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也想让孩子读《山海经》?毕竟里面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这些从小听到大的神话,可一翻原版全是文言文,孩子根本看不懂;想选儿童版又怕“缩水”,没了原著的味道。别慌,今天就帮你把《山海经》的“育儿说明书”摸透,让孩子既能读得进去,又能接住里面的“文化宝贝
你是不是也想让孩子读《山海经》?毕竟里面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这些从小听到大的神话,可一翻原版全是文言文,孩子根本看不懂;想选儿童版又怕“缩水”,没了原著的味道。别慌,今天就帮你把《山海经》的“育儿说明书”摸透,让孩子既能读得进去,又能接住里面的“文化宝贝”。
很多家长以为《山海经》就是本“瞎编的神话书”,其实它藏着古人的“世界观”——先秦时期,没有地图、没有手机,古人把看到的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邦国,还有“九头蛇”“三脚鸟”这样的奇兽,甚至部族祭祀、民俗习惯,都写进了这本书里。它像一面“古人的镜子”:“女娲补天”是他们对“天地起源”的解释,“精卫填海”是对“坚持”的理解,“饕餮”是对“贪婪”的隐喻。这些不是“荒诞”,是中国文化的“源头”——鲁迅小时候就爱读《山海经》,连保姆阿长都知道他“念念不忘”,特意买了插图版,你看,这本“奇书”都影响了几代人。
你可能会问:“读《山海经》对孩子有什么用?”其实,它的价值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 想象力爆炸:里面有“人面的兽、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眼睛的怪物”,这些奇奇怪怪的形象,能让孩子的想象力“飞起来”。我家孩子读的时候,指着“九头蛇”问:“妈妈,它是不是能同时吃九只老鼠?”你看,这就是想象力的火花!
- 文化符号扎根:“精卫填海”的坚持、“后羿射日”的勇敢、“女娲补天”的担当,这些都是刻在中国文化里的“基因”。孩子读多了,自然会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持”,比背唐诗更能扎根在他脑子里。
- 地理认知启蒙:里面“南山经”“西山经”的划分,其实是古人对方向的理解。孩子读的时候会问:“南山在哪里?”这时候你可以画个简单的地图,告诉他“古人是怎么记路的”,比死记硬背“四大高原”有用多了。
选不对版本,再“好的书”也会变成“负担”。给你3个“个性化选书指南”:
- 小小孩(4-8岁):选“彩图注音版”,比如北京教育出版社的《山海经(彩图注音版)》。里面有大量插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都画得清清楚楚,文字是注音的,孩子能自己拼着读。我邻居家小朋友,每天晚上都要抱着这本“有画儿的书”睡觉,还会给爸爸妈妈讲“精卫填海”的故事,说“我也要像精卫一样坚持”。
- 大孩子(8-12岁):选“插图故事版”,比如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山海经》。有对照和通俗翻译,比如“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像猪一样,白毛,尾巴像簪子,末端黑),孩子能看懂文章的意思,又不会觉得枯燥。我同事的孩子,读了这本之后,自己画了“九头蛇”的插画,说“古人真有想象力,我也要编个‘十头蛇’的故事”。
- 喜欢听故事的孩子:选“音频版”,比如有些版本配了国家一级播音员的朗读。晚上睡觉前听,“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阿长的声音像真的一样,孩子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还会问“妈妈,昨天的‘九头蛇’后来怎么样了?”
选版本的时候,别贪“全”,要贪“适合”:小小孩别买原版文言文,不然他翻两页就扔了;大孩子别买太简单的彩图版,不然他觉得“没挑战”。还有,别逼孩子“必须读多少页”,让他跟着兴趣来——比如他喜欢“九头蛇”,就先读“九头蛇”的部分;喜欢“精卫填海”,就先读“精卫填海”的故事。读《山海经》,不是为了让孩子“考满分”,是为了让他的脑子里有“脑洞大开”的奇幻故事,有“坚持”“勇敢”的文化符号,让他的书架上,也有一本“千古奇书”。
你看,其实让孩子读《山海经》没那么难,选对版本,跟着兴趣来,他自然会爱上这本“古人的百科全书”。赶紧去选一本适合你家孩子的《山海经》吧,别等了——孩子的想象力,可不会等你!
来源:家居小梦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