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着从里屋拎出一个面袋子,里面有掺和了野菜和地瓜老滕的玉米面,淑娴分了一半给叶子。“你拿回去先吃着,不够。我让你四哥想想办法。”
原创首发。本故事为虚构。文中配图系本人用AI原创。
感谢点赞,评论,转发,关注。
在淑娴的精打细算下,终于把漫长的冬天熬了过去,又要过年了。
这天淑娴正在做饭,叶子拿着布袋走了进来。“嫂子,你家里还有吃的吗,借我点面吧。”
淑娴停下手里的活,说“有。也没有太多了。你等会儿,我分点给你。”
说着从里屋拎出一个面袋子,里面有掺和了野菜和地瓜老滕的玉米面,淑娴分了一半给叶子。“你拿回去先吃着,不够。我让你四哥想想办法。”
叶子感激的拎起袋子回家了。
李兴安中午回来。拿着秋霞寄来的一封信。秋霞随着信寄来了20块钱。秋霞半年没来信了。寄来的这20块钱,在那个年代也算是大钱了。在生产队出工,一个工才几分钱,一年年底开支来20块钱的算是大户了。秋霞在信里嘱咐爹娘,不要再去为小妹的事伤心,要保重身体。这20块钱让全家买点好吃的,好好过个年。
淑娴把叶子来借面的事给他说了。淑娴接着说:“家里连点白面也没了。正月初一怎么也得吃顿饺子啊。这混合面也没多少了。过了年,这大长的春天可吃什么呀?”
李兴安听了,没有吱声。第二天他和队长李希远请了个假,说要赶个集。早早的推着小车,拿着两条布袋就赶集去了。
到了中午,李兴安推着两小袋面粉回来了。他用秋霞过年捎回来给他们过年的钱,花高价买了20斤白面,买了40斤玉米面。这还是他开驿站时认识的一个朋友领着他买的,别人花高价也买不到。
李兴安回到家,把白面分了两份,玉米面也分了两份。自己留一份,另一份给老五家送了过去。
回到家对淑娴说:“年前叶子借的那些面,也别要了。”
淑娴说:“我根本也没想要,就是给他们了。”
这个春节他们全家和老五家还是吃上了一顿白面包的饺子。在那个年月这是很奢侈的一件事。要知道很多家庭连饭也吃不饱。
过了春节,迎来了1959年的春天。春天来了万物生长,充满生机。又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但是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不是收获的季节,人们经过漫长的冬天,有的人家里的粮食也吃完了,春天又没的吃了。田里有点野菜,刚出个头就让人们给挖走了。人们饥肠辘辘的过着日子。
人们没粮食了,队长李希远和保管李兴安看在眼里,他们商量把几个地瓜窖子里的地瓜,除了留种,剩下的拿上来都分了,以解现在的饥荒。
这一天李兴安,领着人开始把窖子里的地瓜,往上拿,拿上来,过过秤给大家分了。在拿到第三个窖子时,李兴安打算把这个窖子的地瓜少拿点,剩下的留种育苗。
本来是村里一个叫喜子的年轻人想下去。李兴安是保管,他没让喜子下去。他想自己下去看看窖子里有多少地瓜,自己觉定拿上多少,留够种子,自己心里好有数。
北方胶东地区的地瓜窖子,就是挖的旱井,上面口小,下面肚大,里面很宽敞。地瓜放下下面,用沙子埋着,保存好了,冬天冻不了,也坏不了。
他把绳子系在腰间,就踩着窖子两边的脚窝下了地瓜窖。他下到了底。上面的人听到他喊了一声:“下面塌窖了。”接着就没了声音。
上面有喜子和几个妇女,喜子年轻没有经验,几个妇女也不懂得。满叔在给地瓜过秤计数。队长李希远刚刚有事让人叫走了。
满叔过了会秤,听见喜子喊:“四叔,你在下面弄好了没?”
井下没有声音,就走了过来,问喜子,什么情况?
