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防艾,中国大学生艾滋病目前的形势和防控指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12:04 1

摘要:然而,在大学校园这片充满青春活力与梦想的净土上,一个严峻且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正悄然潜伏 —— 艾滋病。

九月,正值开学之际。大学新生们怀揣着憧憬,正式开启了他们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

然而,在大学校园这片充满青春活力与梦想的净土上,一个严峻且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正悄然潜伏 —— 艾滋病。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艾滋病的感染形势愈发引人关注,给学生的健康乃至未来都蒙上了阴影。身为医生,今天就和大家详细聊聊全国大学生艾滋病目前的形势以及防控措施。

一、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现状:数据背后的警示

根据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生殖健康蓝皮书》,一组组数据触目惊心。

2020 年至 2023 年,新报告青年学生病例分别为 2977 人、3677 人、2733 人、3010 人,四年间共报告 12397 人,男女比例为 33.9 比 1,平均年龄 19.9 岁。

2023 年共报告 15-24 岁青年学生病例 3010 例,其中同性性传播占 84.7%,异性性传播占 14.0%。

并且,近年来报告 15-17 岁的青年学生病例均在 400 例以上,艾滋病感染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深圳疾控中心曾披露,最小一例感染者尚不足 13 岁。

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程峰曾表示:“青年学生感染的快速上升势头虽已得到遏制,近 5 年来基本控制在每年 3000 出头的水平,但目前的感染人数仍不可小觑。每年新增 3000 人,4 年大学期间就是 1.2 万人,校园艾滋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二、感染途径剖析:高危行为成 “元凶”

(一)性传播为主,同性性行为风险突出

在大学生艾滋病感染途径中,性传播占据主导地位。

其中,男男同性性行为传播比例高达 70% 以上。这主要是因为直肠黏膜相较于阴道黏膜更脆弱,在性行为过程中更容易破损,使得病毒更易进入血液。

同时,部分大学生在同性性行为中,安全套的使用率较低,甚至因缺乏相关知识和意识,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

加之受社会观念、家庭因素等影响,一些同性性取向的大学生在寻求伴侣时,多通过较为隐蔽的渠道,对伴侣的健康状况难以全面了解,进一步增加了感染风险。

(二)网络社交 “约炮”,危险悄然逼近

互联网时代,各类交友 APP 让大学生更容易结识陌生人。

据统计,在上海、长沙、西安、南昌、南京、北京等大学聚集的城市,艾滋病感染学生约 60% 存在网络社交平台交友行为。

虚拟网络中,对方的真实身份和健康状况难以辨别,部分心怀不轨之人趁机传播病毒。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交友过程中,追求新鲜刺激,频繁更换性伴侣,却未意识到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

例如,2022年,北京某高校一位男大学生通过社交软件结识陌生网友,在未做好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发生高危性行为,不久后便被确诊感染艾滋病。

(三)毒品与酒精 “助攻”,理性防线崩塌

在聚会、酒吧等场合,酒精或新型毒品如 “笑气”“Rush” 等的使用,常常导致大学生判断力下降。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更容易陷入无保护性行为或多人性行为中。

此外,吸食毒品后共用针具,也是 HIV 传播的高危途径。曾经有一名 19 岁的大二男生,和同学到酒吧喝酒唱歌,喝醉后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屁股痛且出血,一个月后复诊检测发现 HIV 阳性。

三、大学生艾滋病防控难点:认知、观念与环境之困

(一)性教育缺失,知识储备不足

尽管时代在发展,但性教育在许多学校和家庭中仍然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话题。

多数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主要依赖网络,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难以保证。

学校的性教育课程往往流于形式,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高危行为的危害。

家庭中,父母因传统观念难以启齿与孩子谈论性话题,导致大学生在性健康知识方面存在严重欠缺,在面对性冲动和诱惑时,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来保护自己。

(二)观念开放与责任意识失衡

随着社会观念逐渐开放,约 60% 至 80% 的大学生接受婚前性行为和拥有多名性伴侣。

然而,与之不匹配的是,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对性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缺乏充分认识。

他们在享受性自由的同时,忽视了对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未将预防艾滋病作为性行为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使得自身暴露在感染风险之下。

(三)校园防控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高校对艾滋病防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有一些防控措施,但执行不力。

例如,教育部联合卫健委推出的《艾滋病、性与健康》课程,自 2016 年起供全国高校免费使用,我国约有 11 个省份的 52 所高校设立了 HIV 检测试剂自动售卖机,然而,许多学校并未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有的学校未将艾滋病综合防治教育有效纳入中学教育,课程和课时落实不到位。学校缺乏系统的防控机制,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以及检测咨询服务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防艾支持。

四、多管齐下:构筑校园防艾坚固防线

(一)强化学校教育,补齐知识短板

学校应将性教育纳入正式课程体系,增加课时,邀请专业医生、疾控人员等授课。

通过案例分析、互动体验、专题讲座等多元化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正确对待性行为,掌握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等。

例如,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性教育专业素养,确保教育质量。

(二)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社交环境

互联网平台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交友软件的监管。通过技术手段过滤不良信息,限制高危交友行为,对传播涉性、涉毒以及可能诱导高危行为的信息进行严格筛查和处理。

建立健全用户身份认证机制,提高网络交友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减少大学生在网络交友中遭遇危险的可能性。

(三)完善检测与咨询服务,消除恐惧心理

高校应在校园内合理设置 HIV 检测点,提供免费、匿名的检测服务,并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学生对检测的恐惧和排斥心理。

同时,开设心理咨询热线或面对面咨询服务,由专业人员为学生解答关于艾滋病的疑惑,提供心理支持。

对于检测出感染艾滋病的学生,要给予关怀和帮助,引导其积极治疗,避免因歧视等因素导致学生隐瞒病情,造成进一步传播。

(四)营造良好氛围,消除社会歧视

全社会要共同努力,营造理解、包容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良好氛围。

学校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艾滋病,消除对感染者的歧视。鼓励艾滋病感染者勇敢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回归正常生活。

家庭在防艾过程中也不能缺位,家长应摒弃传统观念,主动与孩子沟通性话题,给予正确引导,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艾滋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每一位大学生都应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珍惜自己的身体,避免高危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艾滋病在校园中的传播,让青春在健康的轨道上绽放光彩。

来源:石膏外固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