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无锡马拉松赛场一段普通跑友拍摄的短视频,掀起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舆论风暴,#董事长与女子跑马拉松被拍?公司澄清#这一话题迅速冲上热榜。视频中举止亲昵的男女被网友“深挖底细”,男方被指为某上市公司董事长。事件迅速发酵,公司急忙辟谣。随后#马拉松亲密事件拍摄者道
近日,无锡马拉松赛场一段普通跑友拍摄的短视频,掀起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舆论风暴,#董事长与女子跑马拉松被拍?公司澄清# 这一话题迅速冲上热榜。视频中举止亲昵的男女被网友“深挖底细”,男方被指为某上市公司董事长。事件迅速发酵,公司急忙辟谣。随后#马拉松亲密事件拍摄者道歉#话题更是攀升至热榜第二。这场全民围观的闹剧背后,隐藏着诸多法律风险和人性弱点,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普通人该如何避免“吃瓜变为踩雷”。
图片来自网页截图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觉得在公共场合拍摄视频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随意发表评论也无关紧要,但这其中其实暗藏法律风险。
对于拍摄者而言,镜头在某些情况下或许会变成伤人的“凶器”。在公共场合拍摄视频本身并不违法,然而一旦未经当事人许可就进行传播,尤其是引发了网络暴力,就极有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的肖像权与隐私权。如果视频中的人物因为网络暴力而遭受失业、精神损害等严重后果,拍摄者很可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并承担赔偿义务。在此次无锡马拉松事件中,拍摄者主动道歉,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也算是及时止损。
网友的“扒皮”行为,即通过车牌、衣着等信息进行人肉搜索并公开他人隐私,这实实在在违反了《民法典》对隐私权的保护规定。
此外,涉事公司在应对此类事件时也需格外谨慎。若为了保住股价谎称“非董事长”,就可能违反《证券法》中关于信息披露的规定,面临股民的集体诉讼;若公司所言属实却遭到网友恶意攻击,公司则有权起诉诽谤者维护自身权益。
图片来自该公司微信公众号截图
在这起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吃瓜群众打着“正义感”的旗号,却做出了伤害他人的行为。人肉搜索往往给人一种“正义幻觉”,让网友们自认为是在“替天行道”,可实际上这种行为伤人一千,自损八百,极有可能毁掉他人的生活。
当下,流量至上的观念盛行,很多拍摄者为了蹭取流量,不顾后果地拍摄和传播他人的隐私内容。从街头的随手拍摄到热搜的持续发酵,他们未曾考虑过自己的行为可能会毁掉一个家庭、一家企业。此次无锡马拉松事件中拍摄者的道歉,能否让那些追逐流量的人警醒,还是个未知数。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在面对热点事件时,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遇到热点事件,先做“侦探”,再做“法官”,不随意传播他人隐私,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等待真相水落石出。因为如果事件最终被证实是一场误会,当初骂得最凶的人很可能会成为被告,承担法律后果。
对于企业而言,在遇到危机公关时,真诚永远胜过套路。倘若此次事件中的当事人确为公司高管,与其撒谎激怒网友,不如坦诚回应,如“私事已处理,不影响公司运营”,这样或许更能平息舆论风波,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无锡马拉松事件看似荒诞,实则是网络时代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法律意识的薄弱、道德审判的肆意泛滥,以及流量饥渴的肆意横行。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让普通人从旁观者变成受害者。
吃瓜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要时刻牢记:你随手转发的视频,或许就是他人的人生;你盲目跟风敲下的辱骂,迟早会反弹回来,成为自己需要付出的代价。让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信息便利时,也能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来源:江西游子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