喜子说:“四叔说塌窖子了,他下去一段时间了。”
满叔一听,变了脸色,连忙大喊:“快!快!快!快往上拽绳子。”
喜子一愣,反应过来,连忙往上使劲拽绳子,大伙也反应过来,都帮忙拽绳子,一会把脸色青紫奄奄一息的李兴安拽了上来。
拽上来放在地上,满叔喊着:“快!快!给他把衣服扣子解开。给他缓气。”
没等人们把扣子解开,李兴安眼睛翻了翻,头耷拉了下去,没了气。
原来这个地瓜窖子漏下去了雨水,塌了窖子,里面有些的地瓜烂了,李兴安下去看着塌了的窖子,想马上上去来。但是他想到这一窖子的地瓜是人们春天的口粮和队里一年的种子。他想自己在下面坚持一会应该不太要紧,就想把烂地瓜往一边捡出来,再上去,结果坏了的地瓜放出的有毒气体,让他一会就昏迷了,如果上面有个有经验的人,早点拉绳子把他拉上来,还能活命,但是喜子年轻不懂这些,等拉上来就晚了。
这天队里没啥活,淑娴没有上工,正在河里洗衣服。三哥家的铜柱跑了过来。边跑边喊:“四婶,四婶,快,快,四叔,四叔出事了。”
淑娴一听扔下正在洗的衣服,问铜柱:“你四叔怎么了?”
铜柱哭着说:“四婶,四叔他去世了。”
淑娴头一晕说:“铜柱,你说什么?“
铜柱哭出了声:“四叔下窖子下的死了。”
淑娴只觉得眼前一晃差点摔倒。她什么也不顾的快速的挪着小脚,跑到了李兴安躺着的地瓜窖子前。
李兴安已经被人们抬到了一个平坦的地方。立春在附近的地里干活,听说李兴安出事了,也跑了过来。
淑娴看到地上躺着的李兴安,眼前一黑昏死了过去。等她醒来。大牛二牛已经被人从学校里叫来了,正爬在父亲的身上哭。三哥李兴平,老五李兴田,金锁,铁柱,铜柱,银柱,还有叶子都在跟前流泪。过了一会铁石和雯儿也来了。
淑娴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喊着:“老头子啊,你扔下我们娘三,不管我们了。你走了,可让我们孤儿寡母的怎么过啊?”
她哭的撕心裂肺,混天黑地。可是她再哭,她的丈夫也哭不回来了。
淑娴也不知道是怎么回家的。她哭的完全神不守舍。大牛见母亲倒了架子,就做了饭,叫母亲起来吃饭。淑娴一口饭也咽不下。
大牛二牛见母亲不吃饭,抱着母亲放声大哭:“娘,爹没了,你再倒下,让我们兄弟俩个可怎么办啊。你起来吃点饭吧。”
淑娴看着两个儿子,强打精神,爬了起来。但是她一口饭也咽不下。
弟兄们还有立春和村里的乡亲们帮忙把李兴安的尸体抬回了家。听到四哥的死讯,小姑子玲儿和丈夫何志强,领着孩子也都来了。三哥打听着给老四买了口棺材,兄弟姊妹们帮着把李兴安安葬了。
老五李兴田在四哥李兴安去世的当天给在牡丹江的大姐发了个电报,告诉大姐,他四哥去世了。大牛也给新疆的姐姐秋霞发去了电报,告诉姐姐爹没了。
强撑着举行完葬礼,袁淑娴就病倒了。她的天塌了。
自从结婚以来,家里的日子一直是丈夫李兴安支撑着,家里的大事小情也都是他。袁淑娴只忙活家里做饭洗衣,养孩子看孩子这些事。外面的事赚钱的事袁淑娴从来没有操过心。丈夫也不用她操心。现在他一下子撒手走了。淑娴的心被掏空了。剩下她一个妇人还有两个没有不太成人的孩子,可怎么过啊!
