打心底里抗拒。
这跟钱多钱少关系不大,是根本上的价值追求不一样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尊重”和“自由”看得特别重,很多工厂还沿用着老一套的管理方法,像管兵一样管工人。
上个厕所要打报告,上班时间不许碰手机,领导说啥就是啥,不许有二话。
在老板眼里,这叫“纪律”,能保证生产效率,但在年轻人看来,这就是不把人当人看,太憋屈了。
你再看另一边,送外卖、开网约车、做直播,这些工作虽然不稳定,有时候还挺辛苦,但它给了年轻人一样工厂给不了的东西,最起码自己说了算。
今天想多挣点,就多跑几单,觉得累了,就提前收工歇着。
这种自己能控制自己时间的“掌控感”,吸引力太大了,有调查就说,快一半的年轻人觉得当个自由职业者挺好,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他们即使去选择一份不那么稳定但自由的工作,也不想去一个薪水固定但处处受限的工厂。
当年轻人纷纷转身离开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自己也正走到一个关口,日子也不好过。
过去靠着人工便宜,产品卖遍全世界,现在这条路却越走越窄了。
首先是成本,国内的人工、租金都在涨,这是大趋势,挡不住,再加上国际上的一些贸易摩擦,利润被挤得越来越薄。
很多工厂老板就卡在这了,一边抱怨招不到人,一边又舍不得花大钱去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福利,更别提投入巨资搞技术升级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招不到人,留下来的工人就得干越多的活,干得越累就越想走,人走得越多,就越招不到新的人。
其次,得看清一个事实,不是所有工厂都招不到人,真正缺人、被嫌弃的,是那些技术含量低、纯靠人力的传统工厂。
你看那些搞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的先进制造企业,照样有很多年轻人挤着想进去。
这些企业,工资高,环境好,干的活也有技术含量。
这就说明,问题出在结构上,低端的岗位,年轻人看不上,高端的技术岗位,又缺那么多会干的熟练工人。
从“制造”走向“智造”,不光是嘴上说说,砸钱买设备就行了,更关键的是,得有一套体系,能培养出、也留得住那些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对于“供需”双方目前的现状,要解决这个“招工难”的问题,不能只让一边使劲,工厂、和年轻人,都得往前走一步。
对工厂来说,老板们得换换思维,不能再把自己当成一个纯粹的“管理者”,而应该是个“服务者”或者说“培养者”。
那个靠计件工资和严格纪律就能让大家拼命干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的工厂,得是个能让人成长的地方。
具体怎么做?先把工作环境改变。
能用机器人的地方就别全靠人,把工人从那些又累又重复的活里解放出来,让他们去学着操作、维护这些智能设备。
工作内容从“出力”变成“出技术”,这活听起来就不一样了。
然后呢,还得给工人一条看得见的上升通道。
得有明确的制度,告诉大家,只要你肯学、肯干,就能考证升级,从普通工变技术员,再到主管,工资也跟着涨,得让大家有盼头。
最后管理上要更有人情味,别老绷着个脸,多听听年轻员工的想法,搞点团建,关心一下人家的生活,这比冷冰冰的制度管用。
对整个社会和教育来说,也得改变一下观念。
这么多年,咱们都觉得读书好的才厉害,学习不好的才去当工人,总觉得“蓝领”低人一等。
这种想法得变,职业教育要跟上时代,不能在学校里教一些工厂早就淘汰的技术。
媒体也要多宣传,让大家知道,现在那些高级技术工人,收入高,社会地位也高,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宝贵人才。
得让年轻人明白,去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当个技术大拿,和当个工程师、科学家一样光荣。
最后,年轻人自己也要调整心态。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工资和自由。
送外卖是挺自由,但干十年,除了路更熟了,核心竞争力在哪?
而如果选择进入一个正在升级的先进制造业,虽然一开始可能要学习、要适应,
但你学到的那些专业技术、积累的行业经验,会成为你未来职业道路上最硬气的“护城河”。
结语
“六千块招工难”这个话题说到最后,其实就是经济的未来,靠人多、人便宜的老路走不通了,接下来就得靠技术、靠人才。
制造业的未来有多强,不看它盖了多少厂房,而看它能不能吸引住、留住这片土地上最有活力的那群年轻人。
只有当工厂真正变成一个让年轻人觉得有奔头、能学到东西、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
“制造”才能真正变成“智造”,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下一个十年。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观察」宁波招工抢人背后:留给工厂和“螺丝工”的时间都不多了
人民资讯:月薪一万招不到工人?代表建议“双向奔赴”破解制造业招工难
来源:奇观历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