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小张辞去城里工作 回乡种地被人笑话,如今技术培训班天天爆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6 05:33 1

摘要:小张从车窗往外望,公路两边的麦田在风里起伏,像金色的海浪。车里的空调冷得刺骨,他隔着玻璃感受不到外面的热浪,只听见车载广播里”三伏天”三个字。他突然觉得好笑,这是他两年来第一次在夏天回村,以前每次都是过年才回。

小张从车窗往外望,公路两边的麦田在风里起伏,像金色的海浪。车里的空调冷得刺骨,他隔着玻璃感受不到外面的热浪,只听见车载广播里”三伏天”三个字。他突然觉得好笑,这是他两年来第一次在夏天回村,以前每次都是过年才回。

“前面到东沟村了!”司机喊了一声。

小张抱着包下了车,扑面而来的热气差点把他击倒。路边的槐树叶子已经蔫了,树下歪着几张破牌桌,老头们穿着背心打着扇,像一排风干的腊肉。

“诶,那不是小张么?”牌桌上有人招呼。

“二叔。”小张叫了声,拎着包走过去。

“回来啦?探亲?”二叔摸出烟盒,抖出一根烟递过来,盒子皱巴巴的,一看就在裤兜里压了好久。

小张接过来,在耳后别着,“不是,这次回来长住。”

牌桌上安静了半拍,几个老头对视一眼,笑声陆续冒出来。

“城里不好混了?”有人问。

“不是,我想回来种地。”

笑声停了,老头们面面相觑,脸上表情像是听说邻村谁家母猪生了只两头猪。

“现在年轻人,新鲜。”二叔把烟掐了,“种地有啥好的,一年到头晒得跟柴火似的,挣不了几个钱。你爸为啥供你上大学?不就指望你往外走么?”

小张不知怎么解释。城里那份工作不错,互联网公司,办公室里有免费零食和咖啡机,工资比村里人想象的要高。可他就是觉得心里缺了什么。

回到家,院子里晒着半筐辣椒,倒过来的面盆下面八成是爸爸钓回来的鱼。屋里飘出饭香。

“回来啦!”妈妈从厨房里探出头,眼睛一亮,又很快沉下去,“咋没提前说一声,我好去镇上买点好菜。”

“随便吃点就行。”

“你爸地里浇水去了,一会儿回来。”妈妈把饭堆进碗里,“肯定饿了吧,火车上那点东西哪够吃。”

实际上小张是坐高铁和大巴回来的,但他没纠正。老一辈印象里,城里到村里就是坐火车,尽管十年前县城就通了高铁。

饭桌上,小张说了自己的打算。

“胡闹!”爸爸把筷子拍在桌子上,“种什么地!你知道种地有多苦吗?”

“我知道苦,但我有新想法,不是传统种法。”

“能有啥新想法?太阳底下晒着,风里雨里淋着,地就那么大点,年景好赚点,年景不好亏本。我和你妈种了大半辈子地,家家户户一个样。”

妈妈插话:“城里工作好好的,回来干啥?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你倒好,反着来。”

爸爸的老年机响了,是村支书打来的,喊他明天去开个会。挂了电话,爸爸盯着小张:

“你真不打算回城了?”

“嗯。”小张点头,“我辞职了。”

爸爸站起来,在厨房里摸出烟袋锅,蹲在院子里咕噜咕噜抽了起来。妈妈叹口气,收走了几乎没动的菜。

小张要承包村里的十几亩撂荒地的事很快传开了。有人说他脑子坏掉了,有人说他是被骗子忽悠回来的,更多人纯粹是凑热闹。

“听说了吗,小张家那小子大学毕业回来种地。”

“啥专业来着?”

“听说是个计算机啥的,城里工资听说一个月上万。”

“咋回事呢?城里犯事了?”

“谁知道呢,可能是丢人了,混不下去了。”

村支书倒是支持,说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还有补贴。小张谢过,说暂时不需要,他有自己的积蓄。

实际上,小张从大学学的就是农业信息化,毕业后在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做技术支持,这两年看过不少现代农业项目。他想试试自己的想法——智能灌溉、土壤监测、云端管理,把农业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

一开始困难不少。小张买了些设备,在地里安装传感器,每天盯着手机App看数据。村里人从地边经过,总要指指点点。

“这玩意儿能浇地?”一个老汉笑着问,“地里要浇透,水得漫过脚面,不然白费劲。”

小张耐心解释滴灌系统如何定时定量给作物补水,如何能省水又省力,老汉半信半疑地走了。

不久后,小张的地里架起了简易的塑料大棚,里面装了些村里人没见过的管子和仪器。好事的人来看热闹,小张就请他们进棚子看,顺便讲解。

“这是啥?”有人指着一个黑盒子问。

“土壤监测器,能测水分、养分,连到手机上,我不用来地里也知道土壤状况。”

“那这个?”

