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衰竭性疾病的分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5 22:37 1

摘要:骨髓衰竭性疾病可根据病因、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进行多层次分类,涵盖先天遗传性缺陷、获得性损伤及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等多种类型。以下为系统性分类及各类别的主要疾病:

骨髓衰竭性疾病可根据病因、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进行多层次分类,涵盖先天遗传性缺陷、获得性损伤及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等多种类型。以下为系统性分类及各类别的主要疾病:

一、按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 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IBMFS)

- DNA修复缺陷:如范可尼贫血(FA),由FANC基因家族突变导致DNA交联修复障碍,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伴先天畸形。

- 端粒维持异常:如先天性角化不良(DC),因DKC1、TERC/TERT等基因突变致端粒缩短加速,骨髓衰竭常伴皮肤黏膜病变。

- 核糖体合成障碍:如Diamond-Blackfan贫血(DBA),核糖体蛋白基因(RPS19、RPL5等)突变导致红系造血选择性缺陷。

- 其他遗传缺陷: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BDS基因突变,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胰腺功能不全)、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CAMT,MPL基因突变)等。

2. 获得性骨髓衰竭

- 免疫介导损伤:

- 再生障碍性贫血(AA):T细胞异常活化攻击造血干细胞,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自身抗体或T细胞靶向红系祖细胞。

- 感染相关:如细小病毒B19抑制红系造血、HIV致全血减少。

- 药物/毒素诱发:化疗药物、苯、氯霉素等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

- 克隆性造血异常: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PIG-A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早期阶段。

3. 继发性骨髓衰竭

- 恶性肿瘤浸润:白血病、淋巴瘤或实体瘤转移占据骨髓腔。

- 代谢/内分泌疾病:严重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抑制造血。

- 慢性炎症或营养不良:长期感染、铁/维生素B12缺乏导致造血原料耗竭。

二、按血细胞减少类型分类

1. 全血细胞减少(三系减少)

- 典型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A)、范可尼贫血(FA)、晚期MDS。

- 特征:贫血、感染、出血症状并存,骨髓造血面积显著降低(如AA骨髓脂肪化)。

2. 单系或双系减少

- 红细胞系减少:Diamond-Blackfan贫血(DBA)、PRCA。

- 中性粒细胞减少: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Kostmann综合征)、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血小板减少: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CAMT)、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累及骨髓巨核细胞。

三、按病理生理机制分类

1. 造血干细胞内在缺陷

- 遗传性:FA、DC等基因突变直接损害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

- 获得性:AA中T细胞介导的干细胞凋亡、PNH的克隆性造血缺陷。

2. 骨髓微环境异常

- 间质细胞功能障碍:罕见疾病如骨髓纤维化早期,支持基质细胞分泌因子不足。

- 血管结构破坏:放射损伤或肿瘤浸润破坏骨髓血窦结构。

3. 免疫调控失衡

- 自身免疫攻击:AA、PRCA中T细胞或抗体靶向造血前体细胞。

- 炎症因子抑制:慢性感染或自身免疫病(如SLE)中TNF-α、IFN-γ抑制造血。

4. 无效造血

- 克隆性异常:MDS中病态造血导致血细胞成熟障碍。

- 代谢异常:巨幼细胞性贫血因DNA合成缺陷致前体细胞早期凋亡。

四、按疾病进展速度分类

1. 急性骨髓衰竭

- 病因:重型AA、化疗或辐射后急性损伤、感染(如肝炎相关AA)。

- 特点:起病急骤,数周内出现严重全血减少,需紧急干预。

2. 慢性骨髓衰竭

- 病因:慢性AA、MDS、遗传性疾病(如DC)缓慢进展。

- 特点:病程迁延数月到数年,依赖输血或生长因子维持。

五、特殊类型骨髓衰竭

1.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 机制:获得性PIG-A基因突变导致血细胞膜缺陷,补体介导溶血与骨髓衰竭并存。

- 特征:全血减少、血栓事件、晨起血红蛋白尿,流式细胞术检测CD55/CD59缺失。

2. 意义未明的克隆性血细胞减少(CCUS)

- 介于良性贫血与MDS之间:存在体细胞突变(如SF3B1、TET2)但未达MDS诊断标准,部分进展为骨髓衰竭或白血病。

#春季图文激励计划#总结

骨髓衰竭性疾病的分类需综合病因(遗传/获得)、病理机制(干细胞缺陷/免疫异常/微环境失调)、血细胞减少谱系及临床进程等多维度。遗传性疾病多与基因突变相关,获得性以免疫异常或环境暴露为主,而继发性常伴随全身性疾病。精准分类是制定个体化治疗(如移植、免疫抑制或靶向药物)的基础,同时需动态监测克隆演变(如PNH克隆、MDS转化)以调整管理策略。

来源:你的健康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