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滇缅路 三千赤子卫家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0:58 1

摘要:1985年,南侨机工蔡汉良来到华侨大学讲述抗战的亲身经历,把我深深震撼了。这是我首次接触南侨机工,也开启了我40年的专题调研。40年来,我深入云、贵、川、湘、闽、粤、桂、琼等八省六十多个县市,采访百余位幸存的南洋华侨机工,抢救千余份珍贵史料,只为重现那段“华侨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栏目里,聆听南侨机工的故事。

“泉”民开讲我来讲,大家好,我是林少川。

刚才白雪娇的信,把我们的思绪又带回那个“三千赤子赴国难,万里山河铸铁魂”的历史。

1985年,南侨机工蔡汉良来到华侨大学讲述抗战的亲身经历,把我深深震撼了。这是我首次接触南侨机工,也开启了我40年的专题调研。40年来,我深入云、贵、川、湘、闽、粤、桂、琼等八省六十多个县市,采访百余位幸存的南洋华侨机工,抢救千余份珍贵史料,只为重现那段“华侨史上最壮烈的篇章”。

1939年,中国海上通道被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的国际援华通道,但当时国内缺少汽车驾驶员,大批军事物资和生活用品难以运送。危难关头,爱国侨领、“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振臂疾呼:“国家存亡,匹夫有责!”,随即发布《南侨总会第6号通告》,号召海外机工回国服务。

短短数月,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应召回国。他们中,有富商子弟,有技术工人。临行前,许多人留下遗嘱:“若不能归,便以血肉筑路!”他们中,有800多名福建籍(泉州籍占大多数)海外青年。

安溪籍马来亚华侨女青年白雪娇,瞒着双亲报名参加,临行留下那封家书;南安籍蔡汉良报名加入第九批南侨机工,临行前,家人含泪为他戴上平安符,他却说:“国若不存,家何以安?”原籍永春的机工刘瑞齐忍痛离开新婚妻子,回来共赴国难。

滇缅公路,被誉为“抗战输血管”,更是“死亡公路”。蔡汉良在接受我的釆访时说,他们要闯过“四个生死关”——险路关(悬崖峭壁间行车)、雨季关(泥泞塌方中抢运)、瘴疟关(恶性疟疾每日夺七八人性命)、空袭关(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但最让人敬佩的,是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把行车途中的“下关大风、苍山积雪”称为“风花雪月”,用革命浪漫主义对抗残酷现实。

蔡汉良曾回忆:一次运输弹药至怒江前线,车队遭遇轰炸,战友连人带车坠入峡谷。他们含泪用衣服裹起残骸,继续前进——因为前线等着子弹杀敌!

在那段岁月,南侨机工们每天驾车12小时以上,饿了啃干粮,困了用辣椒提神。他们在滇缅公路共抢运50万吨军用和生活物资,保障了“抗战生命线”的畅通。

3200多名南侨机工,其中1000多名在抗战中牺牲,平均每公里滇缅公路牺牲一人。他们中,有的人连名字都没来得及留下。

抗战胜利后,三千多南侨机工战后复员南返一千多人,其余一千多人则留居国内。蔡汉良回到故乡泉州,晩年生活清贫,却从未后悔。他说:“当年回国,不为名利,只求问心无愧。”

时光飞逝,2022年10月,最后一名南侨机工蒋印生与世长辞。此前,蒋印生曾在家人陪同下重访滇缅线。在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老人触摸着胸前的纪念章告慰战友,他将最庄严的军礼献给所有牺牲的南侨机工们。

八十载岁月如歌,三千多名赤子丹心。

今天,让我们铭记,80多年前,那群南侨机工青年,用方向盘和血肉之躯,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画下一条永不褪色的生命线!他们是华侨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今天,新时代的华侨青年,或许手持的不再是方向盘,而是科技创新的钥匙、文化传播的纽带,但那份“我死国生”的赤诚,永远是我们民族最鲜亮的精神底色。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华侨的凝聚力和赤子情怀,都将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最后,让我们以一段纪念碑铭文共勉:英雄已逝,埋葬于此,铭记历史,启迪未来。”

来源:新闻广角泉媒体

相关推荐