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留地,听着就像每家院后自己那口小菜地。小时候摸过泥巴、蹭过鸡毛的人,大都有点印象。自个种点辣椒茄子,自己吃,自己心里有数,这“自留地”本就是一种生活里的安全感。而它在中国农村过往几十年,却是一件牵动人心、甚至搅得人家家户户都浮躁的小事。
自留地,听着就像每家院后自己那口小菜地。小时候摸过泥巴、蹭过鸡毛的人,大都有点印象。自个种点辣椒茄子,自己吃,自己心里有数,这“自留地”本就是一种生活里的安全感。而它在中国农村过往几十年,却是一件牵动人心、甚至搅得人家家户户都浮躁的小事。
可你要说自留地,这小小的一块地,是让人安生,还是搅了稳定呢?有些老把式要叫嚷了:一没它饿肚子,有了它,集体大田没人下劲儿。其实,说再多大道理,都没当年那些旱地里赶红薯藤的苦过,也没小学里吃饭打点滴那会子饿怕人。咱今儿慢慢说道,这小块地,是怎么让几个时代的人心里都浮上一层波澜的。
时间倒拨回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会儿新中国刚刚立国,日子是不真宽裕,满眼望去,地都分散、各家自管。要想整个国家不再饿肚子,得变着法子把零散的劲攥在一块。于是1955年,随着合作化大潮兴起来,“自留地”就被提出来了——每户、每人,不管老少,都能自己种点属于自己的地,不超过总数的百分之五。
这桩事,对老百姓说着其实挺复杂:一边是“集体最重要”,大家伙儿一起种地,粮食上交,国家运转;可另一头,家里那点自留地却跟命根子似的。庄稼汉都实在:白天集体号子齐喊,锄头没把使劲,全给留着晚上回自留地拱上一圈,攒点鸡毛蒜皮给娃们做顿咸菜粥,心里算得比算盘还精细。人心总得有个小算盘,不爱听大话。
有人说,这是“挖集体墙脚”。其实放到今天,谁不是既要上着班,心里还盘着副业?那时候的庄稼汉,哪比得过今天有空调有互联网,春播秋收全靠天吃饭。真要让人家把所有心气都掏出来供着集体田,怎么成呢?自留地里枯死一棵豆角,心都要疼几天。
到了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开始了。这阵风一来,集体大锅饭,大家都吃统一的。自留地作为“个人小算盘”,自然就不合时宜——说收就得收回去。不再允许各家小垄上心思,所有种的收的,都归大伙统一安排。你要是家里有老的、小的,没力气挣工分,就更难了,大家只能靠集体的那口锅里分点羹。
这样的转折,表面上看是制度安排,其实多少也是家家户户里的一声叹息。这道理,也不是谁先想明白。等到你看见家里老母鸡下的蛋也要交粮库,种下的白菜一半被冻在地里,那种无力感才是真的悄悄浸过来。
集体的事儿归集体,个人的算盘总盘不完。其实类似的故事,后头也见得多。八九十年代,为了多挣点家底,允许公办老师下课兼职,一时间夜里拉家教,白天讲课哈欠连天。校门口小买卖多起来,课上没人。正事一丢,副业跑风头,这滋味,有点像昔年自留地——人在心不在,主业副业横竖拉扯。制度设计本想帮大家一块好,结果零敲碎打各奔前程,肚里那点热乎劲儿全撒散了。
1980年,一个大拐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开,集体地又按人口分回去了——从此只剩家庭单干,谁也不用再琢磨那几分“偷偷留出来”的地了。自己种、自己收、自己吃。这时候再说自留地,反倒成了广义上的“咱家自己干的那摊事”。世道稍宽,肚里不饿了,日子过去了。
但这小小自留地的故事,哪只是中国一家独有?有些说法是,它是从赫鲁晓夫那时代的苏联学来的。苏联那边呀,也爱搞这名堂,连工厂企业都讲“自留地”,权贵们把国家的资源挪出一块,成了自家小金库。什么搞活经济、刺激市场,说白了还是想着自个多弄点。
你要问怎么弄?国有的钱贷给私人企业,事情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承包项目、谈合作、批政策,都是一套一套的。做大做强的没几个,倒是那些和官面子上贴着的,一夜暴富。看着像个笑话,但放眼世界,谁又没对自家饭碗多盘算几分?
讽刺的是,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高官们,做着做着发现,光靠小打小闹不够,野心渐大。后来到了戈尔巴乔夫年代,这波人干脆要“私有化”大办特办——把自家地不止攥得牢牢的,还想吞了国家这口大锅。怎么做?一边让国企饿着,制造缺口,一边吹风说国有体制效率不行,转身又用大把国家钱买下本来归大家的企业。
什么“市场化”、“引进外资”,花样百出。其实玩心眼的法子全在嘴里,政策是真好用——银行贷款、国债、各种金融手段,嘴上说是美西方真金白银,实际上都是国家自家掏钱,左口袋进右口袋。好点的企业转到国外,剩下的只能等着消耗,土地再倒手给自己人,转眼一片房地产楼盘起家了。
至于那些即使上市好看的公司,市面上股价飞涨,对外吹得神乎其神。亏得乱七八糟的反而备受追捧,真正能做实事、有底子的国企,反倒股价一落再落,这背后的猫腻,明眼人都懂。割的是股民的肉,收的却是权贵盘里的金。
到这个地步,谁还管大伙冷暖?国企一步步成了权贵的囊中物,随时能搬走、拆卖。国家巨轮转一圈,落下来只剩一地鸡毛。苏联最终解体,说是历史洪流,其实里头哪用太多阴谋论,就是一句:算盘不是只打自家门口那么简单,家底一搅,大家再难安生。
这场自留地的故事,从中国的黄土地,一直拐到乌拉尔山下,再回到我们老百姓饭桌上。手里一畦菜地,是世代乡人的一份心安;可往深里说,真要把个人的小算盘和集体的大账分清楚,哪有那么容易?
人其实都是一样的。小算盘揣着,心窝子热乎;大集体喊口号,心有余悸。哪个更对?哪个更难?也许问到今天,每家锅里冒烟的时候,依旧没有一个答案。
留一块地,种点稻谷,砌一阵篱笆,盼着年年有收成。可如果哪天,大伙小算盘都成了大算盘,这滋味,怕是再也回不去小时候泥巴地里那点小快乐了吧。
来源:风姿卓越奶酪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