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知道,近代中国有个特别厉害的人物,他就是胡适。他在新文化运动里那可是挑大梁的。他写了篇《文学改良刍议》,大声呼吁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一下就打破了旧文学的沉闷,给中国文学发展开辟了新方向。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也很牛,用全新的方法梳理中国古代哲学思
大家都知道,近代中国有个特别厉害的人物,他就是胡适。他在新文化运动里那可是挑大梁的。他写了篇《文学改良刍议》,大声呼吁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一下就打破了旧文学的沉闷,给中国文学发展开辟了新方向。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也很牛,用全新的方法梳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学术史上意义重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研究走向现代化。
靠着出色的文采和深刻的思想,胡适在文学、哲学、史学这些领域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是那个时代思想文化变革的带头人。
但身处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之中,他的家庭生活故事充满了波折与无奈,深刻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复杂与个人命运的起,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人伦悲剧”。今天就让我们聊一聊。
爱情纠葛:与曹诚英的爱恋
在胡适的感情世界里,曹诚英是个很特别的存在。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1917年胡适和江冬秀结婚的时候,她才14岁,在婚礼上当伴娘。那时候她还小,很青涩,估计怎么也想不到,以后会和胡适产生这么深的感情纠葛。
1923年,胡适到杭州疗养,和曹诚英又见面了。这时候的曹诚英已经接受了新式教育,思想很活跃,对文学特别感兴趣。两个人经常一起出去玩,他们在苏堤上散步,看西湖的波光粼粼。.微风吹过,湖面起了层层涟漪,他们的说话声也时不时被风声和鸟鸣打断。
他们还登上雷峰塔,看杭州城的繁华和宁静,远处的市井生活和眼前的湖光山色相互映衬,特别美。他们还在安静的山林里吟诗作画,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处的时间长了,感情的种子就在两人心里种下了,慢慢生根发芽,最后他们就恋爱了,,甚至发生了肉体关系。
恋爱中的胡适就像个浪漫的诗人,写了好多表达爱意的诗歌,像《秘魔崖月夜》这些。这些诗里全是他对曹诚英深深的喜爱。可是,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胡适也曾尝试向江冬秀提出离婚,而江冬秀性格泼辣强悍,听闻后拎着剪刀直逼胡适,扬言婚可以离,但要先杀掉两个孩子。
这一激烈反应使得胡适吓得魂飞魄散,只好让曹诚英打掉孩子,从此不敢再提离婚之事。这件事将两人的婚姻矛盾推向了高潮,江冬秀对胡适的背叛感到无比愤怒和绝望,而胡适也因自己的感情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冲突陷入痛苦挣扎。
曹诚英为了胡适,狠下心和自己丈夫离了婚,满心期待能和胡适组建新家庭。但胡适最后还是退缩了,他没有勇气打破传统的束缚。1925年,曹诚英带着满心的痛苦和失望,去美国留学了。在国外,她一个人承受着爱情破灭的痛苦。而胡适呢,回到了原来的家庭,继续和江冬秀过着不温不火的日子。
亲子隔阂:家庭关系的破碎
胡适和江冬秀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叫胡祖望,女儿叫胡素斐,小儿子叫胡思杜。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胡适有自己先进的想法,他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江冬秀呢,更倾向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孩子品德修养和生活技能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的不同,就像一条裂缝,让他们和孩子的关系慢慢出了问题。
胡祖望在成长过程中,胡适因为忙着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很少有时间陪家人。从《胡适日记全编》能知道,胡祖望小时候,学校举办亲子活动,他特别希望爸爸能去,可胡适因为临时有学术会议去不了,只能让妈妈江冬秀代替。每次胡祖望想跟爸爸分享学校里的趣事,胡适都是随便回应几句,就又去忙自己的事了。时间长了,缺少爸爸的陪伴和引导,胡祖望和爸爸之间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
后来,胡祖望去美国留学,毕业后进了航空公司工作。他和爸爸之间一直都是很客气,但又很疏远的感觉。就算胡适去美国访问的时候父子见面,聊天也只是简单问候,很难说到心里去。
女儿胡素斐的命运很不好,她从小身体就弱,经常生病,就像一朵在风雨里快要倒下的小花。她老是咳嗽,脸色也总是白白的。《胡适和他的儿女们》这本书里提到,胡素斐生病的时候,胡适虽然很着急,但因为事情太多,没办法一直守在女儿身边。1920年,胡素斐才5岁,就不幸去世了。这对胡适和江冬秀打击特别大,江冬秀整天哭,胡适也沉默了很久,家里的气氛变得特别压抑。胡适在日记里难过地写下对女儿的思念和愧疚,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内心深处的痛苦。
