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外国语大学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时代使命。学校坚持以红岩精神铸魂育人,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外国语大学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时代使命。学校坚持以红岩精神铸魂育人,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
坚持立德树人,发挥红岩精神的教育引导功能。红岩精神所承载的高尚品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今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指引着广大青年为共产主义壮丽事业奋斗终身。学校采用课内课外、必修选修、线上线下等多渠道、多方式,将红岩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体系,通过传播历史故事、革命事迹和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将红岩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将红岩精神及其承载的历史作为新生开学必修第一课,邀请专家讲授红岩精神专题课。坚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联动多部门、多院系及学校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中,学校“学生之家”功能型特设党支部组织师生齐上沉浸式“红岩大思政课”;附属中学把课堂延伸到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中,开展历史、英语、戏剧文学等跨学科主题学习,组织学生用英语演绎江姐绣红旗的历史故事;附属小学开展“小萝卜头大课堂”和“小小红岩讲解员”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红岩精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让不同学段的学生深入了解红色历史,深刻理解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
同时,学校结合外语专业特点,开展多语种翻译和讲述红岩故事的活动,“寻找红岩发声人——川外学子话红岩”革命故事讲解等路演活动获得良好反响。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讲活演好红岩人物故事,助推红岩精神永放光芒》获得重庆市“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典型案例。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依托地处红岩精神发源地的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祭奠英烈、敬献花篮仪式,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白公馆、渣滓洞等革命旧址,通过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斗争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通过校园广播、舞台剧、电影赏析等形式,营造传承红岩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师生原创英语戏剧《江姐》,生动讲述了战火纷飞年代的亲情友情和家国情;组织学生参加红岩主题“红色剧本杀”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历史,深入感受革命者的坚强意志;“青春回答”诗歌朗诵活动吸引众多学生参加,声情并茂的朗诵让红岩精神掷地有声;“穿越时空的对话——写给红岩英烈的一封信”活动收获大批优秀作品,激励青年学子彰显青春风采,砥砺青春担当。
坚持价值引领,强化红岩精神的价值认同功能。红岩精神是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学校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既是践行“大思政课”理念,充分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积极探索,也是帮助大学生完善性格、塑造人格、锤炼品格的重要路径,对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强化大学生的报国志向具有积极意义。
情感认同是红岩精神传承的重要基础。身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广泛应用的数字时代,大学生在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如何巧妙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等多元化渠道进行红岩精神宣传,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红岩精神的情感认同,使其内化为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外化为学生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
学校积极探索传播红岩精神的新路径,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方面,学校将“价值塑造”与语言技能培养结合,通过“语言为基,价值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跨文化交流类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思政元素。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邀请红岩精神研究专家、革命后代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通过讲述红岩英烈的真实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情感共鸣。大力推动红岩精神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翻译、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岩故事展演活动、红岩剧本杀等红岩精神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红岩精神的力量。学校每年针对新入职的辅导员开设“红岩大课堂”,让辅导员沉浸式体验红岩精神,把红岩思政融入日常工作,砥砺铸魂育人的使命与担当。有序推动网络思政建设,利用四川外国语大学官微、校园网、短视频平台等网络平台,推送红岩精神相关的文章、视频和音频等内容,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学习红岩精神,增强情感认同。
坚持培根铸魂,增强红岩精神的凝心聚力功能。红岩精神铸就了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学校大力弘扬红岩精神,自觉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断书写青年学生新的精神史诗。学校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引领学生自觉融入社会,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力量与社会力量同频共振,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岩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更是凝心聚力的有效载体。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发挥红岩精神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凝心聚力功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学校党委坚持党建引领,高度重视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将其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打造“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通过主题党日、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志愿者服务等党建活动,引导党员教师和学生党员带头传承红岩精神,凝聚师生力量。学校成立“红岩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强化团队建设,组织学生参与红岩党史讲演团、红色研学活动等团队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帮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增强对红岩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广阳镇乡村学校少年宫、九龙坡区青少年之家、沙坪坝火车站……学校多语言志愿者走进赛会、走进乡村、走进学校、走进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青春奉献擦亮“红岩”本色。扩大国际交流,发挥学校独特的国际交流优势,通过中外学生“川外对话”、国际友人感知巴渝、国际文化节等形式,向国际学生传播红岩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红岩精神的认同,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