“温湿度传感器,棚里温度湿度变化,系统会自动调节。”

村里人听得云里雾里,但看到小张操作手机,棚里的喷头就自动喷水,还是惊讶得不行。

“玩具。”年纪大的摇摇头,“种地靠经验,靠老天爷,哪是这些玩意儿能弄明白的。”

小张没反驳,只是继续他的实验。

第一季收成时,小张的地里产量比周围高出了三成,而且用水量只有常规种植的一半。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的蔬菜长势均匀,品相好,卖相也好。

县城的一家超市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了他的蔬菜,还问有多少。小张说现在只有这些,明年应该能扩大规模。

村里人的态度开始转变,从看笑话变成了好奇。有人来问技术,小张就耐心讲解。

“那个啥,你那个手机控水的玩意儿贵不?”

“设备不便宜,但国家有补贴,而且省水省肥,一两年就能回本。”

小张发现,村里人虽然文化不高,但能算账。一旦发现真能省钱挣钱,兴趣就来了。

村支书牵头,请小张给村民讲课。小张把自己的经验整理成PPT,在村委会礼堂放了投影。

第一次来的人不多,十几个,大多是年轻一点的种地户。小张讲得尽量简单,用村里人能理解的比喻:

“这个系统就像你们养猪测体温,异常了就得处理。土壤养分低了,系统会提醒追肥;水分不足,自动补水;温度不对,自动通风降温。”

听完课,有人跃跃欲试,有人将信将疑。二叔是其中一个怀疑者:

“理是这么个理,就怕投入大,万一赔了呢?”

这话问到点子上了。小张想了想,提出一个方案:由村里出一块地作试验田,他出技术和部分设备,收成好了大家一起分,不好他自己担责任。

村支书举双手赞成,当场拍板。

转眼到了冬天,东沟村的试验田收成出来了,亩产比传统种法高出四成,种出来的菜因为品质好,卖价也高。最关键的是,整个种植过程省工省力,大部分工作只要看着手机就行,农闲时还能打零工。

村民们一算账,高产高价省工,划算。

小张的父亲最近走路带风,在牌桌上经常说:“我家那小子,还是有两下子的。”

村支书看到了商机,联系县里农业局,把小张的试验田当作样板,申请了项目资金,还联系了周边几个村,推广这套技术。

小张索性把自己的技术培训课程化,制作了简单易懂的教材,在村委会礼堂正式开班。第一期培训班爆满,连隔壁村的人都骑摩托车来听课。

“现代农业不是单纯种地,而是用现代技术种得更好、更轻松、更赚钱。”小张在培训班上讲,“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东西,其实就是帮我们种地的工具。”

培训班的规模越来越大,不再局限于技术,还包括农产品销售、品牌包装、网络营销等内容。小张借助公司的人脉,请来了各领域的专家,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

一次课后,二叔拉住小张,眼睛亮亮的:

“小张,我也想试试这个,你看我年纪大了,能学会吗?”

小张笑了:“二叔,这些技术就是为了让种地变得简单。您老经验丰富,只要会用智能手机,就能掌握这套系统。”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头还是日常打牌。牌桌多了个平板电脑,支在盘子里,屏幕上滚动显示各家地里的数据。

“老刘,你家茄子地湿度高了,看见没?”二叔指着屏幕。

“看到了,我已经远程关了灌溉系统。这两天雨水多。”老刘连头都没抬。

“老李家番茄地温度有点高啊。”

“嗯,我刚让棚里的风扇转起来了。”老李滑了下手机,打出一张牌。

这场景要是两年前,谁能想到?几个老头一边打牌一边用手机操控几里外的农田,像模像样地谈论着传感器、数据、云平台。

小张的培训班已经办到第五期了,县电视台来采访过两次,省农业厅的领导也来考察过。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小张联系了他原公司的资源,把村里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大城市,价格比卖给中间商高了一倍。

村里年轻人回流的越来越多,有的是看到了商机,有的是觉得用上了新技术,种地也体面。

“现在种地跟以前不一样了,”村支书在村民大会上说,“小张给我们带来了新思路,把农业数字化搞起来,这叫啥来着?”

