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济宁这起事件,堪称教育界的“闪电九连鞭”——五年级学生喊了数学老师全名,老师反手就是九记耳光。家长描述细节时,画面感扑面而来:体育课上阳光明媚,老师突然化身“咏春拳传人”,学生鞠躬道歉两次都没能唤醒老师的“理智条”。最魔幻的是老师事后解释:“我50多岁了,
山东济宁这起事件,堪称教育界的“闪电九连鞭”——五年级学生喊了数学老师全名,老师反手就是九记耳光。家长描述细节时,画面感扑面而来:体育课上阳光明媚,老师突然化身“咏春拳传人”,学生鞠躬道歉两次都没能唤醒老师的“理智条”。最魔幻的是老师事后解释:“我50多岁了,被十岁小孩当猴耍!”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君亲师”的伦理秩序赋予教师天然的权威性。学生对“某老师”的称谓不仅是礼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知识传承中的敬畏之心。然而在当代社会,师生关系的天平正悄然倾斜。
咱们先来场时空穿越,看看师生称呼怎么从“毕恭毕敬”变成“称兄道弟”:
古代:学生见老师得行跪拜礼,喊声“先生”都算僭越,得尊称“夫子”“恩师”80年代:教室里飘着粉笔灰,学生齐刷刷喊“王老师好”,谁敢叫全名?班主任的眼神杀比灭绝师太的倚天剑还锋利2025年:10后小学生张口就是“张伟你作业改完了吗”,50后老教师瞬间血压飙升加上短视频平台,教师形象的娱乐化呈现(如“班主任模仿秀”“课堂段子手”)无形中消解了职业神圣感。当学生在直播间亲昵称呼教师“老张”“李姐”,回到现实课堂却要切换回“张老师”“李主任”,感觉不习惯。
那位打人的老师可能觉得:“我教龄比你的年龄都大,岂容黄口小儿直呼其名?”这种心态背后藏着一套“尊严兑换公式”:
教龄=权威值(50岁老教师默认满级)职称=防御值(高级教师自动获得“威严光环”)学生称呼=暴击伤害(直呼其名触发100%真实伤害)但孩子们早就不吃这套了!在他们眼里:
抖音网红能叫“家人们”游戏主播能喊“老铁”凭啥老师就要供在“神坛”?这种认知错位,就像你用算盘教00后算账,他们反手掏出计算器:“老头,你这玩意儿早该进博物馆了!”
同样是学生叫老师名字,有些学校处理得堪比外交谈判:
北京某小学:学生喊“李梅妈妈”,老师笑眯眯回应:“乖崽,下次叫李老师,不然你妈要问我啥时候生的你”深圳初中:学生故意喊校长全名,校长在升旗仪式上自嘲:“感谢同学们让我在短视频平台红了,现在请叫我‘网红张建国’”杭州名师:被学生起外号“地中海王子”,反手把微信名改成这个,还定制了“本王特许你叫大名”的课堂令牌这些老师深谙“化解术”——与其当个易燃易爆的煤气罐,不如做个四两拨千斤的太极高手。毕竟教育不是《叶问》,不需要“我要打十个”的霸气,更需要点“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的智慧。
其实这事儿得看场合,就像内裤不能外穿,但泳裤必须外穿:
课堂场景:尊称是基本礼仪,相当于学术界的“西装革履”课外活动:适度玩笑未尝不可,调皮捣蛋的事干的还少吗?网络空间:得看老师是不是走“亲民路线”,别在严肃账号下乱刷梗最重要的是要有边界意识。
回看济宁事件,最悲哀的不是学生挨了打,而是五十岁老教师竟然只会用暴力维护尊严。这就像有人拿着华为三折叠手机,跟别人比砸核桃——明明有100种沟通方式,偏选了最糟糕的那种。
教育的真谛,应该是教会学生: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真正的权威源于内在价值,而非外在强制。”当教师用专业素养赢得敬佩,用人格魅力获得爱戴,“老师”二字自然会成为学生口中的敬语。北京某特级教师的案例颇具启示:允许学生私下称其“老陈”,但会幽默提醒:“要是敢在作文里这么写,小心我化身‘陈sir’给你补课哦!”
师生冲突如同镜子,映照出教育转型期的阵痛。当我们不再纠结“该不该叫老师名字”,而是思考“如何让教师成为值得尊敬的存在”,教育才能真正回归育人本质。毕竟,比维护称谓更重要的,是重建知识传递中的真诚与信任——这或许才是对“师道尊严”最本质的诠释。#师生#
来源:甲乙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