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天津到南京,再辗转至长沙、汉口、株洲等地,最后西迁至四川,永利碱厂(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的创始人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等爱国民族实业家以誓死不屈的风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将实业救国的追求熔入民族救亡的历史洪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财富
从天津到南京,再辗转至长沙、汉口、株洲等地,最后西迁至四川,永利碱厂(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的创始人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等爱国民族实业家以誓死不屈的风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将实业救国的追求熔入民族救亡的历史洪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财富。
作为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策源地、中国纯碱工业的摇篮,永利碱厂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我国近代史上化工先辈们“淬冰砺骨照丹青,薪火续燃写赤诚”的真实写照。
抗战西迁铭壮志 艰苦创业垂青史
永利碱厂是由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陈调甫、孙学悟等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先驱,于1914年创建的久大精盐厂、1917年创建的永利碱厂发展而成,与1922年创办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并称为“永久黄”团体。永利碱厂作为中国乃至亚洲首家采用索尔维法制碱的企业,历经坎坷波折,于1926年6月成功产出洁白的纯碱,其质量完全可以与洋碱相抗衡,范旭东为其取名为“纯碱”,并确定商标品牌为“红三角”,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制碱工业企业。
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山河破碎,国土沦陷。日寇为控制我国的工业命脉,向永利碱厂提出合作要求。范旭东等人抱定“宁举丧、不受奠仪”的决心,严词拒绝,用行动彰显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1937年12月,“永久黄”团体拆除天津、南京两厂的关键设备,组织千余名技术人员携带部分仪器、药品、图纸和书籍,辗转长沙、汉口、株洲等地,最后西迁至四川。
建厂初期,范旭东、侯德榜等人在厂区前合影。
1938年,“永久黄”团体依托川西的资源禀赋,先后在四川自贡张家坝建设久大模范盐厂及副产品厂等企业,在乐山五通桥建设永利川厂,恢复了黄海化学研究社和“全华酿造厂”的生产科研工作。其间,“永久黄”团体以芒硝为原料,用路布兰法产出优质纯碱,开凿了永利深井,创办鼎锅山煤矿、植物汽油厂、陶瓷厂等企业,生产出硼砂、硼酸、棓酸、酒精等战时急需物资,不仅有力支援了全民族抗战,还为川西化工发展播下了红色火种。
这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永久黄”团体秉持民族大义,舍弃天津、南京、山东、江苏等地工厂设施,千里跋涉西迁四川,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爱国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财富。距离永利碱厂建厂已经过去100多年,塘沽如今是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一部分,永利碱厂也并入渤海化工集团,整体迁到了新区。位于四川乐山五通桥的“新塘沽”,今天还完整保留着川厂的厂房设备和范旭东等化工先驱住过的宿舍,成为重要的工业遗址……沧海桑田,倏忽之间。变的是山川风貌,不变的是“永久黄”团体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1941年8月,被日军炸毁的永利碱厂运输部。
这种精神被今天的渤化人不断发扬光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渤化通过不断提升设备工艺水平,以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先机。2005年,为了更好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发展大局,永利化工从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搬迁至临港经济区,秉承以“相信科学、发展实业、顾全团体、服务社会”为核心的四大信条宗旨,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确保成功”和“五加二、白加黑”的韧劲和拼劲,统筹兼顾,于2010年年底产出纯碱等产品,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速提升期。
建厂初期的永利碱厂。
纯碱新法铸荣光 勇于创新续辉煌
1939年初,为了提高制碱工艺水平和原盐利用率,范旭东委派侯德榜等人赴德国购买察安法制碱专利,不料对方高价勒索并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范旭东和侯德榜怒不可遏,断然拒绝,并下定决心自主研发新技术。为此技术团队辗转香港、上海和乐山等地,进行了500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本后,终于在1941年发明了可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的“侯氏碱法”(后改称联合制碱法),这一突破不仅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新纪元,更在人类化工史上镌刻下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印记。
这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被一代代永利人不断发扬光大。长期以来,永利化工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水合法低盐分重质纯碱技术,建设了第一套大型国产灰熔聚循环硫化床粉煤气化技术工业示范装置,在国内率先实现制碱设备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推动制碱技术和工艺装备步入先进行列,为中国纯碱工业做大做强树立了典范。近年来,永利化工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在打破丁辛醇生产技术中羰基合成催化剂、醛加氢催化剂制备等技术垄断的基础上,先后研发出丁辛醇羰基合成铑膦催化剂的再生、甲醇羰基合成提产节能降耗等一批专利技术,用科技创新为百年企业注入了生命活力。这不仅是对“侯氏碱法”以自有技术开新局、谋发展创新精神的传承,更是对“红三角永远追求卓越”理念的生动注解。
1943年,永利碱厂铸造塔器现场。
光辉旗帜燃星火 沐浴党恩启新程
1943年,范旭东预判到抗战形势向好,看到中国必胜的曙光后,组织制订了包括修复扩建塘沽永利碱厂、新建南京“侯氏碱法”新厂在内的“化工十厂”计划。然而,计划实施需要巨额资金,此时的国统区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严重,原料价格暴涨,永利碱厂陷入资金周转困境,濒临破产。为求生存,范旭东准备创办银行,以便获得周转资金,不料阻碍重重。值此困境之际,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指派中共地下党员龚饮冰用党的经费与范旭东合办重庆建业银行,解决了永利碱厂建设资金的困难。此举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对民族工商界开展统战工作的生动实践,更为“永久黄”团体注入了永续传承的红色基因。
永利化工已成为石油和化工行业红色教育基地。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永利碱厂重返塘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深切关怀企业发展,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职工们备受鼓舞,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涨,产品产量逐年攀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企业在国内率先实现制碱设备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推动制碱技术和工艺装备步入先进行列,为中国纯碱工业做大做强发挥了示范作用。
如今的永利化工实验室。
同时,永利化工以积极生产、创新创造的实际行动,先后完成国际碱厂援建及国内多地碱厂技术人才援助任务,见证了我国纯碱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目前,永利化工已拥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50万吨甲醇、50万吨丁辛醇、40万吨醋酸、80万吨联碱和4万吨聚甲醛的生产能力,建有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加氢母站、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项目,2024年位居石油和化工企业销售收入500强第58位。
永利化工光伏发电项目。
回望烽火岁月,喜看今朝盛世。百年变迁,改变的是企业的时代使命,不变的是融入血脉的实业报国精神。未来,永利人必将以持续的学习态度、扎实的管理作风、严谨的务实品质、创新的开拓追求,大力弘扬“四大信条”精神和“责任所在、拼命为之”的创业精神,矢志不渝跟党走,凝心聚力促发展,为开创更加辉煌的“红三角”事业奋勇拼搏,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永利化工航拍全景。
来源: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