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课堂:山西大学开展通识游学课程探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1:35 1

摘要:当8门游学课程同时在三晋大地铺开——从长城烽燧到盐湖畦田,从《山海经》秘境到红色木刻刀锋——一场关于山西大学对教育本质的探索正在黄土高原上悄然发生。在这里,课堂没有围墙,文明现场成为讲台,多学科视角碰撞出思想的星火。

盛夏,热浪翻滚。山西大学一群年轻的身影,正背起行囊,目光越过熟悉的校园,投向远方雄浑的轮廓:那是黄河奔涌的九曲回肠,是长城蜿蜒的巨龙脊梁。

当8门游学课程同时在三晋大地铺开——从长城烽燧到盐湖畦田,从《山海经》秘境到红色木刻刀锋——一场关于山西大学对教育本质的探索正在黄土高原上悄然发生。在这里,课堂没有围墙,文明现场成为讲台,多学科视角碰撞出思想的星火。

近年来,山西大学通识游学课程以其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2025年,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展,增至 8门,涵盖人文历史、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多个通识领域。这些课程延续了“走出教室、融入现场”的理念,依托山西省丰富的区域特色资源,有平遥古城的晋商文化、五台山的佛教艺术、黄花产业园、黄河沿线生态景观等。课程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们搭建起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文化魅力,在实践中汲取成长力量。

大地课堂的生命质感

山西长城的边塞现场,忻州市长城学会会长杨峻峰手持一根竹竿,在墙上悬挂的大幅地图上细细勾勒着长城的走向,他的方言里满是对长城的敬意。“我打小在长城脚下长大,听老辈子讲长城故事,这一研究,就研究了二十多年,长城在我心中是无可替代的。”他侧过头,眼神发亮地望向学生们。满墙的长城照片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芒,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展开——这便是“从边墙到世界遗产:山西长城文明解码”游学课的现场教学场景。

山西省运城市三益书院内,青年学子们仰望浩瀚的星空,七位同学化身为北斗七星,在“传统文化与多维创新艺术表达——解读《山海经》中的山西神话”课程老师的指引下精准站位,以身体丈量宇宙的尺度。2024级数学与统计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杨尊昊动情地说:“当我脚踏厚土,仰望那与我‘扮演’之星遥遥相映的北斗时,一种与自然、与历史交汇的强烈情感奔涌而至——敬畏、感动、对先民智慧的无限崇拜。那一刻,我仿佛穿越千年,与他们共沐同一片星光,共踏同一方大地。”

在垣曲县曙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振宇的讲述中,串联起造人、补天、掌大地的宇宙观,实现了女娲神话体系的三重演进。鲁迅艺术学校下北漳旧址王松苗馆长以当天的实地探访为契机,将从革命旧址中汲取的历史感悟,巧妙地转化为一场关于当代青年使命与担当的深度对话。在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实验室中,青年学子将新鲜采集到的盐湖水样本放于生物显微镜片之下,凝视这些“微小生命”,探寻运城“七彩盐湖”中的生态奥秘。

山西大学通识游学课程建立了“校本部(理论奠基)—实践基地(技能淬炼)—文化现场(认知升华)”三级空间链,将三晋大地转化为无边界课堂。推行“双导师现场教学法”,每门课配备学术导师+行业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搭建“校-地-企-民”合作机制,组建了由外聘教师、研究生、各地专家为团队的授课组,通过校地合作渠道,与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等建立联系,对接博物馆、研究会、非遗工坊、乡村合作社等,确保每条线路具备足够的学术深度、每个参访点有充分代表性。

交流打破学科壁垒

跨专业融合是课程的另一重亮色。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指导老师有意将不同专业学员编入一组,促使大家以“非专业视角”重新审视熟悉的领域。

“晋脉代码:山西文化计算之美探寻”小组研讨时,学生们结合专业背景与实地考察心得,围绕山西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民族融合等主题深入交流。不同专业学员各展所长: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细致分析古建筑周边生态,提出用生物防治技术保护木质结构的具体方案,翔实构想了从虫害天敌引入到微生物环境调节方法,大数据与数据科学专业李政韬在屏幕上展示了他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的古建年代变迁图谱。

