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设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例如齐军与魏军的马陵之战中,齐国孙膑利用魏国庞涓骄傲轻敌的心理,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
今天分享的是《孙子兵法》第五篇,兵势篇的第四节。
前面讲到,造势要蓄力和短促,这样就能用很少的兵力对敌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善于调动敌人的将领,能制造出局部的优势兵力,而敌人必然会按照我方将领的意图行事;
予之,敌必取之。放出诱饵,敌人必然上钩。
如何做到呢?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用利益来引诱调动敌人,用我方的士卒来以逸待劳。
设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例如齐军与魏军的马陵之战中,齐国孙膑利用魏国庞涓骄傲轻敌的心理,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
战争的进程完全按照孙膑的预定计划展开。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佯败后撤。第一天挖了十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庞涓于是认定齐军斗志涣散。于是只带着少量骑兵,昼夜兼程追至马陵。
马陵一带道路狭窄,地势险峻。孙膑在此埋伏了一万名弓弩手,又让人把路边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庞涓在孙膑预计的时间进入设伏区。看到树干有字,又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齐军万弩齐发,魏军顿时溃乱。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所以善于作战的将领,求助于“势”,而不是求助于人力,因此能根据人的情况来采取不同的“势”。
马陵之战中,齐军的胜利不在于人数和战斗力,而是在于孙膑善于造势,并且基于对庞涓的了解而造势。
同样是造势,727年,吐蕃攻陷瓜州,瓜州城劫掠之余残破不堪。唐朝大将张守珪临危受命,立即组织军民修城,但刚修了一半,吐蕃军队突然驰临城下。城中军民均无斗志,准备束手就擒了。
张守珪却非常冷静,他命人在城上摆酒席,歌舞饮宴。吐蕃兵一时摸不着头脑,不敢攻城,反而撤退。张守珪立刻命军士追击,此时轮到吐蕃兵没有斗志了,大败奔逃。张守珪能扭转战斗形势,是因为他了解吐蕃军面对强大的唐朝军队必然存在疑虑。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用“势”的将领,与人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木头和石头的本性,安放就不动,放在高处就滚动,方正的就停止,圆润的就前行。善于用“势”的将领能够通过安危方圆的手段来调动敌人。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所以善于与人交战的造“势”,就像在八千尺高的山上转动圆石一样,都是借助“势”。
优秀的将领制造了一个军形,用利益引诱敌人上钩,让自己的士兵以逸待劳。诱饵有多香,势就有多强。把诱饵做香基于对敌人的了解,这就是造势。听起来似乎不难,但高手能够根据战局的变化,随时造出又强又短促的兵势。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