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吃!不要吃!男子脑中揪出18cm活的长虫!医生:很多人都爱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5:24 1

摘要:这种事儿不是个例。2023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公布过一例,病人以为自己是“偏头痛”,结果查出来是囊尾蚴病,MRI拍出来的脑子里像藏了几十颗“泡泡”,每颗都是虫子的囊。还有人,眼睛失明,结果发现是虫子在眼球后面啃神经。

你听说过“脑子里长虫子”这种事吗?不是比喻,不是夸张,是真事。一个成年男子,头痛了好几年,吃止痛药像吃糖果,后来干脆麻木了,疼也不管。

直到某天突然抽搐、意识模糊,送医院一查,脑袋里竟然真的有东西在“动”!手术切开,医生从他大脑里取出了一条18厘米长的活虫子,活蹦乱跳,简直像恐怖片。

这事儿不是传奇,是实打实的医学案例。虫子叫猪带绦虫的幼虫,造成的病叫神经囊尾蚴病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华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里都反复说过,这种病在我国部分地区仍然高发,尤其是在一些还保留着吃生食、野味习惯的地方。

很多人还以为那是“老传统”“壮阳补身”,其实是在给脑子里埋“雷”。

你可能要问了,这虫子是咋进脑子的?不是吃进去就拉出去了吗?对,大多数虫子是走肠道路线的,吃进去,从便便里告别。但猪带绦虫这种家伙,不走寻常路。

你要是吃了感染的猪肉,尤其是没煮熟的,里面的虫卵在你肚子里孵化,幼虫钻进血液,就像顺着水管爬的老鼠一样,能跑到任何地方——脑子、眼睛、肌肉、甚至心脏。

特别是脑子,它喜欢“落户”在那儿。理由很简单:脑子血液丰富,温度稳定,环境安静,虫子在里头不但能“安家”,还能慢慢长,谁还舍得走?

可你想想,一条活虫子在脑子里拱来拱去,能没事儿吗?会头痛、抽搐、视力下降,有的人甚至会突然昏倒,像癫痫发作一样,严重的会瘫痪、失语,甚至死亡。

这种事儿不是个例。2023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公布过一例,病人以为自己是“偏头痛”,结果查出来是囊尾蚴病,MRI拍出来的脑子里像藏了几十颗“泡泡”,每颗都是虫子的囊。还有人,眼睛失明,结果发现是虫子在眼球后面啃神经。

那问题来了,咱们到底吃了啥,把虫子“请”进来的?答案很扎心——很多人爱吃的东西,都可能是祸根。像是生拌猪肉、生血、涮火锅时的半熟猪脑、猪肝、还有“土法腌制”的香肠,这些都可能带有虫卵。特别是“涮火锅”,好多朋友还喜欢“七上八下”,肉滑是滑了,虫子也滑进去了。

有时候不光猪肉,连水都是“帮凶”。农村或山区里,井水、山泉水没经过消毒,可能带虫卵。孩子们玩泥巴、啃手指、吃没洗的水果蔬菜,这些看似小事,结果一不小心就把虫子吞下去了。虫卵进了嘴,就像你给虫子递了张“通行证”。

那是不是吃熟的就万无一失?也不一定。有的人家做饭火候不到,尤其是炸猪排、煎肉饼,外焦里嫩是好吃,但要是里头还带点粉红,虫卵就可能活着过关。猪带绦虫的虫卵在50℃以下能存活20分钟以上,必须100℃彻底煮透才能杀死。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农村地区病例多,不是说生活落后,而是一些生活习惯,一直没改过来。腌肉不煮就吃、杀猪时留下的猪血直接做菜、猪脑炖汤只图鲜嫩,这些“老吃法”很容易让虫子钻空子。家里老人还会说,“吃点生的,壮实!”其实是拿脑袋在冒险。

那要是中招了,有没有办法治?有,但不轻松。药物可以用阿苯达唑或吡喹酮,但如果虫子在脑子里,光吃药还不够,得配合激素来控制脑水肿,严重的还要做手术取虫。

手术风险大,难度高,术后还可能有后遗症。就像脑子里养了个“不速之客”,请进来容易,送出去却得动“刀子”。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偏偏是脑子,它怎么就这么“招虫子”呢?这跟我们身体的“天然设定”有关。

脑组织免疫力相对较低,而且血脑屏障虽然能挡住很多毒素和细菌,但对虫卵这种“体积大、行动快”的家伙,防不胜防。一旦进去了,身体又不敢轻易发炎反应,怕伤到脑组织,结果虫子就“躺平”了。

还有一个让人后脊梁发凉的点是,这种虫子在脑子里可以存活十几年。有的人小时候吃了带虫卵的东西,十几年都没事,突然某天因为熬夜、上火、抵抗力下降,虫子开始“活跃”,然后才出现症状。你说可怕不可怕?这就像脑子里藏了个定时炸弹。

那到底怎么才能避免?说白了,靠嘴巴把关。不吃生的、不吃半熟的、不吃来路不明的猪肉制品。买肉要正规渠道的,做饭要煮透煮熟。

家里有孩子的,尤其要注意手口卫生,饭前便后洗手,水果蔬菜洗干净再吃。自来水烧开了再喝,井水山泉最好别直接喝。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的,是宠物。农村很多家庭养猪、养狗,如果宠物吃了生肉,再舔你的手、碗、菜,那虫卵也可能就这么“搭车”进来了。所以家养动物的饮食也得卫生,别觉得是“牲口”就无所谓。

说起来,现代人吃得越来越“讲究”,但有时候“讲究”错了方向。吃生的、吃野的、吃奇怪的,明明是冒险,却被包装成了“高级”“有情调”。你以为你在探索味蕾,其实你在挑战生命

你知道吗?在我们国家,寄生虫病发病率虽然比过去低了很多,但神经囊尾蚴病在某些地区的发病率仍超过1%。这个数字背后的意思是:每一百人里就有一人脑里可能有虫。这不是危言耸听,是《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上实打实的国家流调数据。

再说个冷知识,猪带绦虫不光能感染人,人还能反过来把虫卵“送”回猪身上。这种“人—猪—人”的循环,在医学上叫做“自体感染”和“异宿主传播”。

你吃了虫卵,排出来的粪便要是被猪吃了,猪又感染,猪肉再被人吃,等于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个人卫生不光是为自己好,也是为别人好。

有朋友可能会说,“我吃了这么多年也没事啊。”是啊,很多人都这么说,直到哪天突然偏瘫了、失明了、抽搐了,才发现是虫子在作怪。健康这事儿,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有些病,一旦得上,就是一辈子的事,别拿命去赌嘴巴的快感。

所以啊,别再图一时嘴馋,去吃那些“带虫风险高”的食物了。火锅再鲜,也得多涮几秒;生肉再嫩,也得煮透才行。吃饭这事儿,咱得讲究点“安全感”,而不是“刺激感”。

说到底,一口生肉的“爽”,可能要用十年的头痛来还。那时候你再想回头,虫子早已在脑子里“安营扎寨”。这买卖,划算不?

参考文献:

[1]李志宏,陈建国,刘文军.神经囊尾蚴病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10):785-790.

[2]马建军,王小娟,程丽丽.我国囊尾蚴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7):712-716.

[3]张朝晖,林建民.猪带绦虫感染的临床诊治原则探讨[J].中华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4,42(3):203-209.

来源:普外科程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