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坐车时的颠簸感很敏感的朋友们,来举个手看看有多少。是不是一上车就下意识找塑料袋,过个减速带能把胃里的早饭颠出来,连开半小时车都得提前吃晕车药?家里备的晕车药、晕车贴,不说一抽屉也得有小半盒。说多了都是泪,晕车这事儿,妥妥的就是出行路上的隐形枷锁啊!
对坐车时的颠簸感很敏感的朋友们,来举个手看看有多少。是不是一上车就下意识找塑料袋,过个减速带能把胃里的早饭颠出来,连开半小时车都得提前吃晕车药?家里备的晕车药、晕车贴,不说一抽屉也得有小半盒。说多了都是泪,晕车这事儿,妥妥的就是出行路上的隐形枷锁啊!
但前几天智界发布的R7、S7焕新版本,推出了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功能,“晕车舒缓2.0”。光看官方数据就很能打,起步舒适度提高60%,刹停舒适度提高90%,转弯侧倾感明显减少,舒适度提高20%。直白点说,就是起步不猛窜,刹车不点头,转弯不晃悠。这不就是晕车星人梦寐以求的平稳体验吗?
华为乾崑的HUAWEI XMC数字底盘引擎的思路跟传统汽车完全不一样。以前的车,悬架、刹车、动力系统就像各扫门前雪,遇到复杂路况总有点手忙脚乱。比如刹车时,制动系统使劲减速,悬架还没反应过来,车身就“哐当”一下点头。转弯时,转向系统忙活半天,悬架跟不上节奏,侧倾自然就大了。
而HUAWEI XMC则是通过全域融合架构,把车身、电机、悬架、制动这些部件全连起来,控制处理能力提升10倍,协同控制器件数是传统系统的5倍。更绝的是通信速度,它居然用了千兆以太通信和华为独创的 ASN 车辆切片网络,指令从发出到执行居然不到1ms,比人眨眼睛还快。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车子能像预判大师一样,提前应对各种路况。
举个具体例子说吧,过减速带时,普通车是硬刚,轮子先撞上,悬架再被动压缩,车身跟着颠。但搭载HUAWEI XMC的车,ADS辅助驾驶系统会先看清楚减速带的高度和间距,数据瞬间传给HUAWEI XMC。接着,时空智能悬架网络立刻算好策略,让悬架提前绷紧肌肉,接触减速带时再轻轻卸力,就像用手托着杯子过颠簸路,车身几乎没什么起伏。
加减速时的体验更明显。传统车踩油门,动力输出像“猛推一把”,车身猛地抬头。松油门又像“被拽一下”,顿挫感能让人头晕。HUAWEI XMC的三维自适应扭矩控制会细腻调整动力,把顿挫压到最低,同时还会让制动和悬架配合,加速时悬架稍微硬一点稳住车身,刹车时提前调整阻尼减少点头。这种“全身协调”,正是“晕车舒缓2.0”的核心底气。
还有转弯场景,HUAWEI XMC的全维协同控制模型(XYZ)会让外侧悬架硬一点、内侧软一点,同时微调动力输出,就像人走路转弯时自然调整重心,车身倾斜度减少。对容易晕车的人来说,这种“不晃悠”的感觉,才是最贴心的设计和体验。
硬件和软件的配合也非常关键。HUAWEI XMC用了五合一车控模组,实现 Chip芯片级融合,汽车圈里那绝对算是独一份的存在了。软件上搞了代码白盒化和软硬解耦,让控制逻辑更透明,协同更顺畅。
还有很多车友关心的OTA升级能力,控制算法还能不断优化,说不定过段时间,“晕车舒缓3.0”就来了,这种越开越舒适的进化感,正是智能汽车的魅力所在。
当然了,目前这些还都是发布会上的信息,咱们还没机会实际体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本次成都车展实地体验看看。但单从技术逻辑来看,HUAWEI XMC确实戳中了晕车族的痛点,不是靠“把车调软”这种简单思路,而是用数字智能重构了底盘控制逻辑。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科技进步的意义,不就是让出行更轻松吗?有了“晕车舒缓2.0”功能,那以后带老人孩子出门,终于不用备着晕车药和塑料袋了。希望这种“平稳感”,能早日走进更多人的日常出行里。
来源:科技二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