“踏迹乡土:地域文化解码与乡村振兴探索”研学课程为平衡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需求,打破单一学科局限,通过“多维能力适配器”机制,根据游学成员跨学院、跨专业的特点,构建基础层-专业层-协作层为一体的“金字塔式任务分层体系”。鼓励学生针对游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多元解读,不同专业的成员通过讨论,使文理学科的思维观念相互融合,形成以专业视角贯穿始终,多学科融会贯通的课程知识体系。

“山西传统造像”研学课程在筹备阶段,由三位老师从不同维度为研学活动提供启发性指导,为学员的学习方向与研究路径点亮明灯。美术专业学员聚焦造像的技法演变与艺术风格解析,通过笔触肌理、构图造型等细节解码古代匠人的艺术语言;考古专业学员凭借田野调查与文献考据专长,深挖造像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语境,探究其出土环境、建造背景及历史沿革;统计专业学员发挥数据处理优势,对山西出土的鸟尊、象尊等文物进行系统数据化整理与分析。各学科视角交织,为研学注入多元创新活力。

山西大学通识游学课程打破学院壁垒,构建“地域文化×专业集群”课程矩阵,形成动态交叉的知识谱系。“云州法润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游学”指导老师薛汶轩介绍:“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我们会提前提供参访点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法律基础知识,降低他们的学习门槛。在学习过程中,鼓励跨专业同学交流合作,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拓宽思路。同学们需要提前阅读相关资料,带着自己的疑问参与参访,通过现场提问、小组汇报、实践结束后的心得体会等方式控制学习效果,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青春与山河的共振

山河有声,历史可触,抗战精神在太行山脉之间回响。在“山西红色抗战木刻”研学课程中,一幅幅黑白分明、线条刚劲的作品,如无声的呐喊,强烈地冲击着在场每一位同学的内心。学子们需要完成史料研读、实地写生、古法拓印、社区展览全流程。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山川大地。再次握刀作刻,学生们的作品多了一份沉稳与敬意,也多了一份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责任感。2024级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王亚博在实践日志里写道:“当手指被刻刀磨出水泡,才真正理解何为‘以艺术为武器’——那些粗粝的线条里藏着全民抗战的壮阔史诗。”在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中,学子们手把手地教小朋友们印刷版画,抗战木刻的技艺在活动现场传递,孩子们心中的红色精神印记也愈发清晰。

研学不是“打卡式参观”,而是“带着问号行走”。“晋脉代码:山西文化计算之美探寻”指导老师高嘉伟说。每到一处参访地,指导老师从不会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反倒像位“问题向导”,总能在大家惊叹于眼前景象时,抛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追问。实践环节里,学生们化身传统文化的解码者与创新者:在悬空寺,用3D打印技术复刻木构节点微型构件,对比现代复合材料与传统木材的承重差异,记录不同环境下的老化速度;在大同博物馆,他们为青铜器、陶俑等文物编写“数字身份卡”,通过编程实现AR扫描功能,让展品“开口”讲述铸造工艺与历史背景。有学生用Python搭建农产品传播模型,设计出“非遗技艺+网红美食”的推广方案,还有学生绘制城市IP拟人化形象,为每个形象赋予对应历史典故的性格特质。这种从观察到实践的闭环,让传统文化在代码与创意中焕发新生。

返程大巴行驶在太行山脊,望着窗外层叠的梯田,2022级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的魏庆晨感慨万千:“我所获得的,不仅是技能的提升、视野的开阔,更是一种扎根中国大地、面向未来挑战的深厚底气与创新基因。”这更加坚定了指导老师高喜兰的信心:“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处游学地点成为‘活的教室’,在‘问题发现—理论解析—技术验证’中转换教学,使学生在触摸砖瓦、对话乡民、参与访谈中,真正理解文化的韧性与乡村振兴的脉搏。”

无人机掠过盐田的潋滟水光,3D扫描仪在石窟中嗡嗡作响,刻刀在木板上留下新鲜的刻痕……正点点滴滴印证着山西大学对人才培养的探索:当知识走出象牙塔,在多学科碰撞中淬炼,教育的真谛便如太行山间的清泉,在石头的缝隙中找到了自己的道路。(通讯员:蓝匀)

来源:高校圈的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