大姐杏儿和姐夫大成四天后从东北牡丹江赶了回来。老四李兴安曾经是家里的顶梁柱。大姐在这些兄弟姊妹中十分重视的就是老四。现在他去世了。她很难过。
她看着家里两个还没成人的孩子,再看看病倒了的淑娴。提出了要带二牛去东北。带出去干学徒。
秋霞收到电报没有赶回家,孩子太小,从新疆回家要走半月,并且路上要导几趟车。来回光路上就要走20多天。孙长剑工作忙走不开,秋霞晕车孩子又小,没法回来。秋霞就回了个电报说:以知情,工作忙,暂时回不了家。过了段时间捎了一封信,又寄了15块钱回家。
袁淑娴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每天流泪哭的头昏昏的。她也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大姐既然提出要带二牛出去,就让他跟着大姑子出去吧。
这一年大牛刚刚17虚岁,二牛14虚岁。大牛这年夏天高小毕业,二牛这年夏天升5年级,刚刚上了三年半小学。
就这样大姑子在家住了两天,就带着二牛去了东北。
走的那天二牛眼泪汪汪的看着淑娴,眼睛里有很多不情愿和不舍。但是怕惹母亲生气,他还是听话的跟着大姑走了。
二牛个子矮小,看着像个小孩,拎哒拎哒的跟着大姑子和大姑女婿后面走的身影,淑娴一阵阵的心酸。眼泪止不住又留了出来。
大牛哭着对母亲说:“娘,不让弟弟走行吗?我不上学了。我下来挣工分,养活你们俩。”
二牛还是跟着大姑走了。家里只剩下大牛和娘两个人了。大牛已经懂事了,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他挺起了家里所有力气活。他商量娘,要不上学了,下生产队干活。
还有几个月就高小毕业了。淑娴决定让他读完。坚持下这几个月。
这一年春天遇到了多年难遇的大旱,旱灾让生产队的麦子减了产。本来就少粮食,这次人们就更没吃的了。大牛正是步入青年期,正是能吃的时候,淑娴就把粮食省给大牛吃,自己少吃点。就这样,大牛也吃不饱饭,每天也只是吃个半饱。他吃不饱饭就明显的瘦了下来。
在他快毕业的前一个月,上面下来征兵了。这是好事,村里很多青年都报了名。大牛也想去当兵,因为有人说当了兵,不仅在队伍里学习技术,还能吃上饱饭。在家挨饿的日子,他实在不好受。他想找条出路。
他也报了名,回家和母亲说他要去当兵。淑娴一下子保住了大牛的腿,哭了出来:“孩子啊,你可不能丢下我出去啊。你爹不在了,你姐在新疆,你弟去了东北,你再出去当兵,我可怎么过啊,我这个小脚,连水也挑不回来啊。”
大牛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母亲说的是啊,他只想他自己了。他去参军,母亲可怎么办啊!她一个人在家怎么过啊!况且母亲还在生病。
大牛当天撤回了报名,死心塌地的在生产队种地干活了。
淑娴有生以来第一次自私了一回,拉回大儿子,让大儿子在家种了一辈子地,当了一辈子农民。多年后,淑娴曾多次对她的孙子孙女们说她的亏欠:“你爸都是为了我才在农村干了一辈子活的。是我连累了你爸爸。要不你爸也不会在家下庄稼地的。”
高小毕业,同学李正义和徐全都上了中学。按大牛的成绩完全可以考上中学。但是父亲这一去世。他不能继续读书了。
多年后李正义和徐全都当了教师。李正义开始当初中老师,后来调在县里高中当教师,后来又去了教育局。徐全则是当了一辈子初中教师。
大牛到生产队成了一名青年劳力。大牛有力气,脏活累活都不在话下。每天下工后给母亲把该分的东西拿回家。回家再把水缸给母亲挑满水。把烧火草给母亲抱回家。
淑娴自从丈夫李兴安去世,身体就不好了,三日两头生病,由于挨饿,省粮食给大牛吃,把胃给饿坏了,一直烧心胃疼。经常吃药。所以从丈夫去世后淑娴就没有去生产队干过活,只是拖着病身子勉强在家洗衣做饭。都是大牛一个人挣工分。大牛有力气能干,每天挣的都是全勤十工分。可是在那个年月,挣再多的工分,也是缺粮食吃啊。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很多人,都经历了挨饿的滋味。
来源:梅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