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时有这3种习惯的人,关系再好也要远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12:02 1

摘要:极度自恋的人对其他人的评价更倾向于轻蔑,给外界的反馈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充满打压的。这时无论外界给他什么反馈,他都会认为,你别有用心,你肯定有其他企图,要么是想利用他,要么是想坑他。总之别人都是坏人或蠢人,只有他自己最棒。

文/知予

极度自恋的人对其他人的评价更倾向于轻蔑,给外界的反馈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充满打压的。这时无论外界给他什么反馈,他都会认为,你别有用心,你肯定有其他企图,要么是想利用他,要么是想坑他。总之别人都是坏人或蠢人,只有他自己最棒。

——陌 川,《读者》(校园版)2024年第10期

卡耐基曾说:“想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深以为然。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时并不需要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双方的信息互通,力求达到同频共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在聊天时,习惯性地表现出令人不适的行为,破坏沟通的和谐。

这些行为,乍看之下可能微不足道,但长期下来,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情绪,甚至动摇你的自信。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如果遇到聊天时有以下三种习惯的人,无论关系多好,也要远离,以保护自己的能量场,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内耗。

习惯性打断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

打断他人说话,无异于劫掠他的思想。

但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不明其中深意,聊天时习惯打断别人、表现自己。

天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在哥廷根大学深造期间,师从著名的物理学家马克斯·波恩。

按常理来说,学生理应尊重师长,耐心聆听教诲。

奥本海默却屡屡在课堂上打断导师发言,表达自己对学术的理解。

对于奥本海默略显冒失的行为,波恩教授表现出了宽容的态度,表示欢迎大家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其他同学却并不认同,他们认为求学深造的目的,并非听一个同学高谈阔论,而是聆听波恩教授的真知灼见,学到真本事。

于是,其他学生联名给老师写了一封请愿书,希望奥本海默能有所收敛,这才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所不妥。

奥本海默的才华毋庸置疑,但习惯性打断他人发言的举动,却难免让人心生厌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正如《论语·季氏》中所说: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打断别人说话,表面上是破坏了交流节奏,实则暗含对他人的轻视与不尊重。

长此以往,这种行为不仅令人不适,还会在人际关系中埋下隐患,消减彼此的信任。

无独有偶,作家格非在他的小说中也曾刻画过一个类似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了这种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位大学生平时是个多话之人,到了上课时,更是酷爱以打断老师讲课为乐。

一次,老师讲到神话故事中张果老的特征是倒骑毛驴。

这名学生突然“啪”地就站了起来,问老师张果老到底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

老师回答是朝前走,学生又插嘴道:“倒骑毛驴,怎么能说往前走呢?”

还有一次,老师讲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赞叹“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一句妙笔。

没等老师讲完,学生又来横插一脚:“鹅和鸭差不多,为何偏偏说鸭先知?”

对学生而言,无非是想借助这样的方式以获取更多存在感。

可到了听者耳中,却只会变成故意的挑衅与不敬。

那一刻,突然理解了一句话:“我们得到知识的途径是聆听,而不是说话。”

聊天中的过度表现,有时只会让拉远与朋友之间的距离,甚至招致决裂。

学会倾听、理解他人,能够让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能链接更深厚的关系。

图片由AI生成

习惯性否定

苏格拉底曾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承认认知的局限,才是成就自己的大智慧。

急于否定他人,不仅会让别人排斥,也暴露了本身的不自信。

如同《论语》中记载的“三季人”的故事:

一次,子贡与客人争辩一年到底是三季还是四季时,孔子出人意料地支持“三季”的说法。

待客人满意离去,孔子才同他解释:

生命短暂的人不会经历冬季,春生秋亡,无法理解一年有四季。

认知局限所带来的争论,往往是无效的。

就像有人站在高楼,眼里处处是风景;

而身处平地的人,眼里都是生活的琐碎。

曾看到过这样一条帖子:

楼主阿罗曾就职于一家工作环境优越的外企,却在日复一日的否定中痛苦不堪。

小到一张纸上钉子的位置,大到工作核心的总结,都被人全盘否定。

阿罗慢慢从一个活力四射的姑娘,逐渐变成满身班味的“职场牛马”。

后来,她才意识到,消极与压抑的工作环境,正在消磨她的能量。

她选择换一家公司重新开始,却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那一刻,才理解了一句老话:“人人都渴望被重视。”

当一个人长期与给予负面反馈的人交往,不仅容易降低自我认同,也会让彼此关系疏远。

肯定的表达,合适的语气,给对方正向的对应,才是双方友好链接的关键。

只有在相互支持与理解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迎接人生的每一个挑战。

图片由AI生成

习惯性贬低

《自卑与超越》中有这样一句话:

“贬低是自卑的镜子,照出的不是他人的缺陷,而是自我的裂缝。”

你越是贬低别人,越轻易暴露出自己的局限和无知。

身边曾有位前同事,总不分场合喜欢嘲讽别人取乐,明明伤害了对方,却丝毫没有察觉。

别人好友聚会打卡网红餐厅发朋友圈,他评论说:“俗气,这都好意思发出来。”

茶间休息,他当众开玩笑引起别人不愉快,他反而责怪说:“不就是开个玩笑吗?你真是小家子气,一点肚量都没有。”

有人买了新书,分享读书心得,他就说“呦,又装文艺青年哪…….”

起初大家都谦让他,他却拿别人的迁就当台阶更加肆无忌惮,甚至还拿领导开玩笑消遣。

结果,同事没有一个愿意和他处事合作,领导最终辞了他。

将贬低他人作为一种习惯,有时并不会让自己得到任何好处,反而会让自己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

学者吴宓曾在《吴宓日记》中分享过一件事:

一次,他应邀去叶公超家吃饭,女主人袁永熹很用心地做了一大桌菜。

没想到,饭桌上叶公超却当众贬斥袁永熹:

“你作为家庭主妇,连简单的饭菜都做不好。

如此难吃的食物还拿出来招呼客人,太让我失望了!”

说完他还不解气,当着客人的面,把手边的盘子砸到了地上。

吴宓怎么也没有想到,在外温文尔雅的叶公超,在家里竟然是这个样子。

于是他也没了吃饭的兴致,连忙起身说我家中有事,便匆匆离开了。

而这,还不是叶公超第一次当众让袁永熹下不来台,平日里,他总是一点小错,便不分场合地谩骂袁永熹。

袁永熹被他的无理谩骂伤得彻底,忍无可忍之下,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和一双儿女去了美国。

之后,他们分居40年,叶公超逝世,袁永熹也没有回来,只是送来了一副挽联。

那一瞬间,才明白了一句话:“一个人越缺少什么,就会越强调什么。”

只有内心荒芜的人,才会想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取优越感。

与其和贬低你的人交流,来消耗自己的能量,阻碍你的成长。

倒不如与能够看到你的闪光点、鼓励你成为更好的人同行。

把时间和精力留给那些真正爱你、支持你的人。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