小儿子胡思杜的经历更让人叹息。他幼时天资聪慧,短短两天就能读完《水浒传》,还能唱一口好京戏。然而,抗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轨迹。当时胡适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胡祖望也于1939年前往美国留学,而胡思杜则随母亲江冬秀留在上海避难。远离了父亲与哥哥的管束,年少的胡思杜逐渐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
胡适得知后,心急如。1941年5月,他托人将胡思杜带去美国学习,希望换个环境能让儿子走上正轨。在美国,胡思杜进入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攻读历史专业,但未必改正恶习,以至于连续就读两所大学,最终都未能毕业。
这一时期,父子之间开始出现明显的矛盾。胡适满心期待儿子能学有所成,可胡思杜的表现却让他大失所望。从胡适拒绝别人邀请胡思杜到大学任教就能看出,他认为“思杜学业不成,不是研究学问的人才”。
而胡思杜对于父亲的安排,尤其是让自己去北大图书馆做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心中充满了不解和埋怨,他不明白父亲为何不让自己去做那些又清闲又有钱拿的工作,父子间的隔阂就此悄然埋下。
1948年,时代的巨轮继续滚滚向前,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开展“抢救运动”,试图将包括胡适在内的知名学者接走。此时,父子之间又产生了新的分歧。胡适决定离开北平,而胡思杜却坚决不愿随父母南下,他觉得自己没做对不起共产党的事,不会有危险。最终,胡适夫妻只能为小儿子留下许多金银后独自离开。
这次分别,让父子关系进一步恶化。1949年1月,胡思杜被调到北大图书馆,负责为胡适留下的书籍编目。同年9月,他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胡思杜到唐山交通大学教书。
由于胡适在当时被视为“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代表”,身为胡适的儿子,胡思杜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为了获得新政权的认可,他不仅主动上交了胡适留下的一箱财物,还写了一份名为《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的思想报告,1950年9月22日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
在报告中,胡思杜言辞激烈地将父亲斥为国民党的“忠实走狗”,称胡适是“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在政治上没有什么进步性”,还罗列了诸多“罪状”。这篇文章的发表,无疑是向父亲“宣战”,彻底划清了与父亲的界限,父子关系降至冰点。胡适看到文章后,虽未生气,只说小儿子肯定是被人利用了,但内心的伤痛可想而知。
此后,胡思杜一直努力工作,积极要求进步,还曾向所在院部领导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他渴望入党,渴望融入新的社会环境。然而,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精神彻底崩溃。
1957年9月21日,胡思杜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1962年,胡适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将财产分配给两个儿子,却不知小儿子早已离世。1980年,胡思杜被组织平反,可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他和父亲之间那些爱恨纠葛,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了历史的注脚。
胡适家里的这场“人伦悲剧”,不只是他们家的不幸,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问题。在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很多人都面临着家庭和个人理想、传统和现代观念的冲突。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思想上提倡自由、平等、民主,可在实际生活里,还是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他的爱情与亲子关系都受到时代的影响,最后造成了家庭悲剧。
信源
《胡适传》:作者易竹贤,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胡适与曹诚英:一场无法言说的爱恋》:作者季羡林,收录于《名人的爱情与婚姻》。
《胡适书信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胡适和他的儿女们》:作者胡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变革——以胡适家庭为例》:发表于《史学月刊》
来源:山区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