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旧痕》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辛亥以后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作者以亲闻、亲历追忆旧时风物,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饮食娱乐、社会工商、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收藏琐事和社会交往等等,所涉猎的是百年来北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回溯城市百年变迁的同时,亦对表象背后的文化移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百年旧痕
赵珩谈北京
赵珩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8
ISBN:9787108081049 定价:79.00元
【内容简介】
《百年旧痕》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辛亥以后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作者以亲闻、亲历追忆旧时风物,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饮食娱乐、社会工商、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收藏琐事和社会交往等等,所涉猎的是百年来北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回溯城市百年变迁的同时,亦对表象背后的文化移异有所观照。
【作者简介】
赵珩,1948年生于北京。著名文化学者,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多年从事文化史、北京史、戏曲史研究,著有《老饕漫笔》《彀外谭屑》《旧时风物》《故人故事》《逝者如斯》《二条十年》《五十小物》等。
【目录】
再版序言
初版序言
引 子
京城遗痕
北京的城与门
北京百年变迁的重要阶段
长安居
千门万户的印记
穿衣的政治
民以食为天
民国时期的出行
岁时节令礼俗
公共视野
民国时期的教育
北京的医院
北京的公园
民国时的北京画坛
余音绕梁
民国以来剧场与舞台的变迁
京剧的流派与明星
京剧科班、堂会与票友
我的听戏时光
京城音乐之声
新旧更替
北京的时尚中心——东安市场和王府井
旧时代的社会交往
收藏时代
文玩业与琉璃厂
不离不弃六十年
六百年来北京外来人口
人名索引
【选摘】
北京百年之变
清代康乾时代,北京城在世界城市之林中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早在元代马可·波罗到中国的时候,他就认为大都是东方非常了不起的城市。到了清代,英使谒见乾隆时也讲到北京城的情况,当时北京已经是世界最好的城市之一。但是近代以来,随着国力的衰微,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渐渐变得比较落后。
梳理这段历史,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说这一百年变迁的速度超过了以前的一千年、五百年。从永乐十九年北京城基本建成以后,一直到清代因袭明代北京,这前后五六百年的时间,北京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就是这一百年,这一百年又主要是后五十年。这一百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熟悉的场景如今杳然无痕的太多了。比如北京有一个地方叫贡院,贡院是以前科考的地方,在今天建国门中国社科院那一带。我小时候还能看到贡院里都是杂草,里面原来是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后来格子拆掉了,成为一排一排的排房,没有人住,荒凉极了。贡院原来还存在,后来没有了。
这样的地方太多了,我最熟悉的就是老东安市场。东安市场在清末是个练兵场,后来成了空场儿,商贩开始聚集。后来有铁罩棚,下雨打在上面的声音很大。再后来逐渐有木棚,有顶,那些在我脑中都跟过电影似的,连气味一说都能闻得着:一种地沟的臭味儿混合着煤油灯的味道,因为里面常停电,有很多时候需要点煤油灯,那种味道,那种幽暗的光线,至今记忆犹新。最热闹的地方是东安市场里的十字街,卖各种水果和蜜饯,当时那种喧嚣犹在耳际。
我曾经写过一篇《旧夜》,写当时北京的夜。旧时夜里是什么样的,卖什么东西,从最早开始卖什么,逐渐到深夜是卖什么的,然后天色晚了出现什么声音。有三种声音是最能代表夜的,今天你都听不到了。一个是野猫的叫春声,嗷嗷的那种凄厉的叫声,尤其是在冬夜里;一个是老年人的痰喘咳嗽声,因为那个时候生煤火,老年人得气管炎的很多,咳嗽、痰喘在夜里面非常明显;另一个,接近凌晨婴儿的啼哭声,你感到生命的一种蠕动。这些声音在今天的城市楼群里面都消失了。那时候房子都相邻,那种野猫的叫春声、老年人的咳喘声、孩子的啼哭声,形成夜的一种氛围。虽然这种声音并不美,但是它是旧时代夜的那种氛围。现在我们说找不到原来城市生活的痕迹,最关键的还不是找不到那些旧时的遗迹,而是找不到那种生活状态的遗存、生活方式的遗存、生活理念的遗存,这是最大的问题。今天我们花大量财力去复建很多旧时代的四合院,建得再像,也没有原来的生活氛围,看到的天空不是原来的碧蓝天空,春天听不见原来的鸽哨声,夏天听不到树上的蝉鸣和水塘的蛙声,秋天听不到秋虫的鸣叫,冬天听不到胡同前后的叫卖声,生活氛围没了,而那种生活氛围是无法复制的。
日本拍了很多历史电视剧、电影,非常讲究,德川幕府时代就是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时代就是江户时代,头发的样式与服饰,这个扣子从左扣到右,或是从右扣到左,这个布带有多宽,小到细枝末节都考证得非常清楚。现在我们影视剧写老北京生活的谬误百出,不要说写百年前、八十年前、七十年前,就是写三十年前也漏洞百出,越往前错误越多,错误率甚至可以达到80%到90%,那些生活场景都是今天的人臆造的。
譬如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户人家门口挂块匾,你们家姓李,挂一个匾叫李府,把自己家称作“府”,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就连皇亲国戚都不会把醇亲王府、恭王府的牌子挂在门上,更甭说普通的官员或者老百姓。你跟买卖地儿说话,我有钱买你的东西让你送货,也是说送到“鄙宅”“寒舍”,没有说送到“我府上”的。说皇帝食前方丈,真是吃一百多个菜?不是,能吃的菜就那么一些,也不多。有一次,我和资中筠先生聊天,资先生说旧时哪有在家里穿缎子旗袍、高跟鞋的,那不难受死了,这都是没有的事情。我们今天很多时候是在用没文化的东西去臆造当时的生活场景,实际上是极不真实的。从前还有人给他们提意见,现在也没人再提了,错误是主流,全是胡扯。
逝者不可追,我们说这些不是怀旧,不是留恋旧时代,而是想着如何让后人了解历史,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还原一部分微观的历史。虽然希望渺茫,但也是我们今天做这个口述的初衷所在。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