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过去,农民手里多了啥,兜里少了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3:07 1

摘要:四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一个娃能长大成家,一块地能换好几茬庄稼,一个国家能从“凭票买米”走到“手机点菜”。这四十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而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里,农民,这个占中国人口大头的群体,到底得到了什么?又悄悄丢掉了什么?

四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一个娃能长大成家,一块地能换好几茬庄稼,一个国家能从“凭票买米”走到“手机点菜”。这四十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而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里,农民,这个占中国人口大头的群体,到底得到了什么?又悄悄丢掉了什么?

先说得到的,实实在在。

最直观的,是路通了。以前村里下雨一脚泥,赶集要走十里地,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三轮车、小轿车都能开进院。快递能送到村口,连山沟里的老人也能在网上买药、买衣服。

种地也不再全靠天吃饭。机械化普及了,播种机、收割机一响,一人能管上百亩地。以前一家人忙半年,现在两口子种百亩地,还能腾出手做点副业。不少地方搞起合作社,统一买种子、统一种、统一卖,价格稳了,收入也稳了。

更重要的是,选择多了。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命,现在年轻人不想种地,可以进城打工。建筑工地、外卖骑手、工厂流水线,哪都能挣到钱。不少人靠打工在县城买了房,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多了。

还有政策红利。农业补贴年年发,种粮有补贴,买农机有补贴,连厕所改造都有钱拿。新农合让看病不再“小病扛、大病等”,一场大病不至于让全家返贫。农村低保、五保户也有兜底保障。

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得到”。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得到的同时,也有些东西,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比如,人少了。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往外走,一去不回。曾经热热闹闹的村子,现在冷清得像放假后的学校。红白喜事都凑不齐人帮忙,过年放个炮仗都没几个小孩跑出来。

地也没以前金贵了。虽然政策不让撂荒,但很多人宁愿地荒着也不种。为啥?种一亩地,刨去成本,挣不了几百块,还不如去城里干两天零工。更关键的是,地分得太碎,东一块西一块,种起来费劲,机械化难推进。

还有,村里的“熟人社会”正在瓦解。以前谁家吵架,邻居都来劝;谁家有事,全村帮忙。现在人情淡了,见面点头,背后不熟。盖个房都得谈钱,亲戚之间也讲“工钱”。

更深层的,是身份的模糊。很多农民在城里打工十年二十年,孩子在城里上学,但他们还是“农村户口”。医保在农村,孩子上学在城里受限,买房要交高额首付。他们既不是城里人,也不完全是农民。成了“夹心层”。

还有一点很少人提:话语权弱了。城市搞规划,修地铁、建商场,媒体天天报。农村修条路、改个水,没人关注。农民的声音,常常被淹没在“发展大局”里。种什么、怎么种,很多时候是上面定,下面干,缺乏参与感。

当然,不是说倒退了。整体肯定是进步的。但进步中也有代价,就像一个人长高了,衣服就得换,旧鞋就穿不进去了。

这四十年,农民得到了便利、收入、选择权,也失去了人口、地力、人情味和归属感。

有人会说:这是发展的必然,别矫情。没错,时代往前走,不可能什么都留住。但问题是,能不能在前进的同时,把那些不该丢的,尽量捡起来?

比如,能不能让种地更有奔头?不是靠补贴,而是靠价格合理、销路畅通、规模经营。让年轻人觉得,回村种地也能体面生活。

能不能让留守老人不孤单?建个活动中心,搞个互助养老,哪怕有个小广场跳跳舞,也能暖人心。

能不能让进城农民真落地?户口、教育、医疗逐步打通,别让他们在城市拼了半辈子,还是“外来户”。

还有,能不能让农村也有发言权?搞规划时听听村民意见,推政策时考虑实际需求,别总“一刀切”。

这些不是奢望,而是让发展更均衡、更可持续的关键。

四十年过去了,农民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用汗水撑起了中国的饭碗,也该在时代的列车上,坐得更稳当些。

最后留个话头:你老家还在农村吗?这些年,村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你觉得农民最该得到的,是什么?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想想。

来源:柒乐多养生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