“智慧农业。”小张在一旁提醒。

“对,智慧农业!咱村就是全县的智慧农业示范村!”

周日的早晨,小张骑着电动车从县城回来,挂在车把上的塑料袋里装着几瓶酸奶和一盒蛋糕。今天是他爸六十大寿,亲戚朋友都要来。

路过村口,他看到一辆大巴停在那里,车上下来一群穿着整齐的人,举着相机拍照。村支书在前面带路,神采飞扬地介绍着什么。

“那是小张,我们村的智慧农业带头人,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典型!”村支书指着小张喊道。

小张有些不好意思地挥挥手,继续往家骑。路过地里,看到几个留守老人正在用手机查看数据,还时不时讨论几句。一个老太太招呼他:

“小张啊,我这手机界面怎么换回去?点错了。”

小张下车帮她调整好,顺便看了眼数据,给了几点建议。老太太连声道谢。

回到家,院子已经支起了几张桌子,妈妈正在厨房里忙活。看到小张回来,妈妈招呼他:

“快去叫你爸,他在后院摆弄他那些’宝贝’呢。”

小张走到后院,看到爸爸正蹲在一排小苗前,拿着手机拍照。

“爸,干啥呢?”

“我在试验新品种,你看这个茄子秧,比普通的长势好多了。”爸爸兴致勃勃地说,“我把照片发到群里,让大家参考参考。”

小张笑了,曾经对他回村种地嗤之以鼻的爸爸,现在竟成了村里的技术”达人”,还经常在村民微信群里分享经验。

坐在院子里的餐桌前,小张看着陆续到来的亲朋好友,有点恍惚。两年前他辞职回乡时,多少人笑话他,说他不务正业,说他浪费大学教育。

而现在,东沟村的变化有目共睹。村民收入提高了,年轻人回流了,老人们也学会了用科技种地。他的培训班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人,学员来自全县甚至邻县。县里还给他提供了场地和设备,成立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

爸爸举着酒杯,脸上笑开了花:“来,敬我儿子一杯!当年我还笑话他不懂事,现在才知道,是我们这些老家伙眼界窄了。”

饭桌上,远房的一个亲戚好奇地问:“小张,你当初在城里工资那么高,为啥非要回来种地?”

桌上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小张,这个问题大家都想问,但一直没机会。

小张想了想,笑着说:“城里挺好的,工作也不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回来后我才明白,是根少了。我学的专业是农业信息化,在公司做技术支持时,总觉得隔了一层。我想亲自试试这些技术能不能真的帮到农民。”

“再说了,”小张环顾四周,露出满足的笑容,“哪有比家乡更好的试验田呢?”

饭桌上响起一片笑声和掌声。窗外,金色的麦浪在风中翻滚,阳光照在村庄上,照在那些被科技改变的农田上,也照在这群正在改变命运的村民脸上。

小张端起酒杯,心里想着: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扎根土地,却不被土地束缚;热爱家乡,也把世界带回家乡。

后记:在这个普通的村庄,不普通的故事还在继续。小张的培训班每天爆满,学员们带着问题来,带着希望走。院子里的那台老旧电视机前,堆着几本农业科技杂志,杂志上插着几张纸条,写满了歪歪扭扭的笔记。小张的手机里,满是村民咨询的消息,还有各地来参观考察的预约。

有人问他后悔吗?从高薪工作回到农村,从写代码到种地。他总是笑着摇摇头,指着那片绿油油的田地和村民们忙碌的身影:

“当代码真正改变了一方土地,当技术真正融入了泥土气息,这种成就感,可比在写字楼里多得多。”

每当傍晚,他总爱站在村口的小坡上,看着日落余晖洒在村庄上,想起两年前那个被人笑话的决定。那时他哪能想到,一个人的改变,能带动一个村的改变?

村里现在有了个新名号:“互联网农场”,他们的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线上线下销售火爆。村民们不再只是单纯的种地人,而是拥抱了现代农业的”新农民”。

夜深了,小张关上电脑,看了眼手机上的土壤监测数据,满意地点点头。窗外,几个调皮的孩子还在追逐打闹,他们中会不会有人像小张一样,走出去又回来,带着新知识新技术,继续改变这片土地?

这个问题,或许要等很多年后才有答案。但小张知道,种子已经播下,迟早会发芽、开花、结果。

来源:橙子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