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是个干净人。每天五点起床,穿上橙色马甲,拿起扫帚,天不亮就开始在街头忙活。饭菜自己做,烟酒不沾,日子过得简单利落。她走时,家里人最不能接受的,不是病,而是病名。
她是个干净人。每天五点起床,穿上橙色马甲,拿起扫帚,天不亮就开始在街头忙活。饭菜自己做,烟酒不沾,日子过得简单利落。她走时,家里人最不能接受的,不是病,而是病名。
她查出的时候,人已经瘦了十几斤。脸色灰白,眼睛干涩,嘴唇总是起皮。她说是更年期拖着,没太当回事。可等到腿软得走不了路,才肯去医院。
检查结果出来那天,儿子发了半天呆,说不出话来。
她跟谁都没乱来过。这话她说了不止一次。做环卫这行,最怕别人看不起,平时和人说话都隔着点距离。可她还是得了艾滋病,病因不明,病情却明明白白。医生说得很委婉,但她听明白了。
“洁身自好”不是护身符。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有些事不是做错了,而是没注意。有些伤不是大伤口,而是细小的针眼,藏在生活的缝隙里,悄悄渗进去,不声不响,就成了病。
第一处疏漏,是破皮后的处理。她手上常年有伤,扫地、倒垃圾、清理杂物,哪天不刮破点皮?可她从不当回事,洗洗就算。有时候垃圾袋里混着破玻璃、针头,一扎下去,血都能滴下来。
她从来没打过破伤风,更别说做什么病毒检测。她说:“那点小伤,忍一忍就过去了。”可偏偏这种小伤,最容易让病毒乘虚而入。
尤其是清理医疗垃圾或不明来源废弃物的工人,风险远高于常人。
第二处疏漏,是共享理发工具。几年前她图便宜,常去路边理发摊。一把剪刀、一个推子,来一个用一个,不消毒。她头皮干痒,常被剪出血口子,但也没多想。理完发就走,没留下心眼。
艾滋病病毒虽不易通过皮肤传播,但反复破损的头皮接触未消毒工具,风险并非零。尤其是有过口腔溃疡、头皮炎或皮肤病的人,血液微渗的情况比想象中多。不是吓人,是太多人不当回事。
第三处疏漏,是一次牙科处理。她说那年牙疼狠了,去个私人牙科店拔了牙。没打麻药,疼得直流泪。护士没换手套、器械也没封包,她看见了,但觉得“这么多年都这样,也没出过问题”。
牙科操作属于高风险操作,尤其是拔牙、刮牙、补牙这些涉及出血的操作。标准流程是一次性器械或高温消毒,但很多地方图省事,消毒做得不到位。她不是不懂,只是想:“不会那么巧吧?”
这事说到底,还是对“风险”的认识有偏差。很多人觉得艾滋病离自己远,觉得那是“不干净”的人才会得的病。可病毒不认人。不是你规矩,病毒就会客气。关键是有没有给它机会。
第四处疏漏,是一次输液。她帮邻居送老伴去输液,护士忙不过来,她自己接的针头。那是个社区小诊所,针头没拆包装,她没多想。扎进去几小时,液体滴完就走人。那年她刚好感冒发烧。
静脉操作是病毒最容易进入体内的通道。如果针头重复使用,哪怕只是一点点血液残留,都可能造成传播。在正规医疗机构,这种事几乎不会发生。但在一些小诊所、小卫生室,难说。
她不是特例。现实中,类似她这样的中老年人并不少。在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却还没有真正“病倒”的这段时间里,最容易忽略的,恰恰是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小细节。
有伤不包、有血不管、有痛忍着,这是很多人的习惯。不是怕花钱,是怕麻烦。觉得自己撑一撑就过去了,觉得“过去这么多年都没事”,觉得“我又不是乱来的人”,不会出事。
这种想法,听上去是乐观,其实是侥幸。病毒不会因为你正直就放过你。它只看有没有机会。机会藏在破损的皮肤、重复的针头、不洁的工具、疏忽的操作里,藏在你不以为意的地方。
有时候也不能全怪他们。信息不对称,让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卷入风险。比如她,得病后才知道,环卫工每年其实可以申请一次职业病筛查。
她从来没听说过,更没人告诉她什么时候查、去哪儿查。
她也不是不关心健康。她吃饭清淡,早睡早起,走路比年轻人还快。
可她从没做过一次系统体检,更别提筛查传染病了。她说:“我又不做坏事,怎么会得那种病?”可病从不挑人,只挑机会。
最怕的是,明明已经有症状,却还在自我解释。她眼花、失眠、低烧、体重下降,全都归结为“年纪大了”“干活累了”“没睡好”。
直到整个人虚得像张纸,才意识到不对,这时已经晚了。
她不是不坚强,而是太坚强了。太能忍、太能扛、太怕麻烦。很多人以为自己抗过去了,其实只是把问题压了下去。病毒不会因为你没查就消失,它只是等着,等免疫力再差一点,再下手。
年纪越大,越不能靠感觉判断身体。年轻时发个烧、流个鼻涕,扛一扛也就好了。
可五十岁之后,免疫系统不像以前那么灵了。有些病毒,不闹腾,但影响深。艾滋病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说现在药多了,好多病都能控制。是的,控制可以,但前提是早发现。像她这样,晚期才确诊,即使用了抗病毒药物,也只是拖延一下进程。免疫系统再不行,药也帮不了太多。
她走得不吵不闹。没有大病房、也没有仪器环绕。就是某天早上,呼吸变浅,眼睛闭上,再没睁开。
儿子说她最后几个月一直在问:“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其实她什么都没做错,只是没留神。
说到底,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我们这代人,太习惯把身体当工具。扛不住了才修,哪怕漏水了,也先拿胶布缠一缠。
可身体不是机器,修得好不如用得巧。有些伤,一旦进去了,就出不来了。
不是要大家都变得疑神疑鬼,而是该查的查、该防的防。不是恐吓,而是看清现实。健康从不是靠运气保的,是靠每一个不随便的细节撑起来的。
她的事,不是警示,而是提醒:别以为你不会遇上。
她的儿子后来在社区做志愿者,专门讲解传染病防护。他说:“不是为了妈妈不白走,是怕再有别人走得这么安静。”他讲得不多,但那天在台下的人,都听得很认真。
说这些,不是要你们害怕,而是想让你们知道,有些病,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而是因为你没当回事。今天的你,能从她的故事里学到一点,就不算白看这篇文章。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 2021年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暴露相关艾滋病风险评估与管理指南》. 2022年.
3. 《老年人常见传染病防控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年.
来源:经纬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