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抢抓机遇 实干争先】从“有”到“优”:格尔木文化服务“解渴”又“暖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5:22 1

摘要:目前,全市现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影剧院3个、文化活动公园3处、大型文化广场7处、会展中心1个、城市书房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39个、农(牧)家书屋40个、寺庙书屋2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支中心1

近年来,格尔木市聚焦群众需求,以精准化、品质化、多元化为导向,持续提升文化服务效能,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既“解渴”又“暖心”。

目前,全市现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影剧院3个、文化活动公园3处、大型文化广场7处、会展中心1个、城市书房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39个、农(牧)家书屋40个、寺庙书屋2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支中心1个、村级服务点42个,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1个,全市文化服务场馆(站、室)覆盖率达到97%以上,惠及全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格尔木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

从“覆盖广”到“体验佳”:阵地升级暖民心

走进格尔木市图书馆,明亮的亲子阅读区,家长正陪着孩子翻阅绘本;数字阅读区的屏幕前,几位老人饶有兴趣地浏览电子报刊。改造后的博物馆里,非遗展示角的各类彩陶复制品前,游客们驻足拍照……这座承载着城市文化记忆的场馆,通过功能分区优化、设施智能升级,年均接待群众量逐年增长。

不仅是城区,乡村文化阵地同样“旧貌换新颜”。为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增设多媒体教室、民族乐器室,为102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备智能音响、投影仪等设备,还因地制宜打造“草原书屋”“戈壁文化角”,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和城里一样的优质文化设施。

“以前下乡送书,村民总说‘不够看’,现在文化室月月更新图书,还能通过‘流动文化车’预约想看的书,服务越来越贴心了。”负责牧区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说道。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供需对接聚人气

近年来,格尔木市不再满足于“送演出、送图书”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问卷调查、群众座谈等方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把“群众要什么”和“我们有什么”结合起来、针对青少年,开设书法、机器人编程等兴趣班;针对老年人,组织健康讲座、棋牌比赛;针对农牧民,开展种殖养殖技术培训、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教学……多元化的服务让文化阵地成了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好去处。 “以前觉得文化活动离我们很远,现在文化站就在小区里,想学啥就能学啥,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居民王秀兰笑着说。

从“线下见”到“云端联”:数字赋能无边界

在郭勒木德镇文化站,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室,让乡镇爱好民族手工艺品的农牧民有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丰富了各民族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

为打破地域限制,格尔木市积极推进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市图书馆上线“云端书房”,20万册电子图书、5000小时有声读物随时借阅;文化馆开设抖音、快手等账号,每周更新民族舞蹈、手工制作等教学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达10万+;部分偏远牧区试点“智慧文化终端”,群众扫码即可观看文艺演出、查询农业技术知识。数字技术让文化服务跨越戈壁草原,实现了“随时随地享文化”。

从硬件设施的“蝶变”到服务模式的“革新”,从内容供给的“精准”到数字赋能的“突破”,格尔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每一步升级,都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在这片高原大地上,文化正像一股暖流,浸润着各族群众的心田,让获得感、幸福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升温。(来源:望昆仑客户端 记者:汤红红 图片:格尔木融媒图片库 编辑:胡明芳)

来源:格尔木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